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政为民、务实求真,这是老百姓对执政者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
所谓“勤政”,即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在其位谋其政,兢兢业业地工作,常做务实求真之事。所谓“为民”,即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勤政爱民,务实求真,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为政者的爱民之行。
一、仁者爱人,千古至理
《孔子家语·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这里的“智者”和“仁者”,都是一个动词,表示追求智慧和仁义。所以,孔子的问题其实是说:“追求智慧会怎样呢?追求仁义又会怎样呢?”一种启发式教学。子路回答:“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自己,追求仁义可使人爱自己。”子贡回答:“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别人,追求仁义可使人爱别人。”颜回的回答是最不好理解的,但是,从三人回答的差异中我们可以逻辑地知道,颜回的回答就是:“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自己和别人,追求仁义可使人爱自己和爱别人。”孔子称赞子路和子贡为“士”,是他们都认识了事情的一个侧面。孔子称赞颜回为“士君子”,是因为他的回答最全面。
正如前文所说,“仁”就是人之权利的意思。所以,“仁者爱人”的意思,就不是说有仁义之人应该怀有爱人之心,而是说,追求人之权利,就要爱人。爱是人实现人权的方式。“自爱”也不是表示爱自己,而是表示尊重自己之人权和尊重他人之人权。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这里的“仁者”,也不能作有仁者解,而作追求仁的行为解。再次体现了孔子在人权问题上的辩证观。人权不能自己一个人实现,而应该大家同时实现。人不能只尊重自己的权利,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仁者爱人,千古至理。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孟子的理解中,此处“仁者”也不是名词,如果他是作名词理解,他的表述就应该是“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他说的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所以,孟子的原话应该这样理解:“君子所以与常人不同,在于他存放在心里的东西。君子是把人权放在心里,把法律放在心里的。追求人权,就要爱人。遵守法律的人,就会敬重别人。你尊重别人的人权,别人也会尊重你的人权。你尊敬别人的存在,别人也会尊敬你的存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者所为。”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的行为,就是侵犯人权的所为,也就是仁者所不为了。
所以,在孔孟看来,“仁”是人权和对人权的追求。爱是尊重人权,实现人权的方式,没有爱,就没有人权。孔孟之道是一种博爱思想,富于基督精神。所以,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当然,孔孟所倡导的爱和基督所倡导的爱是有区别的,基督的爱是对神的爱,孔孟的爱是对人的爱。
为政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恪尽职守,为民尽责,从而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三、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为政者要以民为本,做到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 “上之于下,如保赤子。”《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执政者对于老百姓,就要像爱护婴儿一样地关爱他们。要亲民爱民,以民为本。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亲民爱民、关注民生这方面,清代的县令郑板桥就是典范。他有一首《题画竹》诗,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人间疾苦、社情民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腐败,贪污纳贿成风,但身为知县的郑板桥却始终清廉自守,勤政为民,不谋私利,始终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注百姓疾苦、做到亲民爱民,仍然是最根本的要求。只有那些“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者,才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到民众的拥戴。
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似水,不遏则滔天。”领导干部,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党纪国法的尊严威信,敬畏百姓的利益希望,敬畏个人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河南省内乡县衙有副对联说得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可见古代为政者与百姓之间水乳交融的良好关心。
《隋书·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文字:“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粮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生动勾画出当年隋文帝杨坚心系百姓,关注民生,闻关中灾民疾苦后流泪痛责,拒食酒肉近一年,以示与民同甘苦。
杨坚正是秉持了这种“勤政爱民”之心,并努力付诸实践,才开创了《隋书》上所记:“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的“开皇之治”。
今之为政者更应当秉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方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尚书·周官》记载,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后,便着手整顿吏治,督导治事官员勤勉尽责,努力工作。成王告诫百官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功高是由于有志向,业大是由于工作勤劳。只有办事果断的人,才没有后来的艰辛。
成王勉励官员们勤勉工作,恪尽职守,办事果断,完成任务。同时强调为政的法则,要大小官员遵守:不骄傲,不奢侈,不伪诈,处于尊宠的高位要有忧患意识,随时想到危辱;要努力推举贤明的人担任要职,推举不当,就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治吏有方,整肃了官场纪律,廉洁勤勉成为社会风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我们共产党人应当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为人民谋福祉。唯有以勤为本,上勤下顺,勤奋有为,勤于实践,勤于创新,而切忌空谈,不务实干。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一词,源于“清谈误国”。该说法应该源自明朝末年顾炎武先生的总结。
习近平同志十八大期間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纵论中国历史,也曾经提到过魏晋南北朝。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矢志根除虚浮作风;到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致力实现改革蓝图,强调实干、注重落实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空想清谈只会贻误发展,实干苦干方能成就梦想。共产党人只有勇敢的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无愧于人民期待和时代责任。
仁者爱人,千古至理;爱人者,人恒爱之;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谨记先贤古训,不负人民重托。
所谓“勤政”,即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在其位谋其政,兢兢业业地工作,常做务实求真之事。所谓“为民”,即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勤政爱民,务实求真,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为政者的爱民之行。
一、仁者爱人,千古至理
《孔子家语·卷二》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这里的“智者”和“仁者”,都是一个动词,表示追求智慧和仁义。所以,孔子的问题其实是说:“追求智慧会怎样呢?追求仁义又会怎样呢?”一种启发式教学。子路回答:“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自己,追求仁义可使人爱自己。”子贡回答:“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别人,追求仁义可使人爱别人。”颜回的回答是最不好理解的,但是,从三人回答的差异中我们可以逻辑地知道,颜回的回答就是:“追求智慧可使人理解自己和别人,追求仁义可使人爱自己和爱别人。”孔子称赞子路和子贡为“士”,是他们都认识了事情的一个侧面。孔子称赞颜回为“士君子”,是因为他的回答最全面。
正如前文所说,“仁”就是人之权利的意思。所以,“仁者爱人”的意思,就不是说有仁义之人应该怀有爱人之心,而是说,追求人之权利,就要爱人。爱是人实现人权的方式。“自爱”也不是表示爱自己,而是表示尊重自己之人权和尊重他人之人权。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这里的“仁者”,也不能作有仁者解,而作追求仁的行为解。再次体现了孔子在人权问题上的辩证观。人权不能自己一个人实现,而应该大家同时实现。人不能只尊重自己的权利,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仁者爱人,千古至理。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孟子的理解中,此处“仁者”也不是名词,如果他是作名词理解,他的表述就应该是“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他说的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所以,孟子的原话应该这样理解:“君子所以与常人不同,在于他存放在心里的东西。君子是把人权放在心里,把法律放在心里的。追求人权,就要爱人。遵守法律的人,就会敬重别人。你尊重别人的人权,别人也会尊重你的人权。你尊敬别人的存在,别人也会尊敬你的存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者所为。”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的行为,就是侵犯人权的所为,也就是仁者所不为了。
所以,在孔孟看来,“仁”是人权和对人权的追求。爱是尊重人权,实现人权的方式,没有爱,就没有人权。孔孟之道是一种博爱思想,富于基督精神。所以,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当然,孔孟所倡导的爱和基督所倡导的爱是有区别的,基督的爱是对神的爱,孔孟的爱是对人的爱。
为政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恪尽职守,为民尽责,从而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三、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为政者要以民为本,做到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 “上之于下,如保赤子。”《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执政者对于老百姓,就要像爱护婴儿一样地关爱他们。要亲民爱民,以民为本。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亲民爱民、关注民生这方面,清代的县令郑板桥就是典范。他有一首《题画竹》诗,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人间疾苦、社情民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腐败,贪污纳贿成风,但身为知县的郑板桥却始终清廉自守,勤政为民,不谋私利,始终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注百姓疾苦、做到亲民爱民,仍然是最根本的要求。只有那些“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者,才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到民众的拥戴。
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似水,不遏则滔天。”领导干部,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党纪国法的尊严威信,敬畏百姓的利益希望,敬畏个人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河南省内乡县衙有副对联说得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可见古代为政者与百姓之间水乳交融的良好关心。
《隋书·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文字:“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粮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生动勾画出当年隋文帝杨坚心系百姓,关注民生,闻关中灾民疾苦后流泪痛责,拒食酒肉近一年,以示与民同甘苦。
杨坚正是秉持了这种“勤政爱民”之心,并努力付诸实践,才开创了《隋书》上所记:“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的“开皇之治”。
今之为政者更应当秉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方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尚书·周官》记载,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后,便着手整顿吏治,督导治事官员勤勉尽责,努力工作。成王告诫百官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功高是由于有志向,业大是由于工作勤劳。只有办事果断的人,才没有后来的艰辛。
成王勉励官员们勤勉工作,恪尽职守,办事果断,完成任务。同时强调为政的法则,要大小官员遵守:不骄傲,不奢侈,不伪诈,处于尊宠的高位要有忧患意识,随时想到危辱;要努力推举贤明的人担任要职,推举不当,就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治吏有方,整肃了官场纪律,廉洁勤勉成为社会风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我们共产党人应当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为人民谋福祉。唯有以勤为本,上勤下顺,勤奋有为,勤于实践,勤于创新,而切忌空谈,不务实干。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一词,源于“清谈误国”。该说法应该源自明朝末年顾炎武先生的总结。
习近平同志十八大期間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纵论中国历史,也曾经提到过魏晋南北朝。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矢志根除虚浮作风;到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致力实现改革蓝图,强调实干、注重落实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空想清谈只会贻误发展,实干苦干方能成就梦想。共产党人只有勇敢的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无愧于人民期待和时代责任。
仁者爱人,千古至理;爱人者,人恒爱之;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谨记先贤古训,不负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