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从此,“素质教育”这个词语逐渐成了在教育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现阶段,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呢?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都会非常关注,也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这里我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实要求办出学校特色,但是特色绝不等同于特长,更不等于特长班。何谓特色?所谓教育特色、学校特色简而言之就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到之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可以说是千校一面,所有学校似乎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多考分,在成绩上压倒其他兄弟学校。结果是各学校纷纷压缩非考试科目,增加考试科目,甚至加班加点,没收教师学生的节假日休息权利,一味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滋生了许许多多的严重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一经提出,许多人便理所当然的认为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大量举办特长班。其实,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是特色,但是特色绝不仅是特长,也可以是学生的文明、课堂的和谐、心理的健康等。
二、关于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幅度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已经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深思远虑,既要看到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要看到现状存在的局限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方向、效果,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定:教师应具有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新时期的教师务必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才能够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才能在新一轮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教师(教育者)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是一门科学,教育的从业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第三,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传统的教师只需从自己的那一桶水中舀出一碗展示给学生就行了。这碗水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怪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将把这种“一劳永逸”的怪病彻底根除。它们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积累各门各类的知识:不仅包括跟学科教学关系密切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经常会跟学科教学发生碰撞的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知识,甚至还应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时政要闻、热点焦点,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知识。
专业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里我只对后者做简单分析。如果仍以水为喻,那么,现在的教师就绝不能靠一桶水过活。因为桶里的水是死水,如果长期得不到更新,它就会变质,发出怪味,人若食用反而会危及健康。我们应该是一泓永不干涸的清泉,而且这汪泉水还必须不断融合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这种水是流动的、营养丰富的。它不仅具有水的作用,可以使生命延续,而且还具有营养品的功用,使生命健康。
从此,“素质教育”这个词语逐渐成了在教育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现阶段,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呢?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都会非常关注,也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这里我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实要求办出学校特色,但是特色绝不等同于特长,更不等于特长班。何谓特色?所谓教育特色、学校特色简而言之就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到之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可以说是千校一面,所有学校似乎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多考分,在成绩上压倒其他兄弟学校。结果是各学校纷纷压缩非考试科目,增加考试科目,甚至加班加点,没收教师学生的节假日休息权利,一味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滋生了许许多多的严重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一经提出,许多人便理所当然的认为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大量举办特长班。其实,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是特色,但是特色绝不仅是特长,也可以是学生的文明、课堂的和谐、心理的健康等。
二、关于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幅度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已经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深思远虑,既要看到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要看到现状存在的局限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方向、效果,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定:教师应具有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新时期的教师务必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才能够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才能在新一轮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教师(教育者)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是一门科学,教育的从业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第三,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传统的教师只需从自己的那一桶水中舀出一碗展示给学生就行了。这碗水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怪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将把这种“一劳永逸”的怪病彻底根除。它们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积累各门各类的知识:不仅包括跟学科教学关系密切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经常会跟学科教学发生碰撞的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知识,甚至还应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时政要闻、热点焦点,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知识。
专业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里我只对后者做简单分析。如果仍以水为喻,那么,现在的教师就绝不能靠一桶水过活。因为桶里的水是死水,如果长期得不到更新,它就会变质,发出怪味,人若食用反而会危及健康。我们应该是一泓永不干涸的清泉,而且这汪泉水还必须不断融合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这种水是流动的、营养丰富的。它不仅具有水的作用,可以使生命延续,而且还具有营养品的功用,使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