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内外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但学报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探索:科学定位,个性策划,规范办刊,制度管理,贯彻“学者办刊”理念,为打造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办刊探索;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23-02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管,天津行政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从199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以来,经过历任领导和编辑们的辛勤耕作,学报不断成长。2008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尽管内外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报发展的因素,但学报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苦练内功,积极探索,为打造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而不懈努力。
一、学报的处境
(一)在激烈竞争中处境不利
20世纪末以来,学报没能形成品牌(核心期刊)效应,从稿源到文献的检索都处于弱势。相比之下,先期实现“核心期刊”品牌的同行已经形成良性经营,向更高的阶段升级发展:一方面加强攻势,由“核心”向更多“核心”(如“CSSCI”、“重点期刊”、“名刊名栏”等)跃进,以积累更多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纷纷增加刊期和印张、或创办亲缘(子)期刊形成集群规模效应,搞“以刊养刊”等,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界的优质资源高度集中于这些期刊,客观上进一步压缩了弱势期刊的生存发展空间。比如,一方面高质量文稿难求,一些作者出于实际利益考虑而不愿投递优质稿件,约稿难度大;另一方面低水平、同质化文章激增。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稍有疏漏就有可能降低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支持体系有待建设
1.机制不全,工作量过大。目前学报行政事务统一于学校科研处,内部编辑业务由主编负责,而实际上大量的非业务性的行政事务及编务性工作往往都集中到主编,主编无从解脱,无力对业务进行高瞻远瞩和精耕细作式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现编辑部实际从事编辑工作3人,远远低于全国行政学院系统期刊双月刊平均编制数(7人),编辑工作量过大。
2.业务与个人发展存在某种脱节。现行体制下,部分按教师职称评聘的编辑人员,日常编辑业务量不能作为评聘根据,从而迫使编辑人员多条战线作战,编辑业务、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一样也不少,这不仅不利于刊物质量提高,也有碍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3.财力不足而致守势。目前学报办刊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需要精打细算维持编辑部的正常运转,财力不足使学报在吸引优质稿源、参加高端学术会议、提高刊物印制、改善办公设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二、学报的办刊探索
(一)突出办刊宗旨
学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于教学与科研为宗旨,重点研究和探讨公共行政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使学报刊发的不少文章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获得各种奖项,如《理论创新的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党实现理论创新的三个方法论问题探析》被评为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和法制环境建设的思考》获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2008~2009年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优秀论文特等奖等。
(二)科学定位
目前,党校(行政学院)主办的期刊大致分为政治宣传——工作指导类和学术研究类,学术研究类又分为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由于历史原因,综合性期刊相对较多,专业性期刊相对较少。近年来办专业化社科期刊的呼声渐高,因此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型的期刊有所增加。学报原来属于侧重于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如政治学、公共管理、行政法学),兼顾其他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经济学)的综合性期刊。近两年,根据学报的实际情况,将办刊资源向政治学和行政学集中,突出专业特色。学报有这方面的基础,多年来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资源。仅“公共行政”栏目就已连续刊出12年,发文600余篇。这是这些年来不断摸索而逐渐清晰起来的思路。
(三)个性策划
其一,栏目设置突出本刊的特色栏目“公共行政”,以政治学、公共行政为主,行政改革、政府与经济、比较与借鉴等为辅,栏目重视有机联系和呼应配合,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对,名家和新锐呼应,以获得相映生辉的效果。
其二,文章内容要求原创、理性、厚重、老练。凡是质量达到刊发要求的文章,一般字数不能少于9500字,对重点问题重点文章可适当倾斜,字数不限,或可分期刊出。
其三,重视学报的外观形象。作为学术期刊,学报外观上理应重视雅致、简单、大方和有分量。2011年,学报又增加了半个印张,将封面(色彩、字体、字号、广告等)、版式、编排格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以体现学术期刊的特色。
(四)规范办刊,制度管理
学报严格遵守国家期刊出版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并结合学报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如岗位职责、执行编辑制、编辑流程、校对流程、编排规范、奖惩办法、信息交流制度等,坚持从严办刊、从严管理。
(五)贯彻“学者办刊”理念
学报贯彻“学者办刊”理念,编辑部既是一个编辑单元,也是一个专业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编辑部先后参与完成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主持、参与并完成市、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科研课题7项;在天津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市社科学术年会和市、校征文活动中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文章被转载。
(六)开拓稿源
优质的稿源是学报的生命线,学报为此千方百计开拓稿源:巩固原有作者,联系新作者;逐渐建立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库,想方设法与其建立联系;创造条件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以获取组稿线索等。
(七)扩大发行
除了面向高校和政府及社会研究机构进行一部分赠阅外,学报的发行包括邮政发行、与社会力量合作联合征订和编辑部邮购。自2008年起,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代理学报海外发行,近年来订数有所增加。同时,学报加入了“中国知网”等6家大型期刊数据库,努力在期刊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三、学报的收获
1.学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08年,学报在RCCSE第1期“期刊排行榜”中,分别列“政治学”类231种期刊之第26位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类796种期刊之第85位,在两个类别中均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在2011年新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学报在“政治学”类243种期刊排行榜中位列第18位,名次有较大提高。
2.在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开展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学报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公共行政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3.2010年12月26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科学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举行了首发式。学报在全国“政治学”类245种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第28。这一指标,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刊物中仅次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4名)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0名)。
辛勤付出换来收获,这是令每一个编辑欣慰的。但显然,学报距离一流社科期刊的差距还很大,这是学报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编辑部全体同仁将继续秉持“认真、奉献”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为作者和读者献上一份更加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期刊。
关键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办刊探索;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23-02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管,天津行政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从199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以来,经过历任领导和编辑们的辛勤耕作,学报不断成长。2008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尽管内外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报发展的因素,但学报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苦练内功,积极探索,为打造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而不懈努力。
一、学报的处境
(一)在激烈竞争中处境不利
20世纪末以来,学报没能形成品牌(核心期刊)效应,从稿源到文献的检索都处于弱势。相比之下,先期实现“核心期刊”品牌的同行已经形成良性经营,向更高的阶段升级发展:一方面加强攻势,由“核心”向更多“核心”(如“CSSCI”、“重点期刊”、“名刊名栏”等)跃进,以积累更多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纷纷增加刊期和印张、或创办亲缘(子)期刊形成集群规模效应,搞“以刊养刊”等,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界的优质资源高度集中于这些期刊,客观上进一步压缩了弱势期刊的生存发展空间。比如,一方面高质量文稿难求,一些作者出于实际利益考虑而不愿投递优质稿件,约稿难度大;另一方面低水平、同质化文章激增。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稍有疏漏就有可能降低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支持体系有待建设
1.机制不全,工作量过大。目前学报行政事务统一于学校科研处,内部编辑业务由主编负责,而实际上大量的非业务性的行政事务及编务性工作往往都集中到主编,主编无从解脱,无力对业务进行高瞻远瞩和精耕细作式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现编辑部实际从事编辑工作3人,远远低于全国行政学院系统期刊双月刊平均编制数(7人),编辑工作量过大。
2.业务与个人发展存在某种脱节。现行体制下,部分按教师职称评聘的编辑人员,日常编辑业务量不能作为评聘根据,从而迫使编辑人员多条战线作战,编辑业务、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一样也不少,这不仅不利于刊物质量提高,也有碍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3.财力不足而致守势。目前学报办刊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需要精打细算维持编辑部的正常运转,财力不足使学报在吸引优质稿源、参加高端学术会议、提高刊物印制、改善办公设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二、学报的办刊探索
(一)突出办刊宗旨
学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于教学与科研为宗旨,重点研究和探讨公共行政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使学报刊发的不少文章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获得各种奖项,如《理论创新的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党实现理论创新的三个方法论问题探析》被评为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和法制环境建设的思考》获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2008~2009年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优秀论文特等奖等。
(二)科学定位
目前,党校(行政学院)主办的期刊大致分为政治宣传——工作指导类和学术研究类,学术研究类又分为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由于历史原因,综合性期刊相对较多,专业性期刊相对较少。近年来办专业化社科期刊的呼声渐高,因此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型的期刊有所增加。学报原来属于侧重于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如政治学、公共管理、行政法学),兼顾其他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经济学)的综合性期刊。近两年,根据学报的实际情况,将办刊资源向政治学和行政学集中,突出专业特色。学报有这方面的基础,多年来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资源。仅“公共行政”栏目就已连续刊出12年,发文600余篇。这是这些年来不断摸索而逐渐清晰起来的思路。
(三)个性策划
其一,栏目设置突出本刊的特色栏目“公共行政”,以政治学、公共行政为主,行政改革、政府与经济、比较与借鉴等为辅,栏目重视有机联系和呼应配合,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对,名家和新锐呼应,以获得相映生辉的效果。
其二,文章内容要求原创、理性、厚重、老练。凡是质量达到刊发要求的文章,一般字数不能少于9500字,对重点问题重点文章可适当倾斜,字数不限,或可分期刊出。
其三,重视学报的外观形象。作为学术期刊,学报外观上理应重视雅致、简单、大方和有分量。2011年,学报又增加了半个印张,将封面(色彩、字体、字号、广告等)、版式、编排格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以体现学术期刊的特色。
(四)规范办刊,制度管理
学报严格遵守国家期刊出版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并结合学报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如岗位职责、执行编辑制、编辑流程、校对流程、编排规范、奖惩办法、信息交流制度等,坚持从严办刊、从严管理。
(五)贯彻“学者办刊”理念
学报贯彻“学者办刊”理念,编辑部既是一个编辑单元,也是一个专业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编辑部先后参与完成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主持、参与并完成市、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科研课题7项;在天津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市社科学术年会和市、校征文活动中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文章被转载。
(六)开拓稿源
优质的稿源是学报的生命线,学报为此千方百计开拓稿源:巩固原有作者,联系新作者;逐渐建立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库,想方设法与其建立联系;创造条件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以获取组稿线索等。
(七)扩大发行
除了面向高校和政府及社会研究机构进行一部分赠阅外,学报的发行包括邮政发行、与社会力量合作联合征订和编辑部邮购。自2008年起,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代理学报海外发行,近年来订数有所增加。同时,学报加入了“中国知网”等6家大型期刊数据库,努力在期刊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三、学报的收获
1.学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08年,学报在RCCSE第1期“期刊排行榜”中,分别列“政治学”类231种期刊之第26位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类796种期刊之第85位,在两个类别中均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在2011年新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学报在“政治学”类243种期刊排行榜中位列第18位,名次有较大提高。
2.在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开展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学报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公共行政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3.2010年12月26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科学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举行了首发式。学报在全国“政治学”类245种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第28。这一指标,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刊物中仅次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4名)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0名)。
辛勤付出换来收获,这是令每一个编辑欣慰的。但显然,学报距离一流社科期刊的差距还很大,这是学报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编辑部全体同仁将继续秉持“认真、奉献”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为作者和读者献上一份更加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