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段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动;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段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一、在“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对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是他们为了适应将来的劳动和工作的一种准备。而数学知识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发展机会,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例如,教学《位置》一课,我从“摸鼻子”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孩子们运用本课的重点内容——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指挥,帮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摸到鼻子;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比一比谁反应最快”这一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达到熟练程度。这样巧妙的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初步学会了方位词的用途和方法,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在“做”中学。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经验”的获得就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演示、猜想、实验、收集整理、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和价值。
例如,教学“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在猜、数豆子的活动中。老师先给每组学生抓一把豆子,让同学们先猜一猜有多少,然后再数。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数。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每个小组都能拿出多种数的方法,然后在计数器上拨数和尝试自己来写数,全班同学的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状态。学生们在操作和交流中感受了不同的方法,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思”中学。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也是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将活动的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从而获得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活动。首先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等问题,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从而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感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的生成。
四、在“练”中学
练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题材要注意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要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针对性和层次性,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多样化。同时,教师应把练习的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下,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结合课的内容学习,我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练习──“摸礼物”。我准备好一个数字转盘,当停到哪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来摸礼物。箱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正边形、圆等各种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这个礼物就送给他了。在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总之,让数学课堂“动”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转变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令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从过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陶顺英:精心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数学之友;2011年01期
[2]满孝珍: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7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动;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段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一、在“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对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是他们为了适应将来的劳动和工作的一种准备。而数学知识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发展机会,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例如,教学《位置》一课,我从“摸鼻子”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孩子们运用本课的重点内容——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指挥,帮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摸到鼻子;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比一比谁反应最快”这一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达到熟练程度。这样巧妙的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初步学会了方位词的用途和方法,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在“做”中学。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经验”的获得就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演示、猜想、实验、收集整理、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和价值。
例如,教学“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在猜、数豆子的活动中。老师先给每组学生抓一把豆子,让同学们先猜一猜有多少,然后再数。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数。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每个小组都能拿出多种数的方法,然后在计数器上拨数和尝试自己来写数,全班同学的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状态。学生们在操作和交流中感受了不同的方法,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思”中学。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也是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将活动的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从而获得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活动。首先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等问题,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从而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感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的生成。
四、在“练”中学
练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题材要注意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要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针对性和层次性,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多样化。同时,教师应把练习的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下,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结合课的内容学习,我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练习──“摸礼物”。我准备好一个数字转盘,当停到哪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来摸礼物。箱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正边形、圆等各种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这个礼物就送给他了。在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总之,让数学课堂“动”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转变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令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从过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陶顺英:精心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数学之友;2011年01期
[2]满孝珍: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