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后肺曲霉菌感染CT表现及与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和分析器官移植术后肺曲霉病与细菌感染CT表现的差异。

方法

收集器官移植术后诊断肺曲霉菌感染的62例受者,与同期匹配的肺细菌感染的68例受者比较,CT将病变描述为实变、肿块、大结节(≥1cm)、小结节、树芽征等形式,对每一种征象,按照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细节如数量、晕征、空气支气管征、反晕征及病变内低密度征、空洞等进行进一步区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结果

器官移植术后肺曲霉菌感染多为两种及以上形式。其中最常见表现为大结节,约占75.8%,其次为实变(48.4%)及肿块(29.0%),小结节(16.1%)和树芽征(12.9%)多为伴随表现。曲霉菌感染表现为肿块的比例高于细菌(分别为29.0%和8.8%,P<0.05),细菌感染实变表现高于曲霉菌(分别为69.1%和48.4%,P<0.05)。大结节中,细菌及曲霉菌感染各种征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变表现中,空气支气管征细菌感染比例高于曲霉菌感染(分别为78.8%和40.0%,P<0.05),曲霉菌形成空洞的比例高于细菌(分别为63.3%和27.7%,P<0.05)。肿块表现中,曲霉菌感染病变多为单发(单发66.7%),内容易看到空洞(83.3%)、空气新月征(77.8%)。出现晕征的比例为30.7%。

结论

器官移植后曲霉菌感染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大结节、实变、肿块、小结节及树芽征。与细菌感染表现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重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治疗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门诊定期随访并服用非布司他的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受者124例,比较服药前和服药3个月后的血尿酸水平、血常规及肝肾功能,随访期内不良事件、受者及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血尿酸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尿酸达标率为66.1 %,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维持稳定。中位随访
目的探究肝移植时在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fWIT)下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剪开膈肌的方法建立大鼠功能性热缺血肝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包括功能性热缺血0 min组、15 min组、30 min组及活体肝移植对照组(LT组)。分别在供肝获取和再灌注6 h后获取肝组织及血清,以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肝组织中23个细胞因子浓度,同时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目的评估咪唑立宾(MZR)在亲属活体肾移植术后初始免疫抑制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中心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首次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22例,给予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或巴利昔单抗诱导,咪唑立宾(3~4 mg·kg-1·d-1)联合他克莫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受者术后1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及不良反应(包括BK病毒/CMV病毒感染、高尿酸
期刊
目的用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分析儿童肝移植供肝标本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及mRNA的表达情况,寻找差异表达的lncRNA以及药物代谢基因mRNA,为儿童肝移植免疫抑制剂个体化指导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亲属活体肝移植的供肝组织标本10例,根据术后药物代谢情况分为快代谢和慢代谢两组(各5例),进行mRNA和
我国自2015年以来实现了器官来源的成功转型。如何利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准确评估供者和捐献器官的质量,以及有效诊治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是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影像技术在我国器官移植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超声、CT、MRI、DSA和核医学检查的应用进展。伴随图像处理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 400W减轻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数生长期的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IBEC)以合适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中,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1 400W组(I/R+1 400W组)。C组正常培养,I/R组和I/R+1 400W组细胞置于三气培养箱中12h模拟缺血,然后再正常培养6h模拟再灌注;I/
目的分析及讨论供肾移植前穿刺病检结果与移植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间240个供肾移植前穿刺病理检查及受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根据2016年供肾Banff评分对供肾进行病理学评估。分析病理结果与移植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结果肾小球硬化率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815),与1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出院
肾移植已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但由于排斥反应以及外科手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若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术后一系列的并发症,将大幅改善受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超声造影作为一项可以定量监测移植肾微循环灌注的新技术开始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超声造影监测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肾移植是目前改善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式,随着外科技术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肾移植开展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肾移植后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及输尿管并发症仍严重影响受者预后。介入治疗技术作为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正逐渐应用于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中。本文综述了目前介入技术应用于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