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书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张大春融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于一体的鸿篇力作——《大唐李白?将进酒》,还原诗仙光环下李白一再被误解的真实人生。


  马世芳,一个让两岸文艺青年眼睛发亮的名字。跨足写作、电台、网络、独立唱片多个领域,被誉为“台湾首席文艺青年”,他的文字,涌动着时代的潮声。继《地下乡愁蓝调》之后,马世芳的第二本书《昨日书》,再次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
  “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台湾上市第一周加印七次,横扫博客来网络书店、金石堂、诚品畅销榜,《恋爱课》,台湾作家陈雪关于爱情的五十堂关键课。
  昨日书
  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作品看点
  这本书是马世芳写给自己的青春挽歌,他写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怎样被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像一道闪电击中,怎样想起平克?弗洛伊德和一个人,怎样跟随鲍勃?迪伦的巡演辗转于异乡,如今英雄迟暮,各式音乐在网上俯拾皆是,磁带、CD都已成古董,我们方才醒悟,随着这些名字一同远去的,不仅仅是我们泛黄的记忆,也是一个只可回味的时代。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地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陈升
  作者简介
  马世芳,1971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2006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在台湾出版,获得各方赞誉,入选《诚品好读》选书单、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入围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
其他文献
在娱乐圈中,李光洁代表一种容易被人忽略也容易被人铭记的气质。他过去习惯不苟言笑,鲜有与人谈兴甚浓的时刻,而这种成熟性感的高冷,往往能为他刷出帅的新高度。他接戏不少,却很少让人感觉到丝毫的匆忙气息,摄影、潜水、旅行通通不误。对于生活,他一直做着最优质与上乘的品鉴。  曾经有“宣传恐惧症”的李光洁,已经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改变。比如说,勇于向外界展露自己多面的内心世界,开始接拍一些妥协于市场的戏,也愿意接
期刊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的人,懂得天地之间运行的道理,是阴阳谐和的,每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所以行事都不和天地的正常运行道理相违背。古人通过平衡体内阴阳,让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期刊
禅,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方式,  在为生活做减法之时,却添加了别样意境。  享受当前的每一口食物,  倾听微风跟随行走的韵动,  选择自然环保的衣服,只要用心珍惜,都可以是禅意,  为身、心、灵留下喘息的空间。  慢下来,享受这一份自营的舒适。  慢食 一顿饭,细味当下  禅,是活在当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初学者不如跟我一样,从吃饭开始认识禅,以下是我参加禅食的经验:
期刊
你看得见它们曼妙的肢体  但没发现它们最美的形态  把持心灵在时光隧道中潜寂修行  静默的小花瓶里 也有最动人的舞姿  花朵一直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最神秘灵物,沁人心脾的迷迭芳香,千姿百态的别致风韵,轻易就能赢得女人们沉醉的眼球。而当这些绽放的自然精灵被妙手与匠心亲密糅合在一起,往往能成就一种有别于琴棋诗画的独特艺术。居室中搬回一个赏心悦目的盆栽,就拥有了一方森林,一片春天。  因大学时写一个关于鲜
期刊
苏州,这座如园林般错落精致的城市,是吴文化的摇篮,也是传统民间工艺之都。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江南人文气韵的苏作作品:内敛、含蓄和精巧。自古以来苏作都是风尚的引领者,受到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追捧。如今,追溯到苏作的血脉——苏州西部的东渚镇,是民间工艺最为集中地的地区之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其代表性的缂丝、刺绣、玉雕、核雕、红木雕刻等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苏州叶绣
期刊
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脱不开「狂」与「逸」两个圈圈。  狂时,浩然正气兼济苍生,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逸时,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  文人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模式。他们酗酒深醉,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小酌浅饮,寻回自己的一颗清净心。但无论哪一种,心中的那份高傲和孤独永远被小心翼翼地供着。唐宋文人上承魏晋名仕的风骨,下续明清文人的情致与淡雅,恰好
期刊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遗韵,当下的我们应如何借鉴参考,将之融入我们的当下生活?本期,跟随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与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领略「大俗大雅」的趣味博弈。当下的我们,不妨凝视着上古的器物,抚摸着温润的玉石,嗅到隐隐的檀香,啜一口极淡的香茗,这时的感官世界蔓延开来,心灵的诸多杂念像肥皂泡一样迸裂消失。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开始在你身边扭曲,一瞬间,极远就是极近,远古就是
期刊
在眼前真实的生活细物中  有青白玉如意蔓延的慵懒安详  也有盛世谱写与文人吐槽间的博弈  不做评判 仅以此过瘾拾趣  对于最高理想生活的追求,可如清代文人画家般精雅简约,静候茶香的悠长思绪。另也如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般好物兴艺,以更高审美追求提升生活。中国清王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也促进了其他艺术品类的发展。在青白玉万寿如意
期刊
中华扇子历史悠久,在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特征。在《古人的文化》(沈从文 著)中,第一章节《扇子史话》便是关于古扇的介绍。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这是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到了唐朝,“羽扇”演变为
期刊
天空没有我的痕迹  但我已拍过  苍山 碧海 绿水 褐疆  都是快门瞬间的宠儿  在古代,无论古人有一双多么会发现美的眼睛,依然无法像今天这样,手一抬一按便瞬间裁下了片片风景。那时,眼睛是最好的镜头,画笔便是最好的摄影机——山水写实画便是这般细雕慢磨出来的“实照”。今人有时候会怀念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作品,庆幸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是有人在充分利用着高科技的便捷,做着古时候最典雅的事情。  曾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