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房养老”是近两年一些学者提出的新名词,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些大城市推行这套政策的机构不少遭遇应者寥寥的局面。
“以房养老”遭遇瓶颈
从2008年6月开始,杭州市湖滨街道尝试推出“以房养老”的政策,通过“租、售、退、换”4种模式,把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补贴老人的生活、医疗和入住敬老院等费用。政策推行一年多,可只有4名老人享受到“以房养老”政策,另有5位老人手续正在办理中。
其实,湖滨地区是杭州老城区中养老需求比较突出的区域。社区内“三无老人”(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就有46人,他们不但日常生活有困难,看病住院没有钱,连自己照顾自己都无法办到。如果他们把房子交给社区,本人可以到社区开办的养老院里居住,用得到的钱来补贴医药费,不够的社区还可以补贴一些。
可是这些老人的顾虑还是很多,他们只接受“租房补贴养老”。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房子是老旧的公房,没有厨房、卫生间,无论出租、变卖、调换都绕不开产权问题,房屋评估、回收操作困难。
盘活房子生活宽裕
和一些机构面临的门庭冷落的境地不同,一些老人却开动脑筋,盘活房子这个固定资产,为自己晚年开出一条生财路。
王伯和老伴每个月一共有千余元的退休金,生活虽然没太多困难但也并不宽裕。去年王伯和老伴一商量,决定把市区住的房子租出去,他们搬到郊区住。王伯在市区的房子有50多平方米,紧邻一所重点高中。房子按年租给了陪读的学生家长,每月租金950元。王伯在市郊找到一处面积相当,但租金只有300元的楼房。仅仅换了住的地方,每月就增加了6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总共就可以增加7800元。搬到郊区后,交通虽然没有以前便利,但老两口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王伯和老伴不常往市区跑,在郊区买个东西做个晨练的也都挺方便。最主要的是,花房子赚的钱,比花儿女的钱舒心多了。
而李大妈的做法更“前卫”一些。她把自己的住房以千余元的价格出租后,自己在小区附近租了几间地下室,还在地下室开了一个小型的家政公司。李大妈说,住的条件艰苦一些,但是方便儿子创业,新房子出租的收入也能多一点资金保障。
“以房养老”价值有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柴效武教授在他撰写的《以房养老漫谈》一书中,突出二十多种“以房养老”的模式。他认
为,目前的“出租”、“销售”、“调换”等“以房养老”的模式,虽然选择少,但至少能让老年人接受。对以房养老感兴趣的人群应该是有房子没养老金,或者养老金太少,又希望晚年生活更有品质的老人;有子女,有房子,但子女经济状况糟糕,或者对有无房子无所谓的老人。
可是事实上,根据媒体调查,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人,恰恰是有多处住房,收入不菲,预售给银行或者房产中介一套无所谓的人群。相反,一些退休金紧绷、子女收入一般的老人却并不接受,表示省吃俭用也要将房产留给儿孙。何况,随着目前的房价高涨,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父母手中的房产成了他们的指望。抵押了房产,就等于把亲情也给“按揭”掉了,这是老年人在情感上无法承受的。再加上高企的房价,已经让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绝非易事,更难提“以房养老”。
毕竟,“以房养老”至多只能补偿养老金。老年人究竟应在哪里养老?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谁为他们排遣孤独?这些问题和困扰并不能靠“房子”一个途径就得到妥善解决。
“以房养老”遭遇瓶颈
从2008年6月开始,杭州市湖滨街道尝试推出“以房养老”的政策,通过“租、售、退、换”4种模式,把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补贴老人的生活、医疗和入住敬老院等费用。政策推行一年多,可只有4名老人享受到“以房养老”政策,另有5位老人手续正在办理中。
其实,湖滨地区是杭州老城区中养老需求比较突出的区域。社区内“三无老人”(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就有46人,他们不但日常生活有困难,看病住院没有钱,连自己照顾自己都无法办到。如果他们把房子交给社区,本人可以到社区开办的养老院里居住,用得到的钱来补贴医药费,不够的社区还可以补贴一些。
可是这些老人的顾虑还是很多,他们只接受“租房补贴养老”。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房子是老旧的公房,没有厨房、卫生间,无论出租、变卖、调换都绕不开产权问题,房屋评估、回收操作困难。
盘活房子生活宽裕
和一些机构面临的门庭冷落的境地不同,一些老人却开动脑筋,盘活房子这个固定资产,为自己晚年开出一条生财路。
王伯和老伴每个月一共有千余元的退休金,生活虽然没太多困难但也并不宽裕。去年王伯和老伴一商量,决定把市区住的房子租出去,他们搬到郊区住。王伯在市区的房子有50多平方米,紧邻一所重点高中。房子按年租给了陪读的学生家长,每月租金950元。王伯在市郊找到一处面积相当,但租金只有300元的楼房。仅仅换了住的地方,每月就增加了6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总共就可以增加7800元。搬到郊区后,交通虽然没有以前便利,但老两口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王伯和老伴不常往市区跑,在郊区买个东西做个晨练的也都挺方便。最主要的是,花房子赚的钱,比花儿女的钱舒心多了。
而李大妈的做法更“前卫”一些。她把自己的住房以千余元的价格出租后,自己在小区附近租了几间地下室,还在地下室开了一个小型的家政公司。李大妈说,住的条件艰苦一些,但是方便儿子创业,新房子出租的收入也能多一点资金保障。
“以房养老”价值有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柴效武教授在他撰写的《以房养老漫谈》一书中,突出二十多种“以房养老”的模式。他认
为,目前的“出租”、“销售”、“调换”等“以房养老”的模式,虽然选择少,但至少能让老年人接受。对以房养老感兴趣的人群应该是有房子没养老金,或者养老金太少,又希望晚年生活更有品质的老人;有子女,有房子,但子女经济状况糟糕,或者对有无房子无所谓的老人。
可是事实上,根据媒体调查,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人,恰恰是有多处住房,收入不菲,预售给银行或者房产中介一套无所谓的人群。相反,一些退休金紧绷、子女收入一般的老人却并不接受,表示省吃俭用也要将房产留给儿孙。何况,随着目前的房价高涨,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父母手中的房产成了他们的指望。抵押了房产,就等于把亲情也给“按揭”掉了,这是老年人在情感上无法承受的。再加上高企的房价,已经让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绝非易事,更难提“以房养老”。
毕竟,“以房养老”至多只能补偿养老金。老年人究竟应在哪里养老?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谁为他们排遣孤独?这些问题和困扰并不能靠“房子”一个途径就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