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表现为其独特的审美性、教育性及认识性等功能,对思政教育有隐性导向作用,其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条件,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为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营造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始终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伴随时代的迅猛发展,语文教育的开展,不再只是注重纯粹的语法结构学习、语言艺术的学习、语言分析能力的学习,更关键的是其对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增进。而在语文教育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也强调要注重对大学生高尚人格情操及健康审美观的培养,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1]进言之,语文教育由简单地关注、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迈向重视对大学生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发展,由纯粹地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迈向正确揭示优秀作品的文化意义及人文精神。语文教育这门课程所特有的人文特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感受各种人文精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
二、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征
(一)语文教育的审美性、教育性及认识性等功能对思政教育有隐性导向作用
在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基本内容,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所在。思政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方面都具有紧密联系,也会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该门课程所独有的审美性、教育性及认识性等各种功能无不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隐性的导向作用。语文教育作为一门集聚各种文学作品的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启发功能。[2]学生在学习、分析文学作品过程中,能深刻感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所震动。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通过阐述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文章的艺术风韵,有利于学生感受各异时代的思想特点、各异作者的人格情怀、各异文章的深刻见解。此种授课模式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能陶冶其道德情操。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语文教育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条件
语文教育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该群体思政教育的提高,具化即是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以及爱国热情的激发。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的魅力所在。语文教育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尤为广泛,不论是从空间层面,还是从时间层面,都不存有明显的界限与差距,故而能确保大学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中,感知各异发展时代的不同文化思想精神及思想盛宴。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魏征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等等,都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语文教育独特的教学方式为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营造情境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要求其能真正理解其根本理念则更是一项重大工程。而这也是展示语文教育魅力的契机所在,语文教育通过理性和情感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能较为具体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尤其是不良因素的影响,过于重视个人的单纯感官享受。另外,对于原本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这将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应有功效。而语文教育的开展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其并非是进行单一政治描述,而是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作者的优秀作品进行编排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及具有高度感染力的篇章,都涵盖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思想品质,为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通过作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通过作品营造的良好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体会作品的独特语言魅力之外,更好感知其思想内容。
三、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一)充分展示传统优秀文化并发挥其激励作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乏有优秀篇章展示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传达先辈们的爱国热情,弘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一类作品通常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爱国热情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容易感染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努力。凡事做到以德为先,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政素质。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示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其激励作用,以优秀的先辈们为榜样,鼓励大学生提高忧患意识,强化其爱国热情,将思政素质的提高植入日常各种细节中去。[3]
(二)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语文教育得以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中编列的文学作品为基本,尽力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情境,有助于感染及教育学生。语文教师一方面是人文知识的讲授者,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灵魂的导向者。因此,语文教师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致力于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及把握作者所表达、流露的思想情怀,带领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意境并接受其思想的洗礼与熏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科学编排语文课程教材
作为一门课程的基础,优秀的教材不但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有序开展,而且还能促进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教材的合理编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合理的教材编排,通过对各异发展时期的文章、各异的思想态度作者进行全面展示,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怀,从而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也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更有利于陶冶其情操,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无声中激发着大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中华的文学发展史,可谓百家争鸣,各异思潮的相互激荡。西方反动势力借着文学作品的方式渗透其反动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修养的健康发展。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也有个别思政素质较低的人,妄图通过网络来扭曲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甚至有个别分子质疑语文课程教材思政观点的科学性。面临这些挑战与质疑,语文课程的编排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各个时代的进步特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将优秀的篇章纳入到语文课程教材中,严格把好教材关,从而确保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得以经得起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之检验。 (四)优化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单面传授为主,往往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故而难以使大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作品的丰富内涵,也难以在实际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又作为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功能的关键途径。换言之,若想有效、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即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效。在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却忽视挖掘语文教育所特有的思政教育意蕴。部分教师在教法技巧上比较欠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以利用语文教育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部分教师仅关注文章表露的外在美,而未曾发掘其深层次的思想宗旨,从而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效。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勇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实现将知识的输出、传授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将思政教育的开展在润物无声中融入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将语文教育内在蕴含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外在动因
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如若没有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即便其外在因素再好,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故而言之,只有实现学习主体内外在因素的相互紧密结合,才能从实质上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有鉴于此,应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学习语文这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动性,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指引学生自主地提高其思政素养。并且,还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利用图书馆丰富馆藏,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假期时间鼓励大学生多加参与社会实践,投入课题研究等等,围绕以语文教育为起点,引导大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掌握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进一步感悟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才能不断激励自己,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
结语
总之,语文教育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充分展示传统优秀文化并发挥其激励作用,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编排语文课程教材,优化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外在动因,以此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语
参考文献
[1]秦仰平.重视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2(24).
[2]苗天宇.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读[J].语文建设.2014(08).
[3]孙普阳.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3(23).
关键词:语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始终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伴随时代的迅猛发展,语文教育的开展,不再只是注重纯粹的语法结构学习、语言艺术的学习、语言分析能力的学习,更关键的是其对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增进。而在语文教育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也强调要注重对大学生高尚人格情操及健康审美观的培养,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1]进言之,语文教育由简单地关注、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迈向重视对大学生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发展,由纯粹地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迈向正确揭示优秀作品的文化意义及人文精神。语文教育这门课程所特有的人文特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感受各种人文精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
二、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征
(一)语文教育的审美性、教育性及认识性等功能对思政教育有隐性导向作用
在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基本内容,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所在。思政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方面都具有紧密联系,也会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该门课程所独有的审美性、教育性及认识性等各种功能无不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隐性的导向作用。语文教育作为一门集聚各种文学作品的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启发功能。[2]学生在学习、分析文学作品过程中,能深刻感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所震动。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通过阐述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文章的艺术风韵,有利于学生感受各异时代的思想特点、各异作者的人格情怀、各异文章的深刻见解。此种授课模式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能陶冶其道德情操。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语文教育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条件
语文教育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该群体思政教育的提高,具化即是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以及爱国热情的激发。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的魅力所在。语文教育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尤为广泛,不论是从空间层面,还是从时间层面,都不存有明显的界限与差距,故而能确保大学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中,感知各异发展时代的不同文化思想精神及思想盛宴。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魏征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等等,都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语文教育独特的教学方式为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营造情境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要求其能真正理解其根本理念则更是一项重大工程。而这也是展示语文教育魅力的契机所在,语文教育通过理性和情感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能较为具体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尤其是不良因素的影响,过于重视个人的单纯感官享受。另外,对于原本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这将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应有功效。而语文教育的开展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其并非是进行单一政治描述,而是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作者的优秀作品进行编排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及具有高度感染力的篇章,都涵盖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思想品质,为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通过作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通过作品营造的良好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体会作品的独特语言魅力之外,更好感知其思想内容。
三、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一)充分展示传统优秀文化并发挥其激励作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乏有优秀篇章展示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传达先辈们的爱国热情,弘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一类作品通常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爱国热情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容易感染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努力。凡事做到以德为先,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政素质。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示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其激励作用,以优秀的先辈们为榜样,鼓励大学生提高忧患意识,强化其爱国热情,将思政素质的提高植入日常各种细节中去。[3]
(二)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语文教育得以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中编列的文学作品为基本,尽力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情境,有助于感染及教育学生。语文教师一方面是人文知识的讲授者,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灵魂的导向者。因此,语文教师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致力于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及把握作者所表达、流露的思想情怀,带领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意境并接受其思想的洗礼与熏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科学编排语文课程教材
作为一门课程的基础,优秀的教材不但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有序开展,而且还能促进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教材的合理编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合理的教材编排,通过对各异发展时期的文章、各异的思想态度作者进行全面展示,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怀,从而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也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更有利于陶冶其情操,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无声中激发着大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中华的文学发展史,可谓百家争鸣,各异思潮的相互激荡。西方反动势力借着文学作品的方式渗透其反动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修养的健康发展。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也有个别思政素质较低的人,妄图通过网络来扭曲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甚至有个别分子质疑语文课程教材思政观点的科学性。面临这些挑战与质疑,语文课程的编排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各个时代的进步特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将优秀的篇章纳入到语文课程教材中,严格把好教材关,从而确保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得以经得起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之检验。 (四)优化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单面传授为主,往往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故而难以使大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作品的丰富内涵,也难以在实际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又作为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功能的关键途径。换言之,若想有效、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即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效。在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却忽视挖掘语文教育所特有的思政教育意蕴。部分教师在教法技巧上比较欠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以利用语文教育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部分教师仅关注文章表露的外在美,而未曾发掘其深层次的思想宗旨,从而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效。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勇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实现将知识的输出、传授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将思政教育的开展在润物无声中融入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将语文教育内在蕴含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外在动因
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如若没有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即便其外在因素再好,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故而言之,只有实现学习主体内外在因素的相互紧密结合,才能从实质上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有鉴于此,应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学习语文这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动性,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指引学生自主地提高其思政素养。并且,还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利用图书馆丰富馆藏,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假期时间鼓励大学生多加参与社会实践,投入课题研究等等,围绕以语文教育为起点,引导大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掌握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进一步感悟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才能不断激励自己,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
结语
总之,语文教育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充分展示传统优秀文化并发挥其激励作用,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编排语文课程教材,优化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外在动因,以此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语
参考文献
[1]秦仰平.重视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2(24).
[2]苗天宇.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读[J].语文建设.2014(08).
[3]孙普阳.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