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习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le_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古文经典的阅读。
  如何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朗读。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颇受大众追捧,充分说明朗读教学有它深厚的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文言文,读来荡气回肠,颇受学生喜爱。
  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效果:一要读准,让学生通过预习或教师范读、带读落实生僻字的读音。二要读熟,可通过变换朗读的方式加强记忆,如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无标点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三要读出韵味,可通过配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氛围中朗读那些优美的小品文、写景文。
  二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无论从继承古代文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读懂文言文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文言文基本字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如字词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以及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的特点等。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每学习一篇文言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回馈”和“反刍”,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得到的对文本意义和各项知识的认识,也应在课后通篇回味,加强理解。
  其次可以利用经典文言文章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选择《史记》這样的经典,引导学生对其中相对通俗的人物传记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自己翻译,总结规律。经过每周一课的国学经典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对文言文进行拓展应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古文的身影。让学生联系生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将文言文生活化,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中国的成语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常暗含古文中的词法知识。如“狼奔豕突”“抱头鼠窜”中,“狼”“豕”“鼠”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一样”;“百年树人”中的“树”是名词用作动词。再如现代诗句“你的温柔宁静了夜”,“宁静”一词与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出一辙。
  三是借鉴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写作归属于语文素养中语言能力运用的范畴,无论是从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或是语言运用来看,经典文言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如《诗经》常用比兴的手法开头,在现代文写作中值得借鉴。古代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寓情于景的名篇。
  学生经常阅读这样的文章,文思自然会敏捷,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会提升。不仅如此,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四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有效内化。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断层,究其重要原因,就是精简、凝练的文言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学习文言文,可让学生知思想之源,借古鉴今,领悟民族有形文化与无形的精神力量。
  此外,古文经典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益处。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至“民贵君轻”的孟子,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古代圣贤的言行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能起到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言作品感受古人高尚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养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综上所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必要的古代文言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要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作文命题的开放主要是指作文的写作内容、题材确定、立意范围、体裁要求等选择自由度的扩大。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开放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开放题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为学生主动选择信息、超越所给定的信息留下充分余地,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开放题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开放
摘要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发展至今,课堂教学已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在课后作业的设计及评价上依然较为普遍地沿用着传统作业的模式,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充分发挥高中数学作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功能,让学生通过做作业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数学作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中国、了解中国、走近中国,中国文化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也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以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向世人展示?带着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教育在其中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成为当今教育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也是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所在。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
乐于助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值得大家推崇和学习。然而,有些人在帮助别人后获得了快乐,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谅他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
1.《暗黑者》:故事从一张“死亡通知单”展开,面对神秘凶手的公然挑衅,警方成立专案组与之抗衡。随着案情的推进,一个惊人的秘密被揭开。  2.《湄公河大案》:该剧讲述了中国公安机关在老挝、缅甸、泰国三国警方的支持配合下,成功侦破杀害中国船员一案并破获重大国际贩毒团伙的故事。  3.《心理罪》:根据作家雷米的同名系列小说改編,讲述了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协助刑警邰伟破获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案件的故事。  4.
1973年,20岁的克里斯蒂娜在父母的要求下来到美国留学,她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美国的一切都让她无法适应,尤其是体育课更让她觉得自己无法在美国多待一天。  在一次棒球课上,克里斯蒂娜出尽了洋相。整整一堂课,教练只教她一个人,别的同学都在球场边观看,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得同学们发出阵阵大笑。就在克里斯蒂娜含著泪准备对教练说“我真的做不到”时,她突然隐约听到从同学们中间传来四个字:“你能行的!”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为推进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音乐课教京剧的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作为音乐教师,我很赞成这一举措。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是一种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让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学点京剧,无论是对活跃教学氛围
一、问题提出: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的现实矛盾  一个班级学生的个别差异,绝非学业成绩、能力水平方面所能囊括的,因为差异是极为多样的,有思想水平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感知记忆能力的差异等。把因材施教提到突出位置,但绝对做不到有多少种差异就开出多少门课程,就教出多少種水平,就用出多少种方法。所以对于一般生源学校来说,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一般要求加特长发展”的办法是一种较好而可行的选择。
一、数学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1 教学过程“程式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程式化”来自于京剧的说法,意思是指音乐和表演具有某些固定的模式,如音乐方面的各种“板式”,表演方面代表确定意思的“一招一式”等。这里借用“程式化”之说,意欲说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刚性、固化的结构。  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内在结构,把这种内在结构揭示出来,形成一定的模式或程式,使教学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尤其是
在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中学段贤清创客工作室内,一项名为“基于5G网络交通信号灯故障智能更换预警装置”的创新作品占据了“C”位。它功能多样,实用性强,可180°旋转,能应对各种交通信号灯失灵的状况,它的主人之一便是该校高二学生王子烨。  高一报名参加了段老师的创客班后,王子烨每周都会来这里学习知识、捣鼓作品,有时甚至忙到深夜。休息之余,他也会关注其他同学的作品,看看他们有哪些新发现,并从中学到一些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