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奇的奇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康美的散文《两棵奇树》写了一棵松树和一棵古槐,作者在写出它们有异于同类树种特征的同时,还着重评述了它们奇妙得不够深刻,奇妙得没有达到极致。本文认为李康美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这两棵树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作者心灵的投射,作者通过这两棵树的意象对以往的文学人生进行隐喻性的思考,突破60岁人生节点上的困扰,确立新的创作目标。
  关键词: 李康美散文 《两棵奇树》 心灵投射 解读
  一、作者对两棵奇树的矛盾心理
  《两棵奇树》[1]67-70是李康美的散文集《俯仰之间》里的一篇,写的是作者春天里出游白水(县),在当地朋友郭先生的引导下观看了两棵奇树,一棵是叫“迎客松”的高大松树,一棵是叫“冯家山古槐”的古老槐树。
  客观地说,这两棵树都有异于同类树种的特点,不然当地人也不会称之为奇树。从植物学上讲,一般的树只有一条主干,主干笔直向上生长,侧枝有多条并围绕主干斜着向上生长。那棵松树的独特之处是它宝塔形的树冠下方横着生长出两根明显比其他侧枝粗壮的枝干,横生的程度几乎与主干垂直,这两根横着生长的枝干很像伸出去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因此被称为迎客松。写这棵松树时,李康美没有用一贯情调沉郁、情感内敛、理性硬朗的个性语言,而是用翩然的想象、华丽的比喻和细腻绵密的铺排描绘这棵松树的伟岸风姿,字里行间表露出对这棵迎客松的喜爱与赞赏——
  這棵松树,却在树冠之下,横向地长出了两条粗壮的枝干,旷野的风吹来,整个树身就似乎在随风摆动,让人很快就会联想到婀娜多姿的舞蹈,那两条伸出的枝干就如同舞蹈者上下挥舞的胳臂,苍翠的松叶又无疑是裏挟在手臂上的水袖,披散在树冠上的厚重绿荫,也成了飘飘洒洒的纱巾,就这样把思绪尽力地扩展开来,才顿觉那棵松树果真有它的美妙之处,独具着自己的风骚。
  另一棵古槐的奇处就在于它的古老而庞大,古老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树龄了,庞大得“其径需要12个人合围才能抱住”,“树冠据说足有600多平米”,因为古老和庞大,“树身的内部早已经朽成了四面透风的空洞,平时孩子们在里边钻进钻出地玩耍,前来观赏的我们也从树身的洞窟中钻过”,“观看整个古槐的形态,远看如雄鹰展翅,近观如孔雀开屏”。这样的古老槐树,作者看到了它庞大的形态和空洞的树身,已经称赞独特和神奇了,对于古槐枝繁叶茂顽强的生命力只能在想象里神往——“遗憾的是还没到枝繁叶茂的季节,对于村民们的那种描述,我只能在心里想象了”。
  这些只是作者对参观两棵树的部分叙写,如果作者仅仅这样写,《两棵奇树》这篇文章的内容和题目就一致了,问题是作者这篇文章不仅仅写出了两棵树的奇特之处,还极力写它的“不奇”。
  例如在正面写迎客松特征的那段热情洋溢的文字之前,明确给出“这只是普通的一棵树”的定论。再如第四段作者在车子里逆着夕阳远眺松树的轮廓——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棵松树,远远地从车窗中开始仰望时,那棵松树的树冠上,已经投下了夕阳的余晖。阳光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只要阳光到达的地方都会显现出自然的生机。比如那棵松树的树冠,现在就如同西方天幕上的一个剪影,由于比别的树木更加高大,而独享阳光的最后抚慰,或者她自己还有一点鹤立鸡群的傲慢吧?可是这些都不稀奇,仅仅凭着自己的高大,即使人类也不能成为傲慢的资本!黄帝陵中的黄帝柏,仓颉庙里的柏抱槐,或是历经数千年的风摧雨蚀而不朽,或是在柏树的胸腔中又冒出一棵槐树,那才应该让世人称奇。
  这是写车子里远望迎客松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叙写行程和勾勒松树的剪影并不是重点,作者重点是由此抒发的情绪:
  由于比别的树木更加高大,而独享阳光的最后抚慰,或者她自己还有一点鹤立鸡群的傲慢吧?可是这些都不稀奇,仅仅凭着自己的高大,即使人类也不能成为傲慢的资本!
  这是在质疑松树的傲慢还是批评人的傲慢,抑或还要表达些别的什么?不仅如此,作者还用黄帝陵的黄帝柏和仓颉庙的柏抱槐的伟岸与神奇反衬松树的不够神奇。
  第七段作者依据当地人“迎客松”的叫法,把这棵松树和黄山迎客松相比较,指出仅仅是大同小异,并没有神奇的地方。作者继续推测这棵松树被称作奇树的原因,指出神奇不在树的本身,在于那里方圆几十里的地面上它绝无仅有孑然一身孤独屹立,在于它四百年来不知是谁栽植,没有留下任何传说故事。也就是说它因稀缺孤单而神奇,因来历无名没有传奇而神奇,它的神奇都是外在的而非内生的,是当地人出于某些需要加给他的。作者从多个方面一而再再而三论述这棵松树的“不奇”。在描述古槐的文字里,作者虽然也夹杂了对“天下第一槐”的质疑,但对古槐是奇树的否定就没有那么直接坚决。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点明自己对这两棵树的基本看法——“尽管那两棵奇树都有它的奇妙之处,但我仍然不能说出它们奇妙的深刻”,如果行文至此打住结束全文,在结构上也算完整了。但作者意犹未尽不吐不快,连珠炮似地抒发了一番好像淤积了很久的郁结:
  那棵孤零零而又远离公路的“迎客松”到底能迎来什么呢?而那棵古槐之下,一条公路却几乎是和它擦身而过,现代的尘嚣肯定又会加速着它的腐朽。一个想迎客而却门前冷落,一个想清静而却车轮滚滚,就像年青的人和年迈的人一同行走,尽管都扑闪着寻求的眼睛,其心境其期盼却各有各的不同。
  作者怎么能像对人一样为这两棵树抱不平呢?这还是白水县云台乡的那两棵被当地人引以为荣的高大的迎客松和庞大而古老的槐树吗?莫非是作者把什么样的情思投射到这两棵树上?
  二、作者创作心理机制探究
  掩卷冥思,李康美在这两棵树的奇与不奇上这般犹豫矛盾这般沉郁惆怅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里一定有特定情绪和心理支配着他的写作,也许他本人也未必了然于胸。如果是这样,文章里的这两棵树就不仅仅是白水县的那两棵奇树,它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的景观,而变成了作者心灵投射的对象,是作者精神化的自然,是只有作家李康美才有的“不奇的奇树”。   我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想起这本书的《后记》[1]289-291,似乎记得作者有关于这本散文写作的一些东西。翻开重读我豁然开朗了,这《后记》不就是《两棵奇树》的写作背景。有了它就等于拿到了解读《两棵奇树》的钥匙。
  《后记》作为《两棵奇树》的写作背景在时间上是吻合的。《两棵奇树》开首第一句“春日暖阳的4月天,我又一次踏进了白水县的土地”,交代了参观奇树的时间和地方,正文后标示写作的时间和地点(“2011年4月16日,惠园”)又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作者去白水参观奇树的具体时间是2011年4月间。《后记》开头第一句“那是细雨纷飞的黄昏,时间应该是2011年5月中旬的一个日子。我之所以对这样一件事记忆犹新,是因为我突然看到了奇特的天象”,也就是说白水观树的事情发生在《后记》里突然看到奇特天象(两道彩虹)前的大约一个月。《后记》里有一段文字最能体现作者那一段时间的苦闷煎熬心情——
  那时候,距离我六十岁的人生大关还不到一年。这个年纪,人的心情最容易变得郁闷起来,对于任何事情,也容易变得疏懒而懈怠。何况在此之前,我的身体还和我来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手术之后,就已经有意无意地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经常独自在野外行走,实际上就是那种情绪的佐证。
  原来作者遇到了六十岁的坎儿。六十岁是人步入老年的一個主要年龄节点,这个年龄人的体能和精力明显衰退,六十岁又是退休的年龄,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前后总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不适,过了这个心理不适阶段,就过渡到了心平气和静颐养天年的老年生活。李康美是作家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在人生节点的情绪特征他肯定有,但他更认同自己作家的身份,并且是一个把创作当作马拉松长跑的作家,在漫长艰辛的创作的征途中遇到了六十岁的重要人生节点,遇到了病痛对生命的威胁,也可能遇到了创作品质提升瓶颈的困扰。这样的人生境况,作家的郁闷徘徊矛盾就可以理解。根据李康美坚毅硬朗的性格判断,这种情绪不是颓废和沉沦,而应该是更加深刻而冷峻的人生思考。
  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回头看作者在这两棵树上投注了什么样的主观精神,或说这两棵树对应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和思考呢?笔者认为,那棵高大的迎客松是李康美对他以往文学人生及其所代表的渭南文学的隐喻性思考。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文学在文化中有显著而特殊的位置,用迎客松比作一个地方的代表性作家是形象而恰当的。这棵松树高大挺拔宝塔一样的外形和与生俱来的古朴沧桑硬朗的气质,与黑塔一般的李康美在外形和精神上有着相通的地方。李康美是要用这棵松树的形象对以往的文学创作进行审视,审视需要一个坐标系统和参照物,作者对参观这棵树的叙写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对这棵树的评判就是对以往文学人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渭南所代表的秦东或者东府地域可以是一个坐标系统,给松树定位,就是“在那方圆几十里的地面上,再也看不到一棵松树,惟有‘迎客树’孤独地屹立着”,在这个坐标系统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物,这棵迎客松当然是奇树。把黄山迎客松作为这棵松树的参照物,所使用的坐标系统就远超渭南甚至陕西的地域限制,审视的视野更加宽阔。用黄帝陵的黄帝柏、仓颉庙的柏抱槐做参照物,审视的坐标系统就是深邃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在这样宽广和深邃的视野中审视自己的文学,指出这棵迎客松不够奇妙或者奇妙得不够深刻,可见李康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提出的是一个多么高的人生目标。迎客松这棵“不奇的奇树”,可以说是对过去创作的重新定位,并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那棵古槐有什么寓意呢?其实古槐的意象是作者对自己以后生活的另一种情形的假设。假如作者在六十岁的时候退休,创作不再有更高的要求,想写就写点儿,不想写就不写,也可以过活得十分热闹,甚至有点轰轰烈烈(就是陆文夫说的作家“快乐的死亡”),对应到那棵古老而空洞的大槐树上,就是常常有造访者慕名前来观赏和赞叹,每天都有车轮滚滚的热闹扑面而来,这样的生活作者是有抵触情绪的,因为“肯定又会加速着它的腐朽”。
  在六十岁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到来之际,李康美通过两棵树的意象对过往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审视,对将来的生活做了不同情形的分析。权衡利弊得失,是提升文学追求还是降低人生目标,在他心里其实已经大体明晰,但从全文的情调看还没有做出决定,最终的抉择似乎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需要一种新的更具有积极进取意义的物象的启迪。
  大约一个月后,这个契机来了。这就是《俯仰之间》的《后记》中的那两道彩虹——
  整个天地的云雾都散开后,那两弯彩虹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将终生沉浸在那样的激动和兴奋中,我将会终生把那样的景致视为天意的召唤。天地间的彩虹可以稍纵即逝,心中的彩虹就无疑是精神的动力。
  从此,我进入了正常的写作状态,心境也变得异常开阔。这部散文集里的许多篇章,也就是我这两年的新作。另外,我还完成了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和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对那两道彩虹的真挚回报。
  我们为李康美的抉择而高兴,为他找到了新的精神投射对象而庆幸,我们拭目以待他那两道彩虹尤其是第二道彩虹的高度和色彩,但不能忘却他在那个特定的境况下看到的那两棵“不奇的奇树”。
  参考文献:
  [1]李康美.俯仰之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课题项目: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李康美散文研究”(17JK0964)、2016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李康美散文研究”(WZYQ201612)。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是高职院校自查自改的重要依据,也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开承诺。为了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必须着力解决报告撰写中定性与定量的问题、纵向与横向的问题、规范与特色的问题及报告作用与使用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质量年报 规范与特色  从1980年职业教育起步,到2012年起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再到2016年首次推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年报
摘 要: 《围城》和《名士风流》两部同时代小说描绘了特殊的女性画廊风景,《围城》的女性知识分子是在个人的狭小天地游移,而《名士风流》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则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寻情道路。女性出路的关键在于自我独立和合力。  关键词: 围城 名士风流 生活方式 感情追求 女性出路  把《围城》和《名士风流》这两部鸿篇巨制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无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首先两部书的作者在文学史上(无论是在本国还是世界)
摘 要: 教育科研的投入是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以教科研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用了十年时间深入研究学困生转化工作,以学困生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攻方向,把学困生的研究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抓手,作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起点,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道路,用十年的亲身经历验证了一个常识:学校要发展,科研必先行。  关键词: 科研兴校 学困生 元认知理论  越溪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
摘 要: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使用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个性,受众高速增长,效率提升明显。这种技术推动的变革,必将和传统教育互补共生,推动终身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进化完善。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被教育者的学生都要积极适应,主动拥抱新媒体教育,将传统课堂内容新媒体化重塑,通过新媒体扩大受众面,增强互动性,推动教育2.0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英语教育 喜马拉雅听
摘 要: 隨着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外籍教师增多。虽然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上有独特的优势,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亟须对英语外籍教师教学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本文探讨建立英语外教教学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以科学、合理地管理外籍教师队伍,实现外籍教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外籍教师 英语教学 教学评估  一、引言  自20世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例,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结其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教职工思想政治 工作
摘 要: 本文对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课程设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养方案间的异同,并提出了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在国内众多高校建设起来,并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其应用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做个案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访问量偏低,应用效果一般;平台教学内容较全面,但总体单薄且结构不平衡;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教学任务发布与提交两个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师生在线互动功能很弱;平台应用开发深度不够。平台应用成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融合及协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发展,同时实现高校教育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从定向、引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创业 协同育人  人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升人才培养速度是保证
摘 要: 在当前纪委深化三转、回歸监督执纪问责的本位的大背景下,应当注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以此强化高校党内监督。本文基于“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视角,在梳理高校党内监督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反腐合力;加强法制建设,正确理解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准确把握纪法衔接条款的内涵;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党内监督机制 “把纪律挺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