二语学习者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用的社会认知分析

来源 :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27315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采用角色扮演、回溯性口头报告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8名欧洲留学生汉语请求策略的选用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为了维护个人说话原则、实现身份认同和满足情感需求,留学生往往会在不冒犯对话方的情况下,有意抵触常规的汉语语用策略,使用母语或者混合请求策略;而为了与对话方形成共识,使请求得到积极回应,留学生通常会顺应常规的汉语语用策略。研究结果对跨文化交际和二语(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2012年以来,积极心理学在二语习得领域掀起一股研究热潮。本文梳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脉络,回顾并总结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期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理论探索逐步深入,研究话题日趋丰富,研究方法愈加成熟多样,但仍有较大探索空间。基于此,本文为未来研究提出相应的具体建议。此外,文章还呼吁在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应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外语学业成就—幸福感”并重的积极语言教育理念。
尽管语用学和语义学均以意义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如何分工一直存在争议。在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照下,语言表达的语义与语用意义都与其情景使用紧密关联。遵循这一视角,本文提出,语用学和语义学均以语言的使用为核心对象,其根本区别在于关注语言使用的维度不同。语义学关注语言的情景描写,语用学更关注语言的使用条件与意图传递。二者呈现出连续渐变的关系,合作完成对语言表达的意义阐释。构式语用学是它们合作的产物。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论说语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论证和思辨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有关论证的论述,系统阐述了论说语类的内涵、语篇构成及其论证构建,以明确论说语类教学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依照整体外语教学流程,开展英语论说语篇的意义理解、意义协商和意义表达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论说语篇意义的建构,使其完整准确地掌握论说语类知识,提升论证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