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目前已经进入了广泛推广应用阶段,其改革也需要深化落实,文章在提出德国双元制的意义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交替的组织安排,这些要素在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融入新工艺、新规范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的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其落地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且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分析引入SGAVE项目基础上,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分析项目运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积极意义。
1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1.1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的主体地位体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工作环境,确保了生产领域与教育领域信息的“双向”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主要传承的是“显性知识”,即为明确的、可表达、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相伴的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去体验与感悟,需要靠师傅长期的熏陶和影响。“默会知识”将会影响人的创新能力,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现代学徒制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车间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校内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学习和操作,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降低企业成本
德国双元制教学内容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企业导师根据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反复的训练,进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和师傅朝夕相处,其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经过培养学生基本具备了直接上岗的独立能力。有效缩短了就业过渡期,降低企业运营,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2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企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单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岗位,获得廉价劳动力,满足企业对简单劳动力的用人需求,降低用人成本。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这跟我国的用工制度形成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格局有关,他们更倾向于从市场招聘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付出很大代价,但一些学生实习完后,就辞职脱岗,使得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
2.2工学交替难落实
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在德国,学生每周平均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一次,实现学习和工作的交替。但是,在中国的当前政策和机制下,频繁往返于企业与学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秩序,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学生能够长期定在岗位上。因此,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基于能力本位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实现。
3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践探索
3.1项目介绍
中德汽车职业教育(Sino-German Automotivevocational Education——SGAVE)项目是由中国教育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及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共同推出的中国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全国25所示范高职院校共同实施探索,充分利用德国领先的汽车技术资源和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适应汽车技术发展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2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
项目组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兼顾了品牌汽车制造商、经销店、学生和学生家长、学校的各自利益,培养了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提高了整个品牌的售后服务水平;推动了职业教学改革,获得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了卓越的老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项目分成10个工作包,分别包括:学校遴选、评估、组建实验班、教学计划的开发和调整、教师培训、实训室建设、能力导向考试和证书推广、学校审核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组织的改善。每个工作包由来自教育部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负责执行,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3.3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定标准
根据要求,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点,归纳总结,提炼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接职业标准及用人标准,校企共同制定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初级(检测保养)—中级(检测维修)—高级(诊断分析)三个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原则,每学期都开设6门专业课程。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均以企业的客户委托为载体,以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完成所有教学内容时,则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3.4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汽车技术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持续更新的同时,又要培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小组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时,在学习相关專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5以学生和企业为本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统筹安排实习的时间点,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统筹安排,确保企业始终有学生在岗,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
3.6打造一支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通过项目引领,学校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生产规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进入校内授课锻炼,将企业文化、生产规范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能力。
4结语
项目实施以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从项目最初的实习单位难落实、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转变成了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为地位。为全面提升该项目的潜能,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提高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余凡,赵蒙成.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3-78.
[2] 郭雪松,李胜祺.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与当代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0-35.
作者简介:宋文玺(1983),男,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及研究工作。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融入新工艺、新规范且对接行业发展需求的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其落地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且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分析引入SGAVE项目基础上,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分析项目运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积极意义。
1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1.1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的主体地位体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工作环境,确保了生产领域与教育领域信息的“双向”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主要传承的是“显性知识”,即为明确的、可表达、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相伴的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去体验与感悟,需要靠师傅长期的熏陶和影响。“默会知识”将会影响人的创新能力,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现代学徒制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车间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校内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学习和操作,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降低企业成本
德国双元制教学内容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企业导师根据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反复的训练,进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和师傅朝夕相处,其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经过培养学生基本具备了直接上岗的独立能力。有效缩短了就业过渡期,降低企业运营,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2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企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单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岗位,获得廉价劳动力,满足企业对简单劳动力的用人需求,降低用人成本。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这跟我国的用工制度形成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格局有关,他们更倾向于从市场招聘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付出很大代价,但一些学生实习完后,就辞职脱岗,使得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
2.2工学交替难落实
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在德国,学生每周平均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一次,实现学习和工作的交替。但是,在中国的当前政策和机制下,频繁往返于企业与学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秩序,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学生能够长期定在岗位上。因此,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基于能力本位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实现。
3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践探索
3.1项目介绍
中德汽车职业教育(Sino-German Automotivevocational Education——SGAVE)项目是由中国教育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及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共同推出的中国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全国25所示范高职院校共同实施探索,充分利用德国领先的汽车技术资源和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适应汽车技术发展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2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
项目组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兼顾了品牌汽车制造商、经销店、学生和学生家长、学校的各自利益,培养了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提高了整个品牌的售后服务水平;推动了职业教学改革,获得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了卓越的老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项目分成10个工作包,分别包括:学校遴选、评估、组建实验班、教学计划的开发和调整、教师培训、实训室建设、能力导向考试和证书推广、学校审核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组织的改善。每个工作包由来自教育部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负责执行,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3.3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定标准
根据要求,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点,归纳总结,提炼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接职业标准及用人标准,校企共同制定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初级(检测保养)—中级(检测维修)—高级(诊断分析)三个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原则,每学期都开设6门专业课程。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均以企业的客户委托为载体,以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完成所有教学内容时,则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3.4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汽车技术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持续更新的同时,又要培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小组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时,在学习相关專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5以学生和企业为本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统筹安排实习的时间点,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统筹安排,确保企业始终有学生在岗,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
3.6打造一支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通过项目引领,学校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生产规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进入校内授课锻炼,将企业文化、生产规范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能力。
4结语
项目实施以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从项目最初的实习单位难落实、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转变成了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为地位。为全面提升该项目的潜能,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提高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余凡,赵蒙成.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3-78.
[2] 郭雪松,李胜祺.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与当代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0-35.
作者简介:宋文玺(1983),男,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