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认真真地读,本来就是一种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文材料、提升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而课外阅读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大家可以这样做:
一、鼓励学生自选书籍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最终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课外书籍。于是,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人阅读《东周列国志》这种历史演义白类小说,有的人阅读《呼兰河传》这种描摹近代众生相的小说;有的人阅读《巴黎圣母院》这种经典作品,有的人阅读《白象似的群山》这种叩问心灵的作品……
笔者认为,教师要先把阅读的门槛降低,让学生打破“只能读大部头(经典名著)”的枷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这样,就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鼓励他们选择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本,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完全不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掌控活动的大方向,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并适时地点拨、帮助。笔者在给予学生自由选书权利的同时,还明确要求他们每两到三周读完一本书,每周的周二或周五统计他们的阅读进度(读到了多少章节或者某页码),这种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此外,笔者还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了分享、展示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一:好书推荐会。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他们喜欢的书籍。展示的内容包括作品的概要、评价、经典语句、动人情节等。对于推荐好书的学生而言,这项活动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自己所读的这本书。例如,姚学麟同学是这样推荐《活着》的:初读时,充斥在我头脑里的只有“惨痛”两个字,但结合前人的评价,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书中的人看似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因死亡而被一次次撕裂”后,“生命的倔强一次次地展现,绝望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从来只有友情而非对抗”。又如,在推荐《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时,徐嘉晋同学从理想观切入,认为:一个人就该像这本书里的男主人公一样,即便“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看见的只有月亮。对于听众而言,这样的书籍推荐会会给予他们一次“博览群书”的机会,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多部文学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实个人“书库”的同时,激起“把书找来读一读”的兴趣。
活动二:“悦”读分享会。好书推荐会重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涉猎更多的作品,而“悦”读分享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细读,让他们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以读后感或者书评的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因为唯有形成文字,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心中,作品才会被学生牢牢记住。同时,团体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他学生的精彩分享往往能带动一批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例如,吴卓徽同学选择阅读《平凡的世界》。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理念,但却被各个人物的精神所打动,他倾心于田晓霞“无惧世俗的自由灵魂”,沉痛于孙少安的“负重前行”,歌颂“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孙少平。他说,《平凡的世界》让他明白“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由此懂得了“读书越多,就越不甘于平庸,却越甘于平凡”。他真挚而精彩的发言引发了新一轮的阅读潮,班上的学生纷纷仔细阅读了《平凡的世界》。
活动三:作品朗诵会。每一名学生自选一个文段或作品(诗歌),并声情并茂地朗诵,然后全体师生投票,选出本期的“最佳朗诵者”。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反复诵读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给予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第一期的作品朗诵会上,班上就有4名学生选了《海燕》这首诗歌,而最终的胜出者则是能以最饱满的情绪歌颂“海燕”的伍一斌。平时他不认真听讲,也不按时写作业,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在这次活动中,他受到了同学们的赞美,激动万分,感慨道:“老师,我每天都在练,只要有空我就练习,原来真的有效果……原来我也可以啊!”之后,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还“兼职”指导参与第二期朗诵会的同学如何酝酿情绪。
笔者认为,活动能给平面的、个体的、单调的阅读带来更立体的感官冲击,多样化的展示符合当下学生的心理特征,群体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中读,富有乐趣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阅读的疲惫,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多读书,读好书。
三、适时引用影视资源
教育家刘国正强调:“课堂上就那么几本薄薄的书,极其有限,要想教好,学好语文,必须大力开发课外阅读,并进行延伸和拓展。”生活无处不在,处处可学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之外,还可以适时引用影视资源,让他们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
影视是当今极富魅力的综合艺术,与文学息息相关。而名著又具有一定的泛众性,很多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这类作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名著。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曹禺的《雷雨》时,笔者就预先播放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雷雨》的第一幕“吃药”。在观看作品后,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而部分没有观看影视作品的学生就无法感受到这些,也无法理解周鲁对话中的潜台词。
除了影视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课外材料。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妻书》时,我们可以引入《信·中国》这一电视节目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无数先贤为国之进步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
各種形式的材料不仅能给学生一场感官上的盛宴,还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美,获得愉快的体验。 好读便能爱读,爱读才能读好。三个学期下来,班上的每一名学生研读了至少15本著作,当然,可能也存在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情况,但正如三毛所说,“你现在的气质,藏在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里”,这正是我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唯有快乐阅读才能让学生主动读书、认真读书、坚持读书。在宽松自主的阅读氛围里,教师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引入各种课外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
一、鼓励学生自选书籍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最终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课外书籍。于是,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人阅读《东周列国志》这种历史演义白类小说,有的人阅读《呼兰河传》这种描摹近代众生相的小说;有的人阅读《巴黎圣母院》这种经典作品,有的人阅读《白象似的群山》这种叩问心灵的作品……
笔者认为,教师要先把阅读的门槛降低,让学生打破“只能读大部头(经典名著)”的枷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这样,就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鼓励他们选择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本,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完全不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掌控活动的大方向,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并适时地点拨、帮助。笔者在给予学生自由选书权利的同时,还明确要求他们每两到三周读完一本书,每周的周二或周五统计他们的阅读进度(读到了多少章节或者某页码),这种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此外,笔者还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了分享、展示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一:好书推荐会。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他们喜欢的书籍。展示的内容包括作品的概要、评价、经典语句、动人情节等。对于推荐好书的学生而言,这项活动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自己所读的这本书。例如,姚学麟同学是这样推荐《活着》的:初读时,充斥在我头脑里的只有“惨痛”两个字,但结合前人的评价,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书中的人看似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因死亡而被一次次撕裂”后,“生命的倔强一次次地展现,绝望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与他的命运从来只有友情而非对抗”。又如,在推荐《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时,徐嘉晋同学从理想观切入,认为:一个人就该像这本书里的男主人公一样,即便“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看见的只有月亮。对于听众而言,这样的书籍推荐会会给予他们一次“博览群书”的机会,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多部文学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实个人“书库”的同时,激起“把书找来读一读”的兴趣。
活动二:“悦”读分享会。好书推荐会重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涉猎更多的作品,而“悦”读分享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细读,让他们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以读后感或者书评的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因为唯有形成文字,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心中,作品才会被学生牢牢记住。同时,团体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他学生的精彩分享往往能带动一批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例如,吴卓徽同学选择阅读《平凡的世界》。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理念,但却被各个人物的精神所打动,他倾心于田晓霞“无惧世俗的自由灵魂”,沉痛于孙少安的“负重前行”,歌颂“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孙少平。他说,《平凡的世界》让他明白“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由此懂得了“读书越多,就越不甘于平庸,却越甘于平凡”。他真挚而精彩的发言引发了新一轮的阅读潮,班上的学生纷纷仔细阅读了《平凡的世界》。
活动三:作品朗诵会。每一名学生自选一个文段或作品(诗歌),并声情并茂地朗诵,然后全体师生投票,选出本期的“最佳朗诵者”。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反复诵读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给予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第一期的作品朗诵会上,班上就有4名学生选了《海燕》这首诗歌,而最终的胜出者则是能以最饱满的情绪歌颂“海燕”的伍一斌。平时他不认真听讲,也不按时写作业,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在这次活动中,他受到了同学们的赞美,激动万分,感慨道:“老师,我每天都在练,只要有空我就练习,原来真的有效果……原来我也可以啊!”之后,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还“兼职”指导参与第二期朗诵会的同学如何酝酿情绪。
笔者认为,活动能给平面的、个体的、单调的阅读带来更立体的感官冲击,多样化的展示符合当下学生的心理特征,群体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中读,富有乐趣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阅读的疲惫,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多读书,读好书。
三、适时引用影视资源
教育家刘国正强调:“课堂上就那么几本薄薄的书,极其有限,要想教好,学好语文,必须大力开发课外阅读,并进行延伸和拓展。”生活无处不在,处处可学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纸质书籍之外,还可以适时引用影视资源,让他们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
影视是当今极富魅力的综合艺术,与文学息息相关。而名著又具有一定的泛众性,很多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这类作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名著。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曹禺的《雷雨》时,笔者就预先播放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雷雨》的第一幕“吃药”。在观看作品后,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而部分没有观看影视作品的学生就无法感受到这些,也无法理解周鲁对话中的潜台词。
除了影视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课外材料。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妻书》时,我们可以引入《信·中国》这一电视节目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无数先贤为国之进步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
各種形式的材料不仅能给学生一场感官上的盛宴,还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美,获得愉快的体验。 好读便能爱读,爱读才能读好。三个学期下来,班上的每一名学生研读了至少15本著作,当然,可能也存在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情况,但正如三毛所说,“你现在的气质,藏在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里”,这正是我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唯有快乐阅读才能让学生主动读书、认真读书、坚持读书。在宽松自主的阅读氛围里,教师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引入各种课外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