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古文经典的阅读。
如何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朗读。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颇受大众追捧,充分说明朗读教学有它深厚的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文言文,读来荡气回肠,颇受学生喜爱。
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效果:一要读准,让学生通过预习或教师范读、带读落实生僻字的读音。二要读熟,可通过变换朗读的方式加强记忆,如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无标点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三要读出韵味,可通过配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氛围中朗读那些优美的小品文、写景文。
二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无论从继承古代文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读懂文言文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文言文基本字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如字词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以及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的特点等。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每学习一篇文言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回馈”和“反刍”,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得到的对文本意义和各项知识的认识,也应在课后通篇回味,加强理解。
其次可以利用经典文言文章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选择《史记》這样的经典,引导学生对其中相对通俗的人物传记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自己翻译,总结规律。经过每周一课的国学经典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对文言文进行拓展应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古文的身影。让学生联系生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将文言文生活化,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中国的成语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常暗含古文中的词法知识。如“狼奔豕突”“抱头鼠窜”中,“狼”“豕”“鼠”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一样”;“百年树人”中的“树”是名词用作动词。再如现代诗句“你的温柔宁静了夜”,“宁静”一词与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出一辙。
三是借鉴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写作归属于语文素养中语言能力运用的范畴,无论是从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或是语言运用来看,经典文言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如《诗经》常用比兴的手法开头,在现代文写作中值得借鉴。古代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寓情于景的名篇。
学生经常阅读这样的文章,文思自然会敏捷,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会提升。不仅如此,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四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有效内化。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断层,究其重要原因,就是精简、凝练的文言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学习文言文,可让学生知思想之源,借古鉴今,领悟民族有形文化与无形的精神力量。
此外,古文经典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益处。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至“民贵君轻”的孟子,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古代圣贤的言行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能起到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言作品感受古人高尚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养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综上所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必要的古代文言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要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如何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朗读。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颇受大众追捧,充分说明朗读教学有它深厚的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文言文,读来荡气回肠,颇受学生喜爱。
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效果:一要读准,让学生通过预习或教师范读、带读落实生僻字的读音。二要读熟,可通过变换朗读的方式加强记忆,如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无标点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三要读出韵味,可通过配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氛围中朗读那些优美的小品文、写景文。
二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无论从继承古代文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读懂文言文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文言文基本字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如字词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以及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的特点等。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每学习一篇文言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回馈”和“反刍”,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得到的对文本意义和各项知识的认识,也应在课后通篇回味,加强理解。
其次可以利用经典文言文章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选择《史记》這样的经典,引导学生对其中相对通俗的人物传记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自己翻译,总结规律。经过每周一课的国学经典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对文言文进行拓展应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古文的身影。让学生联系生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将文言文生活化,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中国的成语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常暗含古文中的词法知识。如“狼奔豕突”“抱头鼠窜”中,“狼”“豕”“鼠”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一样”;“百年树人”中的“树”是名词用作动词。再如现代诗句“你的温柔宁静了夜”,“宁静”一词与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出一辙。
三是借鉴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写作归属于语文素养中语言能力运用的范畴,无论是从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或是语言运用来看,经典文言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如《诗经》常用比兴的手法开头,在现代文写作中值得借鉴。古代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寓情于景的名篇。
学生经常阅读这样的文章,文思自然会敏捷,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会提升。不仅如此,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四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有效内化。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断层,究其重要原因,就是精简、凝练的文言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学习文言文,可让学生知思想之源,借古鉴今,领悟民族有形文化与无形的精神力量。
此外,古文经典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益处。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至“民贵君轻”的孟子,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古代圣贤的言行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能起到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言作品感受古人高尚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养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综上所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必要的古代文言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要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