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创新人才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那么,如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创新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育意识中,“人才”总是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只有能考高分,能升大学的才是“人才”。教师往往对那些他们认为是“耍小聪明”的学生不屑一顾,常常造成人才的埋没和扼杀。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人才”观。人才不只是能考高中能升大学的,并且还是德才兼备,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人才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绝不是单纯天赋好、学业优、升学有望的尖子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仅要靠少数精英,而数以万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旺的根本。因此,教育要面向大多数,要花大力气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个长大后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而那些只会读死书,只知道老老实实听话,没有一点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是担当不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的。
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教师首先具有创新精神。要具有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心态。日复一日,由于长时期在同一教学轨道上进行繁重的工作,教师容易形成保守心态,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关注社会新现象,给自己“充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有“活水”注入。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欲,要善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否则,就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一连串提问,更不用说启发诱导学生创新了。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再根据学生实际发挥特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我们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两方面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许多教师,容易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模式化。一上语文课,往往是“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朗诵释词——分段分析——特点练习——归纳总结”六部曲,经常是老师说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则昏昏欲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上语文课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大脑皮层再也激不起兴奋,甚至会产生厌倦之意,引起不良后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突破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无论什么课堂,只要有了一个融洽的氛围、良好的情境,师生间的感情才能沟通,感情才能共鸣。学生也才能情绪激昂、兴趣高涨,真正的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魏书生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与学生建立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无视学生,高人一等,讲课一言堂,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老师很难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指责、讽刺、歧视学生,只会导致心理障碍,困扰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兴趣爱好,以解放创新精神,激活新思维,这样教学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是提出了具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否进行创造,是创造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势必会堵塞新思维。如一位老师讲《绿》一课,教师问由“绿”你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万物葱茏的森林”,有的说:“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垠的大草原”,“绿油油的麦苗”……老师都予以肯定。又问:“让你用语言表达绿,怎样描写呢:”学生开始沉思,教师趁势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如何描写绿。重点、难点自然而出,学生愉快的解决问题。
3、鼓励阅读,扩大知识面。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世纪,是个人才济济的世纪。因此,我们语文课也有跟上节拍,不能掉队。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引进知识信息。现在我们的学生文化积累太少,缺乏语文功底,这不是学生不愿意看书,关键是学生能自由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而语文课上大部分时间又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看书,而且还阻止学生看课外书,一旦遇见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书毁名扬”,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越来越短,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教师还有一句富有这里的话:“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住了前面的森林”,孰不知正是老师这根树枝,挡住了学生瀚如森林的思维源泉。
青少年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学知识,就像花儿缺了水一样,其心灵也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难以弥补这个缺憾,一位专家说:应该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是习题人,应把书本还给学生。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爱书,进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增强创新能力。 4、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它还能扩大教学密度,加强教学的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能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如一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及情节安排特点,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出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最终简化为:问(开端)——求(发展)——打(高潮)——走(结局)几个字。然后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鲁达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的性格所用的描写方法等。引导学生一边跳读课文,一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促其深思,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后又根据中学生的注意规律,设置了一个短暂的松弛状态,于是安排了下一个内容:它让学生揣摩一下高潮中“消遣”郑屠的故事情节。
(二)写作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原因是提起笔来总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作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创新的重头戏。老师时时将其放在突出地位上,然而效果总不见佳。因此,我们检讨自己,进一步探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1)分析原因是前提。
中小学生感到作文难写的原因,首先是平时忽略了作文素材的收集。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暑假生活二三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冥思苦想,皱眉搔头。我低声问他:“暑假那么长时间,你就没有记住什么觉得有意义的事吗?”他说:没有,我做过的事情都没有意义。我说:那你就记得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详细的表述出来,让老师看看好吗?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这位同学终于完成了一篇相当不错的作文,我并及时表扬了他。
其实作文的内容也就是人以及那些与人有关系的各种事物,换个角度说作文的外延与人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老师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而是要求学生背作文,囿扰于技法的传授,且自以为这就是“授之以渔”。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及事情熟视无睹,不去细心的观察生活,自然也就领略不到生活的美,更不用说穿透表层,发现生活的真谛了。结果学生时常感到无事可写,无人可记,无情可抒,只好胡编乱造。
另外,还在于平时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有这样的学生,对美丽的景色,心中纵有万千感慨,却无以名状。正如有一段相声表演的情形:面对大海,只能用“啊,大海,你好大啊!”这样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感觉。有时即便写出来了,也往往是词不达意,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再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囿于某种程式:如一写好人好事,不是帮老大爷推车,就是帮残疾人过马路;一写难忘的事,就是写踢球砸坏了别人家的玻璃;一写到老师,就是老师如何帮同学补课,在灯下批改作业等,作文流于形式,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2)科学引导,走出作文困境。
写作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在扬弃传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宽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
首先,要深入生活,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投入生活,多留神、多思考。当然只凭观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前人留下的不朽之作,都离不开特定状态下的感悟:或兴奋、或悲伤、或不满、或惆怅……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赤裸的描绘。
其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宋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由此可见,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性格比较活泼,表现欲强。我们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规律,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在学生每天观察与感悟的基础,给他们提高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口语训练方面,我们可以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演讲的内容自定,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是叙述性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还可以选定内容,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如《压岁钱的是与非》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口才,增加了勇气和自信心。
为了加强写作训练,方法很多,我认为最有效地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要求学生可以写出所见所闻,写出所思所感,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用的写作素材。还可以积古今中外之所长,让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的良好习惯。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在摘抄的同时,对于精妙之处,还要求学生认真揣摩体味,从构思、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出好在哪里,妙在哪里,从而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次我都认真批改做记录,记下学生的点滴进步,记下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评析,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的关注,记下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评析,让学生感到老师热切的关注,不能随便应付。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定势,同中有异。题材单一、平淡无奇是作文教学中的通病。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求冲破常思路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想象力和联想力则在发展创造性思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从司空见惯中看到不平凡处。如我们曾布置一篇作文《雪》,大部分同学都赞美雪是春天的使者,赞美它洁白无瑕的高贵品质,是美丽的化身,也有个别同学却痛斥它冷酷无情,造成万木萧条,鞭挞它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污浊等。这些同学能独处机杼,这样的创新品质值得提倡。再者从形式上,老师也要放的开,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不要限制形式、字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用自己喜爱的文体写作,这也许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将很有好处。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读写教学,我们都要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思想上要放开,教学手段要灵活、要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创新人才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那么,如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创新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育意识中,“人才”总是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只有能考高分,能升大学的才是“人才”。教师往往对那些他们认为是“耍小聪明”的学生不屑一顾,常常造成人才的埋没和扼杀。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人才”观。人才不只是能考高中能升大学的,并且还是德才兼备,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人才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绝不是单纯天赋好、学业优、升学有望的尖子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仅要靠少数精英,而数以万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旺的根本。因此,教育要面向大多数,要花大力气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个长大后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而那些只会读死书,只知道老老实实听话,没有一点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是担当不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的。
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教师首先具有创新精神。要具有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心态。日复一日,由于长时期在同一教学轨道上进行繁重的工作,教师容易形成保守心态,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关注社会新现象,给自己“充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有“活水”注入。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欲,要善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否则,就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一连串提问,更不用说启发诱导学生创新了。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再根据学生实际发挥特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我们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两方面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许多教师,容易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模式化。一上语文课,往往是“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朗诵释词——分段分析——特点练习——归纳总结”六部曲,经常是老师说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则昏昏欲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上语文课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大脑皮层再也激不起兴奋,甚至会产生厌倦之意,引起不良后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突破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无论什么课堂,只要有了一个融洽的氛围、良好的情境,师生间的感情才能沟通,感情才能共鸣。学生也才能情绪激昂、兴趣高涨,真正的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魏书生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与学生建立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无视学生,高人一等,讲课一言堂,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老师很难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指责、讽刺、歧视学生,只会导致心理障碍,困扰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兴趣爱好,以解放创新精神,激活新思维,这样教学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是提出了具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否进行创造,是创造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势必会堵塞新思维。如一位老师讲《绿》一课,教师问由“绿”你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万物葱茏的森林”,有的说:“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垠的大草原”,“绿油油的麦苗”……老师都予以肯定。又问:“让你用语言表达绿,怎样描写呢:”学生开始沉思,教师趁势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如何描写绿。重点、难点自然而出,学生愉快的解决问题。
3、鼓励阅读,扩大知识面。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世纪,是个人才济济的世纪。因此,我们语文课也有跟上节拍,不能掉队。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引进知识信息。现在我们的学生文化积累太少,缺乏语文功底,这不是学生不愿意看书,关键是学生能自由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而语文课上大部分时间又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看书,而且还阻止学生看课外书,一旦遇见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书毁名扬”,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越来越短,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教师还有一句富有这里的话:“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住了前面的森林”,孰不知正是老师这根树枝,挡住了学生瀚如森林的思维源泉。
青少年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学知识,就像花儿缺了水一样,其心灵也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难以弥补这个缺憾,一位专家说:应该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是习题人,应把书本还给学生。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爱书,进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增强创新能力。 4、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它还能扩大教学密度,加强教学的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能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如一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及情节安排特点,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出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最终简化为:问(开端)——求(发展)——打(高潮)——走(结局)几个字。然后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析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鲁达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的性格所用的描写方法等。引导学生一边跳读课文,一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促其深思,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后又根据中学生的注意规律,设置了一个短暂的松弛状态,于是安排了下一个内容:它让学生揣摩一下高潮中“消遣”郑屠的故事情节。
(二)写作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原因是提起笔来总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作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创新的重头戏。老师时时将其放在突出地位上,然而效果总不见佳。因此,我们检讨自己,进一步探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1)分析原因是前提。
中小学生感到作文难写的原因,首先是平时忽略了作文素材的收集。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暑假生活二三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冥思苦想,皱眉搔头。我低声问他:“暑假那么长时间,你就没有记住什么觉得有意义的事吗?”他说:没有,我做过的事情都没有意义。我说:那你就记得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详细的表述出来,让老师看看好吗?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这位同学终于完成了一篇相当不错的作文,我并及时表扬了他。
其实作文的内容也就是人以及那些与人有关系的各种事物,换个角度说作文的外延与人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老师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而是要求学生背作文,囿扰于技法的传授,且自以为这就是“授之以渔”。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及事情熟视无睹,不去细心的观察生活,自然也就领略不到生活的美,更不用说穿透表层,发现生活的真谛了。结果学生时常感到无事可写,无人可记,无情可抒,只好胡编乱造。
另外,还在于平时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有这样的学生,对美丽的景色,心中纵有万千感慨,却无以名状。正如有一段相声表演的情形:面对大海,只能用“啊,大海,你好大啊!”这样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感觉。有时即便写出来了,也往往是词不达意,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再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囿于某种程式:如一写好人好事,不是帮老大爷推车,就是帮残疾人过马路;一写难忘的事,就是写踢球砸坏了别人家的玻璃;一写到老师,就是老师如何帮同学补课,在灯下批改作业等,作文流于形式,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2)科学引导,走出作文困境。
写作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在扬弃传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宽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
首先,要深入生活,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投入生活,多留神、多思考。当然只凭观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前人留下的不朽之作,都离不开特定状态下的感悟:或兴奋、或悲伤、或不满、或惆怅……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赤裸的描绘。
其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宋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由此可见,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性格比较活泼,表现欲强。我们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规律,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在学生每天观察与感悟的基础,给他们提高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口语训练方面,我们可以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演讲的内容自定,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是叙述性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还可以选定内容,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如《压岁钱的是与非》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口才,增加了勇气和自信心。
为了加强写作训练,方法很多,我认为最有效地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要求学生可以写出所见所闻,写出所思所感,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用的写作素材。还可以积古今中外之所长,让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的良好习惯。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在摘抄的同时,对于精妙之处,还要求学生认真揣摩体味,从构思、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出好在哪里,妙在哪里,从而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次我都认真批改做记录,记下学生的点滴进步,记下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评析,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的关注,记下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评析,让学生感到老师热切的关注,不能随便应付。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定势,同中有异。题材单一、平淡无奇是作文教学中的通病。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求冲破常思路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想象力和联想力则在发展创造性思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从司空见惯中看到不平凡处。如我们曾布置一篇作文《雪》,大部分同学都赞美雪是春天的使者,赞美它洁白无瑕的高贵品质,是美丽的化身,也有个别同学却痛斥它冷酷无情,造成万木萧条,鞭挞它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污浊等。这些同学能独处机杼,这样的创新品质值得提倡。再者从形式上,老师也要放的开,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不要限制形式、字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用自己喜爱的文体写作,这也许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将很有好处。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读写教学,我们都要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思想上要放开,教学手段要灵活、要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