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黄帝内经》的《灵枢·五色篇》提出“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说的“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五色主病有两种含义,首先是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其次是五色代表不同性质的病症。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症、炎症、贫血和疼痛。白为气色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色不足。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黄色:主虚、主湿、主久病。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也常提示肝胆病,或慢性病。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血色,主热证。热盛而脉络充盈,则呈红赤。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淤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黑色:主肾虚。黑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的病色。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淤阻。黑色斑点除手背上老年斑外,在指掌面上出现,提示相应脏器有比较长期的慢性病或重症。
(责编:孙展)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说的“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五色主病有两种含义,首先是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其次是五色代表不同性质的病症。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症、炎症、贫血和疼痛。白为气色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色不足。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黄色:主虚、主湿、主久病。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也常提示肝胆病,或慢性病。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血色,主热证。热盛而脉络充盈,则呈红赤。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淤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黑色:主肾虚。黑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的病色。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淤阻。黑色斑点除手背上老年斑外,在指掌面上出现,提示相应脏器有比较长期的慢性病或重症。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