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立志上市的“给力元年”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近年来,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惊人,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变得多样化,媒体业的竞争随之异常激烈。新媒体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作为传统的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传统媒体必须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将人力资源和技术相融合,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立锥之地。
  《市场星报》的前身为《安徽市场报》,1992年7月3日正式创刊,1999年9月转型为都市报,2010年5月更名改版为《市场星报》。本期嘉宾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报社社长虞海宁,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该报扬长避短、不断改革的过程。面对众多的质疑,《市场星报》在改革过程中,主要从转变观念、转换人员身份,构建企业结构,形成高效率的企业组织框架。进一步地明确了办报宗旨,舆论导向更加鲜明,社会责任更加强烈,内容架构新锐主流,深度报道大幅增加,文风清新,品味时尚。在短时间内,《市场星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媒介为枢纽的综合性舞台,活跃在资本市场和大众媒介之中,在安徽报界实现了当年改版、当年扭亏为盈的奇迹。而报纸的发行也逆势飞扬,比上年增长36%。在2010年中国传媒大会上,市场星报社与《青年时报》、《云南信息报》一同获得201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的殊荣。虞社长的这番经验介绍,对市场现有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前沿访谈”栏目力求通过与传媒精英人物的对话和交流,解读传媒时间,探索传媒规律,推动传媒实践。纯粹、真实地反映传媒发展的经验、轨迹和方向。本栏目开办至今,得到了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在此,我们对大家的支持和厚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今后,本栏目会再接再厉,在本刊“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的宗旨下,为受众真正提供具有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的访谈,为传媒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份报纸立志上市的“给力元年”
  ——访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社社长虞海宁
  胡鑫
  (安徽出版集团,安徽 合肥 230063)
  
  编者按: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平面媒体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2010年5月,《安徽市场报》正式更名为《市场星报》,安徽出版集團副总裁虞海宁担负报社的掌舵人。有着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经历的虞海宁,如何带领这支新闻团队从合肥都市报业竞争中有效突围?错失了最佳成长良机的《安徽市场报》,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赢得读者和市场的信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市场星报社社长虞海宁先生。
  ——本栏责任编辑王延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10年3月,地处中部的江淮大地,风和日丽,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其网站上,这样写道:“越冬作物进入春长春发阶段,冬小麦陆续分蘖拔节,淮河以南油菜中旬起将进入花期。”进入花期的,不仅仅是农业,还有那片沃土。国务院在2010年开年之际,便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意味着皖江城市的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即,一股改革与创新的劲风从北到南,在八百里的皖江上空来回激荡。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平静而繁华的城市背后,孕育着一个个希望……
  恰在此时,一直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安徽出版集团作出了一个决定:集团副总裁虞海宁兼任安徽市场报社社长一职,担负这一“新老”传媒单位的掌舵人。说安徽市场报“老”,是因为她创刊于1992年,在合肥报业市场上俨然是位“老人”,说她“新”,因为她即于5月正式加入安徽出版集团这个大家庭,成为集团新晋的一员。
  有着二十余年政府工作经历的虞海宁,走马上任后,如何带领这支新闻团队从沉闷的合肥都市报业竞争中有效突围?错失了最佳成长良机的安徽市场报,如何在他的布局下,赢得读者和市场的信任?
  革命就是斩断后路,死心塌地去谋发展
  记者: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合肥本地的一家网络论坛上,有一个关于报社很火的帖子。主要反映的是网友签名质疑报社更名改版的,说报纸更名为《市场星报》后,安徽的元素将丢了,原有积淀的品牌也将一次性丢了,而其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这次更名改版被“定义”为失败之举,甚至有网友说,本身就不是一家强势媒体,经过更名改版这一折腾,不日将退出媒体行列……脱去原有官办媒体的嫁衣后,安徽出版集团为什么会对这个“新生儿”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制?
  虞海宁:《市场星报》其前身为《安徽市场报》,1992年7月3日正式创刊,原为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机关报。1999年9月28日,《安徽市场报》转型为都市报,隶属安徽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到2009年底,安徽市场报社已处于办公环境恶劣、资金严重短缺、人心普遍涣散等困境,截至2010年1月,已流失采编、经营、发行等各类人才23人。资产负债和报社的当时现状表明,安徽市场报社必须走改制之路。
  如果说,《安徽市场报》1999年由行业报改制为都市报算是一次重生,那么2010年5月更名改版为《市场星报》,更是一次革命。对于我们来说,革命就是要彻底地斩断后路,让其死心塌地去谋发展。改还要趁小去改,正如人们常说“船小好调头”一样!
  而对于一个拥有市值过百亿的集团来说,年广告额仅有4000万元的报社只能算是一个“幼子”。加入大家庭后,集团给予报社良好的资金、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并用革命的方式,帮助其树立集团正统的“血脉”,传承血性而刚强的风骨,嫁接集团的优势,实现自我的茁壮成长。
  《安徽市场报》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浪费和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接手报社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尽快忘却过去,从零起步,重头再来。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改,就怕改不了。经过慎重考虑后,我们向总署提交了更名申请,得到批复后,我们立马开始了更名改版工作。
  记者:2010年5月10日,一个风行江淮18年的安徽市场报,正式退出报业江湖。而一份崭新的报业——《市场星报》出现在了安徽的各大报亭,一时“星报纸贵”,迅速占领合肥报业风头,用事实和成绩打破了外人的质疑。现在一年过去了,回头看看,有什么特别感悟?
  虞海宁:社会的评价和判断总是多方面的,有赞扬的,也一定有批评的。对于《市场星报》来说,关键在于成长,在赞扬中收获信心,在批评中听取谏言。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对于都市报来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0年,《市场星报》开拓创新,在更名改版、人事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经营收入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55%,排除2009年亏损550万元的因素,实际利润234万元,在安徽报业界实现了当年改版、当年扭亏为盈的奇迹。而报纸的发行也逆势飞扬,比上年增长36%。在2010年中国传媒大会上,市场星报社与《青年时报》、《云南信息报》一同获得2010年“中国最具成长性媒体”的殊荣。
  事实证明了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而迅速的。回想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变”字意义深远。安徽出版集团接手后,着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人员身份,构建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报社自主开展企业经营。同时,从办报、经营理念上引领报纸求特、求新、求变,引导报社突出品牌运营,并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场星报通过“变”变得有底气、变得有力量、变得有活力、变得更有希望。
  年轻就是拥有本钱,经验有时也是阻碍
  记者:我们能感受的到,报社成功变身的背后是一种魄力和勇气,而有同城媒体更是形容《市场星报》是一个可怕的“搅局者”,不安于现状的市场星报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被动地位,占据市场主动,从而实现自身跨越式递进发展的呢?
  虞海宁:地处内地合肥的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报的发展速度还很慢,彼此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没有特别弱的,也没有特别强势的有着领导力品牌的都市报。我形容合肥市场上的都市报,是一种“强者不强、弱者不弱”的形态,多年来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媒体自身的内部血液循环不积极,体量不大,造血不足。除了《市场星报》外,其他四家都市报被两大报业集团所平分占据。作为安徽出版集团目前涉足报业的唯一代表——《市场星报》天生的定位就是“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谋发展,差异中寻出路,市场中要效益”。
  一是全面转变观念。市场星报社自划入安徽出版集团后,就不再是一家传统的传媒机构了,而是一个承载传媒责任的市场化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必须依靠自我、依靠品牌、依靠市场去竞争、去拼搏。其实,要将报社改制为企业,必须在思想上首先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制转企的成功与否,就在是否真正转变了观念。观念不转,就无法进行实质上的改制。
  二是转换人员身份。报社与安徽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脱钩后,首先对人员身份进行了清理整顿,想保留事业编制和身份的,一律回原单位,不愿保留编制和身份的,可以留下来。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安徽出版集团以聘用方式配备了报社领导班子,报社中层干部面向社会全部竞争上岗后,紧接着,又逐层聘用了员工。现在,整个市场星报社246名员工全部为聘用,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按企业办法,参加了各项社会保险,没有一人有事业单位或其他编制。
  三是构建企业结构。在集团资金支持下,首先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2000万元。其次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了报社内部组织。三是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依托主业,整合资源,注册成立了三个全资子公司。与此同时,报社还根据发展的阶段目标确定了相应的机构和人数,形成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组织框架。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办报宗旨,舆论导向更加鲜明,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内容架构新锐主流,深度报道大幅增加,文风清新,报纸时尚,品位更高。并按照安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了报社阶段性發展战略、中期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战略。可以说,现在摆在星报人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是一个以媒介为枢纽的综合性舞台,谁有舞技,谁就有展示的空间。
  记者:在《市场星报》的发展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敢于探索,更准确地说是敢于摸索。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同城对手,在活动策划、新闻比稿、渠道发行中,每每敢于率先出手,并多次尝到了“甜头”,如何理解这种探索行为呢?
  虞海宁:社会上常说“谁有资源,谁能发展”,在市场星报社内部加了一句“谁发展,是谁资源”。这就告诉我们,发展不是靠要而是靠试,资源不是靠等而是靠争。在探索的路上,我们愿意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因为年轻就是拥有本钱,有人会认为他们没有经验,但时常会证明经验之外还有捷径,经验有时也是阻碍,所以我们鼓励去尝试、探索。目前,在安徽的都市报中,《市场星报》有着最年轻的副总编,有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群,有最有潜力的年轻记者。最年轻的副总编是集团全球招聘而来的,有过发达城市大型都市报的操盘经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群是指我们有着一批80后组成的主任队伍,他们分别是财经部、专刊部、摄影部、社会新闻部等部门的一把手主任,他们没有多少经验,但他们愿意去学,愿意去钻,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思想开放,是报社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说我们有最有潜力的年轻记者,说的是我们给新加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们充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摔爬滚打,磨练他们意志,开拓他们的眼界,放开手脚去学、去拼、去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刚刚加入报社不足五个月的财经部记者,采写的稿件《带不走的故宫安徽造》便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宣传稿件一等奖。而在2010年,《市场星报》被省委宣传部专题阅评表扬5次,阅评点名表扬23次。记者、编辑获省级以上奖励31人次,其他奖励19人次。报社获省级以上奖励5次,获奖级别、人次为报社历年来最高。
  不走常路只为领路,跳出圈子只为做大
  记者:在《市场星报》更名改版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集团现在正在打造“全媒体产业链”,《市场星报》不仅是出版产业的延伸,还将是集团数字化营销的“秘密武器”,并立下了一个目标,将倾入巨资支持把《市场星报》打造成第一份成功上市的安徽报纸。目前,《市场星报》有这方面的规划吗?又将如何实现“上市”的宏大目标呢?
  虞海宁:当我们提出要将《市场星报》打造成安徽上市第一报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觉得这比登天还难,但我们没有放弃或动摇过这个目标。我们深知“敢想才能有为,敢干才能干成”。
  去年,集团给予了《市场星报》2000万的现金注资,今年还将有所投入。为了进一步提升报纸整体印刷水平,年初集团特意投资2000多万元,为报社购买了一台目前国内顶级水准的印刷设备,下个月即将投入生产。而集团旗下的出版社、五星级酒店、房地产开发公司、医药集团、旅行社等兄弟单位也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市场星报》做大做强。我们今年的目标额力争突破一个亿的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上市的目标。
  我们立足报业,并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多途径开发经营,实现综合性发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分别组建了以商业销售为主业的商贸公司;以房产代理销售为主业的房产营销公司;以户外传媒和新媒体增值服务为主业的科技传媒公司。三家公司均为报社全资子公司,实行“一刀切”,完全从传统的报纸广告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经营核算,自负盈亏,纯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目前,三家公司初步效益已经显现,今年的营业额能突破2000万元。而随着人员的加强,管理模式的成熟,经营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公司效益也将进一步增多。我们最终希望早日摆脱传统的模式——依靠报纸广告收益来填补发行和日常运营的成本,而这也正是以往报社做不大做不强的根本所在,因为效益低,难有充裕资金支持开展其他经营性工作。
  在都市报的行业里,我们还是一个新兵,但我们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将军——不走常路,只为更好地领军;跳出媒体的圈子,只为更好地反哺媒体的主业,使其做大做强。现在,对于《市场星报》来说,眼下重要的不是赢利千万,而是要牢牢掌握媒体竞争洗牌的主动。所谓洗牌,就是一部分要被洗掉,一部分被推上品牌。所有的媒体都希望被推上品牌的宝座,但大多的媒体最终会被洗掉。《市场星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北上联姻强势品牌,南下寻找战略合作突破口等等,这些答案和谜底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揭开面纱。
  可以预见,在迈向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的航母中,市场星报的星字招牌,必将跳动在股市板块中,活跃于资本市场与大众媒介之中。
  在《市场星报》改版一个月之际,安徽省委宣传部便专题为其印发了一期《新闻阅评》,阅评指出:“市场星报已发生战略性转折,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破茧成蝶”。历经过两次涅槃重生后的《市场星报》,主动剔除了地域性标志,而“改姓”市场,强化星字招牌,在报业大战中异军突起,另辟蹊径,不失大家风范。其主管、主办单位为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大型文化企业,也是全国率先以出版业务整体上市的出版公司。有集团之先例,《市场星报》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摘要:政府网站中的电子政务版块系统完备,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部分政府网站关于突发事件的消息确认和谣言澄清却很滞后。本文以西安针扎事件为例,通过分析西安地区针扎事件发生后陕西政府网和其他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探讨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情境,并提出了政府网站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西安;针扎事件;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媒介;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文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过程中,一些新的媒介文化相继涌现,并且在受众的体验再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此为背景来略谈一下在数字空间的感官沉浸方面新媒体文化对受众体验再塑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空间;新媒介文化;体验再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10-02    网络的世
期刊
摘要:在中国电视版图当中,城市电视台数量最多,市场份额却占得最小。城市台新闻节目长期在央视、省台夹缝中生存,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三网融合”更对其造成极大冲击。笔者分析了城市台传统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引进正在兴起的公民新闻概念,并尝试提出解决之道:把握从“民生”向“公共利益”转轨的理念,掌握必要的新技术手段,提升新闻整合等业务能力。  关键词:三网融合;城市台新闻;公共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摘要:尽管内外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但学报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探索:科学定位,个性策划,规范办刊,制度管理,贯彻“学者办刊”理念,为打造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办刊探索;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23-02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管,天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声教学在实践中所涉及到的方式方法和心理感知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原则。着重强调情感体验在表演艺术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进行美声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美声教学;情感;互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48-02    一、引 言  美声属于表演艺术,美声技能技巧的培养和美声艺术实践,
期刊
摘要:影视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认知体系建构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和文化氛围之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本文拟就影视文化导向功能的发挥策略做出探析。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导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35-02     “影视文化”的内涵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电影、电视既是艺术形式,又是文化形式,都是反映一定时代、民族
期刊
“将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它只用了14个月,它是什么?”,当我将这个问题在搜狐的“微讲堂”上抛出时,人们不约而同给出了惊人一致的回答:微博。  微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媒体人的生活?2011年整个春节期间,在新浪微博上流淌着三个话题:一个是人们自发其怨地对一年一度春晚的微博“抱怨”;一个是人们自发其愿地展开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今传媒》坚持以“追踪学术前沿、突出学术个性、荟萃精品力作、创办品牌期刊”为本的办刊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主动闯市场塑品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刊社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传媒报刊前列。西安市教育局主管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封二以“《今传媒》——当今传媒的领航者”为题,对《今传媒》杂志做了详细、全面的报道,给予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今传媒》将继续努力,进一步研
期刊
编者按:山东卫视是全国省级卫视中第一个上星的电视台,并于当年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山东是黄河的入海口,山东卫视的标志就如蜿蜒起伏的九曲黄河一样,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山东首字母“S”的变形体,更如同彩带一样传递着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山东卫视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以“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为频道定位语,立足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山东电视台坚持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