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2500多年,全长近32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劳動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建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大运河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架起了南北文化沟通融合的桥梁。各地的文化荟萃于北京,造就了海纳百川的北京文化,京味文化也循此传向四面八方。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一脉碧水穿南北,两岸灵秀润京城。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古时供应北京漕粮的经济补给线,也是历史上融汇促生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从昌平白浮泉起,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至通州。北京市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显示,大运河北京段共有醇亲王府、庆王府、会贤堂等遗产资源40处。
“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全面起步,在文物腾退、文保修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宋世胜说。
美景再现 文韵弥长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起点。“元代郭守敬为引水济漕,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8只龙口中喷涌出8股水流,再汇聚于深潭。”昌平区文物所所长张建伟介绍,上世纪80年代,白浮泉已干涸多年,遗址周边一片荒芜。随着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龙泉漱玉”盛景再现。目前,现存白浮泉遗址围墙及九龙池碑亭、都龙王庙修缮已完工。
玉河在哪里?问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北京人”也回答不上来。这条位于北京城市核心区的河道曾是元代连接海子(今什刹海)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2002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玉河成为拟恢复的河道工程之一。通过实施“玉河河道一期、二期保护工程”,2014年,“玉河故道”又见碧水、水榭,重现了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朝诗人王维珍的一首《古塔凌云》,传扬着位于通州大运河畔的燃灯佛舍利塔的美名。现在,这座塔既是通州古城的象征,又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个标志。通州古城核心区的保护将立足明清通州古城格局,整体恢复“三庙一塔”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标识区。目前,燃灯佛舍利塔,其主体修复工程已完工;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的修缮工作也已启动。
文化水路 经典流芳
据市文化部门统计,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所涉6个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运河的文化符号生长在北京的各个角落。
“面人汤”是北京面塑的重要代表,据说创始人汤子博的技艺就是向山东菏泽(曹州)的面塑艺人学的,而这位师傅正是经由运河来到通州谋生;漷县镇张庄村的通州运河龙灯会所舞的两条蛟龙代表“水”的蓝色,是鲜明的运河文化印记。
国粹京剧的出现也离不开这条文化水路。清朝乾隆年间,各地戏班齐聚扬州登台献艺。演出结束后,各戏班沿运河北上,走一路演一路。一路上不同的戏曲班子同台演出,互相借鉴。1782年,这支荟萃了不同地方戏曲品种的队伍到达北京。1790年,“四大徽班”沿运河入京,经过几十年发展,京剧诞生。
“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这是当年通州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景象。今年77岁的常富尧,几乎跑遍了通州运河两岸所有村落,采集到10种22首运河号子。通州区成立了“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历史的记忆不再模糊。
2019年10月3日,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通航。到2021年6月,通州段共计36.5公里将实现全线通航。
花红柳绿迷人眼,片片白帆入画来。大运河文化带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知多一点
2019年12月5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发布。规划和行动计划提出,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两道”即全线滨河绿道和重点游船通航河道。“三区”即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一脉碧水穿南北,两岸灵秀润京城。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古时供应北京漕粮的经济补给线,也是历史上融汇促生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从昌平白浮泉起,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至通州。北京市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显示,大运河北京段共有醇亲王府、庆王府、会贤堂等遗产资源40处。
“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全面起步,在文物腾退、文保修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宋世胜说。
美景再现 文韵弥长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起点。“元代郭守敬为引水济漕,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8只龙口中喷涌出8股水流,再汇聚于深潭。”昌平区文物所所长张建伟介绍,上世纪80年代,白浮泉已干涸多年,遗址周边一片荒芜。随着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龙泉漱玉”盛景再现。目前,现存白浮泉遗址围墙及九龙池碑亭、都龙王庙修缮已完工。
玉河在哪里?问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北京人”也回答不上来。这条位于北京城市核心区的河道曾是元代连接海子(今什刹海)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2002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玉河成为拟恢复的河道工程之一。通过实施“玉河河道一期、二期保护工程”,2014年,“玉河故道”又见碧水、水榭,重现了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朝诗人王维珍的一首《古塔凌云》,传扬着位于通州大运河畔的燃灯佛舍利塔的美名。现在,这座塔既是通州古城的象征,又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个标志。通州古城核心区的保护将立足明清通州古城格局,整体恢复“三庙一塔”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标识区。目前,燃灯佛舍利塔,其主体修复工程已完工;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的修缮工作也已启动。
文化水路 经典流芳
据市文化部门统计,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所涉6个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运河的文化符号生长在北京的各个角落。
“面人汤”是北京面塑的重要代表,据说创始人汤子博的技艺就是向山东菏泽(曹州)的面塑艺人学的,而这位师傅正是经由运河来到通州谋生;漷县镇张庄村的通州运河龙灯会所舞的两条蛟龙代表“水”的蓝色,是鲜明的运河文化印记。
国粹京剧的出现也离不开这条文化水路。清朝乾隆年间,各地戏班齐聚扬州登台献艺。演出结束后,各戏班沿运河北上,走一路演一路。一路上不同的戏曲班子同台演出,互相借鉴。1782年,这支荟萃了不同地方戏曲品种的队伍到达北京。1790年,“四大徽班”沿运河入京,经过几十年发展,京剧诞生。
“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这是当年通州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景象。今年77岁的常富尧,几乎跑遍了通州运河两岸所有村落,采集到10种22首运河号子。通州区成立了“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历史的记忆不再模糊。
2019年10月3日,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通航。到2021年6月,通州段共计36.5公里将实现全线通航。
花红柳绿迷人眼,片片白帆入画来。大运河文化带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知多一点
2019年12月5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发布。规划和行动计划提出,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两道”即全线滨河绿道和重点游船通航河道。“三区”即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