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零14天,英国佩斯·艾罗史密斯夫妇创造的世界上实际婚龄最长的吉尼斯纪录,目前正接受镇海一对老人的挑战。
结婚80周年又称橡树婚。今年,97岁高龄的老人叶祖权和小自己1岁的戎英花迎来了自己的橡树婚。叶祖权和戎英花是镇海招宝山街道顺隆社区一对普通老人,80年峥嵘岁月中,两位老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两人又是如何相濡以沫,走过风风雨雨的80年?天增岁月人增寿,两位高龄老人又有怎样的长寿秘诀呢?
从“门缝里”看意中人
镇海县龙山区田央乡有个叶家村(现在属于慈溪市三北镇叶家村),这是叶祖权祖辈世居的地方。叶祖权祖父辈过着亦农亦渔纺纱织布的生活,是村子里的贫困户。数年后,祖父入海捕鱼丧生大海后,父亲叶升祚就去杭州上海等地做工,在上海英轮上做伙夫,将妻子带到上海,租下房子,因此叶祖权等子女也时常能够吃到父亲从英轮上带出的锅巴。
1914年农历五月十八,叶祖权出生在上海。1921年,在浦东中学附属小学读书,第二年7月,随父亲回到镇海老家,叶祖权就在不远的蓬山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近地没有高小,就在家里做了三年放牛娃。直到14岁那年,叶祖权才去上海恒丰泰烟号做学徒工。
在蓬山小学期间,叶祖权经常经过甸山乡戎家村。戎英花就出生在戎家村,双方家长撮合,叶家和戎家就为叶祖权和戎英花定下亲事。每次看到叶祖权经过自家门口,有人就指着叶祖权告诉戎英花:你的对象就是那人。这话直说得戎英花脸通红。
1930年立夏,叶祖权请假回乡和戎英花结婚,当年叶祖权17岁。婚礼是按照镇海风俗举办的。在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将削好皮的生芋艿和荸荠放在一起,要求叶祖权从中选择三个吃下。因为生芋艿吃下,嘴里会很痒的。可叶祖权挑选三次,三次都选上了荸荠。看到不能捉弄叶祖权,客人只夸叶祖权活络,也惹得戎英花直笑个不停。
婚后,由于父亲疾病缠身,叶祖权也就没有再去上海,留下来和妻子两人操持农事。直到1937年,经人介绍,叶祖权独自一人去上海一家毛纺厂做工。由于厂方从来不公开财务,引起工人不满。叶祖权被推举为代表提请老板分红,没想到老奸巨猾的老板表面不说话,却暗地打电话给介绍叶祖权进厂的人。年底,叶祖权不得不离开上海回到老家务农。
帮地下党藏手枪
从上海回到家乡后,在龙山区武工队队长王杰三和张慧敏动员下,叶祖权参加了田央乡自卫队组织,先后被选为独立分队队长和第三村中队长,积极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巡逻放哨,加强地方治安保卫工作。1943年初夏,叶祖权当选为田央乡自卫队大队长。
一个月后,中共慈镇县工委虞天石来到叶祖权家,由于要出远门,怕带着手枪不方便,想请叶祖权帮忙保管下。叶祖权爽快答应,戎英花就将虞天石的一把手枪拿好,放在隔壁的西房祖堂内,藏在堆满苜蓿的草包里。虞天石回来后将手枪还给他。
1944年3月,龙山区政府干事忻逸波来龙山乡工作,叶祖权向邻居的一个单身汉借了一间空房,叶祖权就和他同住联防。1945年秋,忻逸波离开龙山区,看到天气转冷,叶祖权就将自己身上唯一的一件夹衣送给他。
第二年2月,大队部工作人员罗锦标领来两位陌生同志,他们是镇海县派来做隐蔽工作的,希望在叶祖权家里后屋楼上工作。叶祖权就叫戎英花收拾房间。因为知道两人做隐蔽工作,叶祖权和妻子从不和他们交谈,住了4个月两人才离开。
此后,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一个月不到,国民党田央乡公所就进入叶氏宗祠,叶祖权被迫于1945年12月16日逃到上海,直到解放前夕才回到老家。叶祖权在上海期间,日伪政府将他家里谷子全部拿走了,将戎英花抓去。在叶祖权不在家的日子里,从未读过书的戎英花以一个农村妇女的勤劳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
几十斤粮票换来一辈子亲戚
上世纪50年代初,叶祖权全家从叶家村搬到镇海东门口居住。当时,在镇海的解放军工兵营一个营长丢失了一块瑞士手表,戎英花正好拾到。她想,有手表的人肯定不简单,而工兵营就在附近打地道(现在的中国防空博览园),估计是他们丢失的,于是,戎英花就找到工兵营问手表是不是他们遗失的。焦急的营长看到戎英花主动送还手表,感动不已。过几天,还特意请叶祖权和戎英花两人吃饭。
叶祖权1954年入党,后又担任商业系统负责人,他常常告诉子女思想上要做榜样,生活上要知足。1955年,当时叶祖权大儿子叶华定已经在城关消费社工作,叶祖权响应党的号召,将叶华定送去参加全国第一批义务兵。而在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叶祖权又响应国家精简城镇人口政策,将老伴和两个子女户口迁回农村。在1968年的支持青年上山下乡中,又将两个子女插队落户到贵驷公社。
退休后,子女想为其争取离休资格。叶祖权就阻止子女,他时常告诉他们:不要去要求,我们是共产党,就要处处为国家着想。
除了知足常乐,叶祖权夫妻两人也是古道心肠。1960年大饥荒时期,叶祖权的一个儿子在镇海县医院住院,同房间还有清水浦一户人家,那人条件艰苦,有上顿没有下顿。戎英花就和叶祖权商量,将家里几十斤粮票送给那人,以至于子女有段时间吃米糠生活。那家人对叶祖权夫妻很是感激,经常来看望叶祖权,几十年来还像走亲戚一样往来。
身为领导,叶祖权也处处为职工考虑。当时系统内有个员工家庭经济困难。叶祖权就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争取补助。有一年腊月,叶祖权穿着单薄回家,戎英花就奇怪问他棉袄哪去了,叶祖权告诉她,自己将唯一的棉袄送给系统那个困难员工了。
一辈子茶不离口
叶祖权和戎英花都有爱好,从小叶祖权就喜欢京剧,每每自己还能唱上几出。退休后,叶祖权成立镇海京剧联谊会。一有空闲,就会和一帮京剧票友去吆喝上半天时间。今年正月初三,叶祖权就要儿子儿媳陪他去文化广场唱京剧。儿媳告诉他,今天是初三,还没到初八。叶祖权就偏咬定是初八,还说儿媳在骗他。到了初八,儿媳儿子带他去唱京剧,老人还唱了出《斩华雄》,自知自己记错日期,面对儿子儿媳,老人像小孩一样不好意思地笑着。
除此之外,叶祖权还喜欢看足球比赛,其实年轻时候,叶祖权就在上海踢过足球。即使年纪大了,也常常去踢几场足球。1996年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期间,正逢镇海中学足球队队长的孙子高考,和孙子有共同爱好的叶祖权就特意打电话嘱咐儿子,晚上不要阻止孙子看足球。凌晨两点,叶祖权从床上爬起来,端坐在电视前,记录下每场比赛结果,时不时预测下输赢。知道叶老有爱好足球的习惯,戎英花有时候也就做点点心给老伴吃。京剧、足球外,拉京胡、弹风琴也充实着老人的晚年。
“老人有颗童心。”二儿媳胡锦奋说。叶老经常要儿子儿媳买笔和笔记本给他,一次儿媳买了10支笔给他,叶老就像小孩子一样,将笔藏起来。
以前,叶老每每去宁波开会,总会给老伴带点小笼包和绿豆糕回来,因为戎英花爱吃。这不,戎英花也常常将自己的绿茶给叶老喝。两位老人嗜茶如命,几十年从不间断,叶祖权爱喝红茶,戎英花爱喝绿茶。每当邻居或者朋友得到些茶叶,老人就互相交流着。喝茶之余,96岁的戎英花还能让别人帮助穿针,自己缝补些衣服。而更让老人感到快乐的就是坐在椅子上,翻看老照片。每看到一张老照片,老人似乎显得特别激动,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
现在,除了家人,还有保姆照顾老人。有时,两位老人也常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保姆就想制止,这时,儿媳胡锦奋就阻止保姆调解,她对保姆说:让他们吵,吵好了,心里没有郁结了也就亮堂了,更能长寿。果真如此,吵过后,老人的心里反而更加明净,说话也就更有童味了。
知足常乐、不斤斤计较,乐善好施、济人危难,兴趣广泛、童心常怀,也许这就是两位老人成就橡树婚的秘诀吧。
结婚80周年又称橡树婚。今年,97岁高龄的老人叶祖权和小自己1岁的戎英花迎来了自己的橡树婚。叶祖权和戎英花是镇海招宝山街道顺隆社区一对普通老人,80年峥嵘岁月中,两位老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两人又是如何相濡以沫,走过风风雨雨的80年?天增岁月人增寿,两位高龄老人又有怎样的长寿秘诀呢?
从“门缝里”看意中人
镇海县龙山区田央乡有个叶家村(现在属于慈溪市三北镇叶家村),这是叶祖权祖辈世居的地方。叶祖权祖父辈过着亦农亦渔纺纱织布的生活,是村子里的贫困户。数年后,祖父入海捕鱼丧生大海后,父亲叶升祚就去杭州上海等地做工,在上海英轮上做伙夫,将妻子带到上海,租下房子,因此叶祖权等子女也时常能够吃到父亲从英轮上带出的锅巴。
1914年农历五月十八,叶祖权出生在上海。1921年,在浦东中学附属小学读书,第二年7月,随父亲回到镇海老家,叶祖权就在不远的蓬山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近地没有高小,就在家里做了三年放牛娃。直到14岁那年,叶祖权才去上海恒丰泰烟号做学徒工。
在蓬山小学期间,叶祖权经常经过甸山乡戎家村。戎英花就出生在戎家村,双方家长撮合,叶家和戎家就为叶祖权和戎英花定下亲事。每次看到叶祖权经过自家门口,有人就指着叶祖权告诉戎英花:你的对象就是那人。这话直说得戎英花脸通红。
1930年立夏,叶祖权请假回乡和戎英花结婚,当年叶祖权17岁。婚礼是按照镇海风俗举办的。在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将削好皮的生芋艿和荸荠放在一起,要求叶祖权从中选择三个吃下。因为生芋艿吃下,嘴里会很痒的。可叶祖权挑选三次,三次都选上了荸荠。看到不能捉弄叶祖权,客人只夸叶祖权活络,也惹得戎英花直笑个不停。
婚后,由于父亲疾病缠身,叶祖权也就没有再去上海,留下来和妻子两人操持农事。直到1937年,经人介绍,叶祖权独自一人去上海一家毛纺厂做工。由于厂方从来不公开财务,引起工人不满。叶祖权被推举为代表提请老板分红,没想到老奸巨猾的老板表面不说话,却暗地打电话给介绍叶祖权进厂的人。年底,叶祖权不得不离开上海回到老家务农。
帮地下党藏手枪
从上海回到家乡后,在龙山区武工队队长王杰三和张慧敏动员下,叶祖权参加了田央乡自卫队组织,先后被选为独立分队队长和第三村中队长,积极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巡逻放哨,加强地方治安保卫工作。1943年初夏,叶祖权当选为田央乡自卫队大队长。
一个月后,中共慈镇县工委虞天石来到叶祖权家,由于要出远门,怕带着手枪不方便,想请叶祖权帮忙保管下。叶祖权爽快答应,戎英花就将虞天石的一把手枪拿好,放在隔壁的西房祖堂内,藏在堆满苜蓿的草包里。虞天石回来后将手枪还给他。
1944年3月,龙山区政府干事忻逸波来龙山乡工作,叶祖权向邻居的一个单身汉借了一间空房,叶祖权就和他同住联防。1945年秋,忻逸波离开龙山区,看到天气转冷,叶祖权就将自己身上唯一的一件夹衣送给他。
第二年2月,大队部工作人员罗锦标领来两位陌生同志,他们是镇海县派来做隐蔽工作的,希望在叶祖权家里后屋楼上工作。叶祖权就叫戎英花收拾房间。因为知道两人做隐蔽工作,叶祖权和妻子从不和他们交谈,住了4个月两人才离开。
此后,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一个月不到,国民党田央乡公所就进入叶氏宗祠,叶祖权被迫于1945年12月16日逃到上海,直到解放前夕才回到老家。叶祖权在上海期间,日伪政府将他家里谷子全部拿走了,将戎英花抓去。在叶祖权不在家的日子里,从未读过书的戎英花以一个农村妇女的勤劳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
几十斤粮票换来一辈子亲戚
上世纪50年代初,叶祖权全家从叶家村搬到镇海东门口居住。当时,在镇海的解放军工兵营一个营长丢失了一块瑞士手表,戎英花正好拾到。她想,有手表的人肯定不简单,而工兵营就在附近打地道(现在的中国防空博览园),估计是他们丢失的,于是,戎英花就找到工兵营问手表是不是他们遗失的。焦急的营长看到戎英花主动送还手表,感动不已。过几天,还特意请叶祖权和戎英花两人吃饭。
叶祖权1954年入党,后又担任商业系统负责人,他常常告诉子女思想上要做榜样,生活上要知足。1955年,当时叶祖权大儿子叶华定已经在城关消费社工作,叶祖权响应党的号召,将叶华定送去参加全国第一批义务兵。而在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叶祖权又响应国家精简城镇人口政策,将老伴和两个子女户口迁回农村。在1968年的支持青年上山下乡中,又将两个子女插队落户到贵驷公社。
退休后,子女想为其争取离休资格。叶祖权就阻止子女,他时常告诉他们:不要去要求,我们是共产党,就要处处为国家着想。
除了知足常乐,叶祖权夫妻两人也是古道心肠。1960年大饥荒时期,叶祖权的一个儿子在镇海县医院住院,同房间还有清水浦一户人家,那人条件艰苦,有上顿没有下顿。戎英花就和叶祖权商量,将家里几十斤粮票送给那人,以至于子女有段时间吃米糠生活。那家人对叶祖权夫妻很是感激,经常来看望叶祖权,几十年来还像走亲戚一样往来。
身为领导,叶祖权也处处为职工考虑。当时系统内有个员工家庭经济困难。叶祖权就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争取补助。有一年腊月,叶祖权穿着单薄回家,戎英花就奇怪问他棉袄哪去了,叶祖权告诉她,自己将唯一的棉袄送给系统那个困难员工了。
一辈子茶不离口
叶祖权和戎英花都有爱好,从小叶祖权就喜欢京剧,每每自己还能唱上几出。退休后,叶祖权成立镇海京剧联谊会。一有空闲,就会和一帮京剧票友去吆喝上半天时间。今年正月初三,叶祖权就要儿子儿媳陪他去文化广场唱京剧。儿媳告诉他,今天是初三,还没到初八。叶祖权就偏咬定是初八,还说儿媳在骗他。到了初八,儿媳儿子带他去唱京剧,老人还唱了出《斩华雄》,自知自己记错日期,面对儿子儿媳,老人像小孩一样不好意思地笑着。
除此之外,叶祖权还喜欢看足球比赛,其实年轻时候,叶祖权就在上海踢过足球。即使年纪大了,也常常去踢几场足球。1996年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期间,正逢镇海中学足球队队长的孙子高考,和孙子有共同爱好的叶祖权就特意打电话嘱咐儿子,晚上不要阻止孙子看足球。凌晨两点,叶祖权从床上爬起来,端坐在电视前,记录下每场比赛结果,时不时预测下输赢。知道叶老有爱好足球的习惯,戎英花有时候也就做点点心给老伴吃。京剧、足球外,拉京胡、弹风琴也充实着老人的晚年。
“老人有颗童心。”二儿媳胡锦奋说。叶老经常要儿子儿媳买笔和笔记本给他,一次儿媳买了10支笔给他,叶老就像小孩子一样,将笔藏起来。
以前,叶老每每去宁波开会,总会给老伴带点小笼包和绿豆糕回来,因为戎英花爱吃。这不,戎英花也常常将自己的绿茶给叶老喝。两位老人嗜茶如命,几十年从不间断,叶祖权爱喝红茶,戎英花爱喝绿茶。每当邻居或者朋友得到些茶叶,老人就互相交流着。喝茶之余,96岁的戎英花还能让别人帮助穿针,自己缝补些衣服。而更让老人感到快乐的就是坐在椅子上,翻看老照片。每看到一张老照片,老人似乎显得特别激动,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
现在,除了家人,还有保姆照顾老人。有时,两位老人也常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保姆就想制止,这时,儿媳胡锦奋就阻止保姆调解,她对保姆说:让他们吵,吵好了,心里没有郁结了也就亮堂了,更能长寿。果真如此,吵过后,老人的心里反而更加明净,说话也就更有童味了。
知足常乐、不斤斤计较,乐善好施、济人危难,兴趣广泛、童心常怀,也许这就是两位老人成就橡树婚的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