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其敏,著名肝病学家,她用满腔的热情与执着,走出了一条为人民造福的医学之路。
1956年,陶其敏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医院,开始在生化领域进行研究工作。1972年,她成为肝病研究组负责人。
1975年4月,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的米勒教授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则有关外国开始研制乙型肝炎疫苗的报道,他希望陶其敏和研究组全体同志能开展这项工作。研制疫苗是一項新任务,与陶其敏长期从事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完全不同,而且当时制造乙型肝炎疫苗的相关文献难以找到,医院也不具备相关研究条件,可以说难度很大。
为了有重点地补充相关知识,陶其敏每天6点半到达医院,吃过早点就埋头学习直到8点钟上班,从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内的基础医学, 到外文和遗传工程学。那段时间内,她的脑子里除了学习和研制工作,容不下其他,所有零星时间都被充分利用。
研制疫苗需要一套完善的工艺程序,陶其敏和研究组的同事们一起奋战,四处查阅文献,去有关单位登门求教。他们参照生物制品需要的设备模式,在研究组内隔出了一间6平方米的空间做无菌室,用盐水瓶、输液架配成了一套密闭式装置。由于肝炎病毒当时国内还不能培养,就直接应用乙型肝炎抗原带毒者的血清,分离提纯,经过严格条件的灭活,得到能使人产生抗体的血源疫苗。
1975年7月1日,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终于在陶其敏手中诞生了!
疫苗需要检验才能应用于人群,通常先要进行动物试验。在所有的动物中,能够感染病毒的只有高级灵长类动物大猩猩。医院当时买不起大猩猩,也提供不了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安全检验的疫苗,只能被锁进冰箱。
陶其敏望着凝聚着研究组几个月心血、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出来的疫苗,暗自着急:“疫苗做不了安全试验就不能使用,岂不等于白费吗?用大猩猩做试验也不过是为了增加一项安全指标;试验后,不是还需要一个人来做第一例人体试验吗? 这第一例试验的人,不应该是别人,而应该是自己。”她清楚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那就是可能染上不易治愈的乙型肝炎。最后,她终于作出了一般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决定:不能再等了!在自己身上试验!
1975年8月29日下午,陶其敏瞒着家人,避开科室同志,打开冰箱,取出一支疫苗,径直向注射室走去。她对注射室值班护士说:“请帮我打一针吧!”值班护士仔细检查了安瓿上的字样后很犹豫,陶其敏说:“打吧,不会有问题的。”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在第一个研制它的人身上进行试验。
此后两个多月,陶其敏每天都测量体温,一个星期就查一次血,监控着自己的血液变化。一个星期,没有发现抗原;一个月,仍然没有抗原;三个月过去了,抗体出现了!这意味着她已经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而没有染上乙肝。紧接着,医院许多领导、同事也踊跃地参加到注射疫苗试验者的行列中。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健康人群注射疫苗, 大部分都会产生抗体。
1985年,陶其敏担任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6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人群中使用。
(据《老友导报》)
1956年,陶其敏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医院,开始在生化领域进行研究工作。1972年,她成为肝病研究组负责人。
1975年4月,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的米勒教授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则有关外国开始研制乙型肝炎疫苗的报道,他希望陶其敏和研究组全体同志能开展这项工作。研制疫苗是一項新任务,与陶其敏长期从事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完全不同,而且当时制造乙型肝炎疫苗的相关文献难以找到,医院也不具备相关研究条件,可以说难度很大。
为了有重点地补充相关知识,陶其敏每天6点半到达医院,吃过早点就埋头学习直到8点钟上班,从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内的基础医学, 到外文和遗传工程学。那段时间内,她的脑子里除了学习和研制工作,容不下其他,所有零星时间都被充分利用。
研制疫苗需要一套完善的工艺程序,陶其敏和研究组的同事们一起奋战,四处查阅文献,去有关单位登门求教。他们参照生物制品需要的设备模式,在研究组内隔出了一间6平方米的空间做无菌室,用盐水瓶、输液架配成了一套密闭式装置。由于肝炎病毒当时国内还不能培养,就直接应用乙型肝炎抗原带毒者的血清,分离提纯,经过严格条件的灭活,得到能使人产生抗体的血源疫苗。
1975年7月1日,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终于在陶其敏手中诞生了!
疫苗需要检验才能应用于人群,通常先要进行动物试验。在所有的动物中,能够感染病毒的只有高级灵长类动物大猩猩。医院当时买不起大猩猩,也提供不了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安全检验的疫苗,只能被锁进冰箱。
陶其敏望着凝聚着研究组几个月心血、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出来的疫苗,暗自着急:“疫苗做不了安全试验就不能使用,岂不等于白费吗?用大猩猩做试验也不过是为了增加一项安全指标;试验后,不是还需要一个人来做第一例人体试验吗? 这第一例试验的人,不应该是别人,而应该是自己。”她清楚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那就是可能染上不易治愈的乙型肝炎。最后,她终于作出了一般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决定:不能再等了!在自己身上试验!
1975年8月29日下午,陶其敏瞒着家人,避开科室同志,打开冰箱,取出一支疫苗,径直向注射室走去。她对注射室值班护士说:“请帮我打一针吧!”值班护士仔细检查了安瓿上的字样后很犹豫,陶其敏说:“打吧,不会有问题的。”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在第一个研制它的人身上进行试验。
此后两个多月,陶其敏每天都测量体温,一个星期就查一次血,监控着自己的血液变化。一个星期,没有发现抗原;一个月,仍然没有抗原;三个月过去了,抗体出现了!这意味着她已经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而没有染上乙肝。紧接着,医院许多领导、同事也踊跃地参加到注射疫苗试验者的行列中。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健康人群注射疫苗, 大部分都会产生抗体。
1985年,陶其敏担任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6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人群中使用。
(据《老友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