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立,将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上合组织大学成立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的浅析,不难看出,上合组织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止带来各成员国的多赢,更为建立有效的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型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国际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51-02
作为一个新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春秋。回顾走过的十几年风雨历程,这个年轻的组织摆脱了稚嫩,逐步走向了成熟,从最初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成长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为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开创了区域合作以及国家关系、国际关系的新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创立的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为组织自身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各成员国之间在安全、反恐、经贸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今天的上合组织正充满自信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上海合作组织的中方专家曾这样说过:“国家间关系如果最终不能在人文方面获得支撑,就无法长期稳定,甚至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停滞、波动、破裂。教育合作就其内容和参与主体来说,无疑是人文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我们应做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投入,更积极地推动上合教育合作,在关注交流规模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的充实和质量的提高上。”
一、成立背景
上海合作组织的教育合作有着较长时间的历史基础,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的第一次会议就标志着上合范围内教育合作的制度化已经在确定框架搭建平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育合作将在上合人文交流领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一项主要合作内容——教育合作,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培养和交流,使其在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对方语言,了解对方的国情和文化,从而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队伍。可以说,在增进了解和促进互信方面,教育合作具有其他合作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此举将为各国青年创造接受高质量和现代化教育的机会,可为各国的教育界人士和学者开展学术联系提供方便。该倡议得到了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这个规模庞大的教育工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办学原则。它没有自己的办公中心,大学生们的学习地点也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种族、语言、出身、居住地、健康状况、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观点,均享有接受上合大学教育的同等权利。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公民也可以享有接受上合大学提供教育的权利。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内的主要教学语言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官方语言:汉语和俄语,亦学校所在国的官方语言,在教学中亦可使用英语。该大学的毕业生同时可以获得两个文凭:一个是基于在本国高校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的本国高校文凭,一个是上合组织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上合组织大学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牢固树立欧亚一体的思想。
二、进程与现状
2008年10月,第二次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中,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签订关于为成立上合组织大学采取进一步一致行动的意向书,讨论了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构想。2010年4月,各成员国相关高校签署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合作备忘录。2011年3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会议”在北京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召开,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关于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的协调办法》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学历证书附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行了讨论,并形成草案,提交各成员国项目院校征询意见。同时,上合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提交了《中方项目院校2011年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的各项工作。2012年5月,第五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无国界”教育周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幕,通过了“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办公室的决议(草案)”和“关于项目院校校长委员会的工作规则的提案(草案)”等重要文件,全面推进和深化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设工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重点高校都参与了上合组织大学的组建。这些高校都是通过严格选拔后才成为了这项工程的参加方。目前共有62所大学组成了这个跨国网络的平台大学,他们利用各成员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型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推动各项目院校在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人员的进修和科研等层面上开展合作。其中中国有15所项目院校参与其中,在这些项目院校的遴选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教育主管部门考虑了多种因素,主要是学科和专业水平、国际合作实践情况、地域分布以及各成员项目院校相互之间的适应性,等等,最后确定为:纳米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态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IT技术——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区域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能源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加强与各方项目院校的合作与联系,中国确定了本方各合作方向的牵头项目院校,并将其项目负责人、联络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通报了成员国各方。中方其他项目院校的项目负责人、联络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也已同时通报成员国各方。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按照协商一致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联合培养成员国各国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011年中方项目院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新疆大学率先启动了“区域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程序,学习期限为两年半至三年。中国需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需要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中国的高等学校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下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的教育合作,为实观这一目标而努力。
三、发展前景
由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教育规模、水平、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合作规模和水平的持续扩大和提高,今后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语言、培养规模、培养经费、生源质量、就业前景等。关于上合组织大学的发展,就如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长隋然说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需求,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门协商后,大力拓展联合培养专业方向。在培养人才层次上,不断寻求突破,在现有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拓展至本科、副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开设进修班、培训班;开展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交流活动;联合开展科研,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不断扩展合作的领域,克服困难,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设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和水平,致力于为各成员国培养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等领域高层次人才。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这一进程的目标旨在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今天,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亚洲地区掀起高等教育热潮,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期待它能继续在亚洲教育舞台上发光发热,尽快实现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接轨,建立有效的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恕.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黄涛.北京周报网[EB/OL].2011-05-27.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9news/guonei/jiaoyu/
2011-05-27/content_361013.htm
[3]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文官网[EB/OL].
http://uni-sco.ru/
[4]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俄文官网[EB/OL].
http://www.eduweek.ru/
[5]http://www.infoshos.ru/ru/?idn=4190.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型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国际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51-02
作为一个新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春秋。回顾走过的十几年风雨历程,这个年轻的组织摆脱了稚嫩,逐步走向了成熟,从最初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成长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为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开创了区域合作以及国家关系、国际关系的新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创立的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为组织自身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各成员国之间在安全、反恐、经贸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今天的上合组织正充满自信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上海合作组织的中方专家曾这样说过:“国家间关系如果最终不能在人文方面获得支撑,就无法长期稳定,甚至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停滞、波动、破裂。教育合作就其内容和参与主体来说,无疑是人文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我们应做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投入,更积极地推动上合教育合作,在关注交流规模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的充实和质量的提高上。”
一、成立背景
上海合作组织的教育合作有着较长时间的历史基础,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的第一次会议就标志着上合范围内教育合作的制度化已经在确定框架搭建平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育合作将在上合人文交流领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一项主要合作内容——教育合作,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培养和交流,使其在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对方语言,了解对方的国情和文化,从而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队伍。可以说,在增进了解和促进互信方面,教育合作具有其他合作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此举将为各国青年创造接受高质量和现代化教育的机会,可为各国的教育界人士和学者开展学术联系提供方便。该倡议得到了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这个规模庞大的教育工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办学原则。它没有自己的办公中心,大学生们的学习地点也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种族、语言、出身、居住地、健康状况、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观点,均享有接受上合大学教育的同等权利。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公民也可以享有接受上合大学提供教育的权利。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内的主要教学语言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官方语言:汉语和俄语,亦学校所在国的官方语言,在教学中亦可使用英语。该大学的毕业生同时可以获得两个文凭:一个是基于在本国高校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的本国高校文凭,一个是上合组织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上合组织大学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牢固树立欧亚一体的思想。
二、进程与现状
2008年10月,第二次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中,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签订关于为成立上合组织大学采取进一步一致行动的意向书,讨论了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构想。2010年4月,各成员国相关高校签署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合作备忘录。2011年3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会议”在北京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召开,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关于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的协调办法》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学历证书附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行了讨论,并形成草案,提交各成员国项目院校征询意见。同时,上合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提交了《中方项目院校2011年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的各项工作。2012年5月,第五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无国界”教育周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幕,通过了“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办公室的决议(草案)”和“关于项目院校校长委员会的工作规则的提案(草案)”等重要文件,全面推进和深化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设工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重点高校都参与了上合组织大学的组建。这些高校都是通过严格选拔后才成为了这项工程的参加方。目前共有62所大学组成了这个跨国网络的平台大学,他们利用各成员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型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推动各项目院校在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人员的进修和科研等层面上开展合作。其中中国有15所项目院校参与其中,在这些项目院校的遴选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教育主管部门考虑了多种因素,主要是学科和专业水平、国际合作实践情况、地域分布以及各成员项目院校相互之间的适应性,等等,最后确定为:纳米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态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IT技术——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区域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能源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加强与各方项目院校的合作与联系,中国确定了本方各合作方向的牵头项目院校,并将其项目负责人、联络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通报了成员国各方。中方其他项目院校的项目负责人、联络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也已同时通报成员国各方。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按照协商一致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联合培养成员国各国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011年中方项目院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新疆大学率先启动了“区域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程序,学习期限为两年半至三年。中国需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需要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中国的高等学校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下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的教育合作,为实观这一目标而努力。
三、发展前景
由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教育规模、水平、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合作规模和水平的持续扩大和提高,今后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语言、培养规模、培养经费、生源质量、就业前景等。关于上合组织大学的发展,就如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长隋然说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需求,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门协商后,大力拓展联合培养专业方向。在培养人才层次上,不断寻求突破,在现有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拓展至本科、副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开设进修班、培训班;开展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交流活动;联合开展科研,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不断扩展合作的领域,克服困难,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设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和水平,致力于为各成员国培养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等领域高层次人才。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这一进程的目标旨在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今天,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亚洲地区掀起高等教育热潮,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期待它能继续在亚洲教育舞台上发光发热,尽快实现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接轨,建立有效的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恕.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黄涛.北京周报网[EB/OL].2011-05-27.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9news/guonei/jiaoyu/
2011-05-27/content_361013.htm
[3]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文官网[EB/OL].
http://uni-sco.ru/
[4]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俄文官网[EB/OL].
http://www.eduweek.ru/
[5]http://www.infoshos.ru/ru/?idn=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