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44623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其实是通过“退群”的方法,用自己的标准在重新构造新世界体系。我们千万不要误判认为这是美国的衰退,不要误以为中国冒头的时机已到,我们还远远没到那个时候。国际上,中国要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主动帮助重新建立新的规则。在国内我们要切实减少政府干预,除了少数技术路线比较成熟的产业,其他的一定要交给市场。中国和美国作为大国,都要致力于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同时又是合作关系,这对中美和整个世界都有利。
  最近,我们都能感受到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我个人判断中美的“新冷战”已经形成,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美国针对中国的实体清单也越来越长。美国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竞争在各领域展开,其中技术领域的竞争相对更深入、更广泛。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及高科技领域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中美完全脱钩不太可能。
  中美关系的5个阶段
  首先有必要回顾中美关系经历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问中国,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属于接触阶段。中美在冷战高峰时走到一起是因为苏联。1969年中国和苏联发生了珍宝岛事件,此后苏联非常恼火,想向中国发射原子弹。苏联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用笔名发表文章,提出要向中国发射原子弹。美国人很快明白这是苏联在放风,便主动和苏联沟通,如果向中国放原子弹,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了越共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之后,返苏途中在北京停留,周恩来总理到机场和他举行了会谈,很好地解决了冲突。中国也意识到美国的干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于是通过巴基斯坦的接触,最终实现了尼克松总统的访华。
  第二阶段是1979到1989年,中美密切交往时期,达成了多方位合作。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经济领域,里根总统给予了中国比较优厚的待遇。在军事领域,中美也有非常深入的合作。中美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国内兴起了留学热。
  第三阶段是1989到2010年,属于双方的理性交往时期。1989年之后,老布什总统派出国家安全顾问到中国来,向邓小平表示不会断绝和中国的关系,这是西方国家的第一个表态,意义重大,这才有了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在这段时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渐,中国对美国的冲击显示出来,2004到2005年已经出现明显的贸易不平衡。所以美国逼着人民币升值。
  第四阶段是2010年到2016年奥巴马当上美国总统。2010年之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计划。这项
  计划因“9·11事件”而有所推迟,而且,当时奥巴马总统特别想成为世界的总统,他在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希望中国能支持他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达成协议。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落空了。2010年,美国在外交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返亚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都是要遏制中国。
  第五阶段是特朗普上台至今,中美进入“新冷战”。特朗普上台之后,在2017年正式出台战略报告,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次年开始打贸易戰,接着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到了2020年又因为疫情开始打“口水战”。这种“口水战”是有实质性意义的,美国对华持负面态度的人口比例从特朗普上台时的40%多上升到目前2/3的水平。特朗普不断地拿中国说事,向中国甩锅,直接影响到美国民意,甚至会影响到原本理性程度较高的知识界。美国知识界的对华态度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特朗普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中美“新冷战”和美苏冷战的不同
  美苏冷战是要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战胜另一方的意识形态,是你死我活,而且竞争是全球、全方位的,美苏之间一直都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和人员联系。但是中美新冷战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一边倒,是美国过于强烈地想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双方在这一点上显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中美的竞争也不是全方位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地缘政治和技术领域,但是地缘政治竞争也不是全球的,只是在西太平洋这一带。另外,中美之间的经济和人员联系非常深入。
  中美新冷战和美苏冷战的相同之处,是双方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军事竞争和技术竞争也都是全面的。
  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重返亚太。这是在位霸权的宿命,是人类的动物本能,像动物一样,要守住自己的领地。中国也要反抗,美国自称是山巅之国,但中国也有世界级的雄心。从海军和空军的飞速发展来看,两国军备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两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对抗完全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也引起了西方的警惕,是不是中国要输出自己的模式?中国想要拓展和拥有自己的国际空间。
  中美不太可能在技术上脱钩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保罗·萨缪尔森,在2004年发表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其中讨论了中国技术对于美国的负面影响。当时中国的技术还不是那么先进,所以没有多少美国人注意到。2010年之后,美国开始采取行动,将技术和其重返亚太战略联系在一起。
  我想说明的一点是,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改变不是从特朗普开始的,实际从奥巴马时代就已经开始指责中国偷窃美国技术,已经发生过“三一重工事件”“中兴事件”,到2018年4月份,特朗普又发起301调查报告、华为事件,对中国的实体清单不断加长,之后又加进哈工大、北航等技术性的大学,严控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方面的中国留学生。再加上打击和中国合作的美国大学教师,美国的大学和中国的科研合作已经开始减少。
  美国强硬霸道地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会不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现代技术太复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全面掌握某一项技术。比如一部手机,至少有七八个国家参与制造,iPhone是全世界共同制造生产。包括5G技术,美国想自己再建立所谓的俱乐部或者同盟,也有好多国家参与,但未必能搞成,因为华为已经在5G技术领域占据了很大份额。还有技术标准问题,标准大多是由领军企业决定的。我们一开始用互联网的时候,由于标准问题,计算机用起来特别麻烦,现在标准已经慢慢统一起来。同样地,5G标准是很多国家的大企业参与制定的。我们应该注意到世界性的标准不是由国家制定,而是由大企业讨论决定。华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就不会被忽视。因为这两个因素,美国想要完全和中国在技术上脱钩不太现实。美国一开始曾经限制美国企业和华为一起讨论标准问题,但之后不得不放弃限制,改为美国企业也可以参加有华为在场的技术标准制定,因为华为不再可以被忽视。   第二,美国企业会发挥作用。很多人说中国大而不强,其实中国大就是强。巨大的市场就自然会形成市场权利,美国高通一半以上的芯片销量在中国,如果不卖给中国,高通就无法生存,因为芯片行业是高举高打的行业,台积电投资5纳米的技术,投资额高达3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通不投资,就会被台积电甩在后面。高通说今年要在中国的5G芯片市场上占领90%,高通显然不愿意丢掉中国市场。正因为这些美国企业意识到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所以他们会去游说美国政府,对华为的禁令也因此一再延期。这个所谓的禁令并不是说完全禁止,企业仍然可以申请对华为出口,获得许可证出口。当然有些企业申请了但没有获得批准,比如谷歌。除了美国企业,还要考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比如中国台湾的富士康、台积电,采用的是两边下注策略。富士康在美国维斯康辛州投资,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我认为他们的投资有点质押的意思,如果美国坚决不允许他们跟华为等中国企业打交道,他们在美国的这些投资就可能会停掉。荷兰ASML(阿斯麦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光刻机的企业,在中国苏州也有投资。这家公司也有两边下注之意。
  总之,中美的冷战形势已经形成,但并不会形成两个平行的技术体系。
  全球化只是调整,并非退潮
  上一轮的全球化我总结有三大特征:
  第一,全球经济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冷战时期有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1991年之后才真正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第二,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第三,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美国在1999年出台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混业经营,这使得美国金融迎来爆发式增长。事实上在我看来,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金融化,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华尔街太强大。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仍在上升。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34%,到2019年达到美国的68%。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要比美国每年高7.2%。如果以美元来计价,平均增长率要超过10%。《财富》500强企业名单中,2008年中国企业只有37家,2019年达到119家,比美国只差两家。2008年中国讨论的问题是在世界五百强榜单上的企业太少,现在讨论的是中国企业为什么大而不强,因为中国排在前面的企业全是银行。其实大就是强,能有这么多的五百强企业说明中国有实力。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冲击除了贸易不平衡,还有就业、技术方面的赶超。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通信、数字金融等多个领域进入世界第一阵营,已经可以跟美国平起平坐,甚至个别领域超越了美国。
  中国要意识到,美国的行为并非完全针对中国,其自身作为多年的全球领导者,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也有切实需要调整的空间。多年来,美国为建立和维持世界贸易体系有不小的付出。比如,WTO规则是美国建立的,这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有巨大意义,美国本身成为中国产品的最终需求者和最大外需。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超过中国对全世界的贸易盈余,也就是中国对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相当于都是贸易赤字。如今,美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不断地极化,1%的最高收入群体财富比例不断上升,超过总财富额的30%,而50%的最贫穷人口的收入在过去50年里没有实质性增长,政府没有合理的二次分配调节制度或改革,造成美国的极化现象不断加重。
  美国国内的极化,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再像过去一样为全球经济秩序付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不断“退群”,但大家也不要简单地把美国“退群”理解为美国在主动让出世界领导地位,这是错误的。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依然十分想保持自己的强大和世界领导地位。同时,中国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美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旗手。美国的“退群”只是美国以退为进的战略调整,目标是为了美国更好地保持世界第一,美国只是从策略上不再想为世界提供那么多免费服务。
  至于全球化退潮说,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我认为有点言过其实。全球化要经历调整,这个调整是必然的。美国需要调整,中国也需要调整。
  中国需要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应该认识到,地缘竞争是不可调和的,无论谁当美国总统都差不多,大国需要一定的战略空间,中国也一样。由于地缘竞争的缘故,技术竞争也变得不可调和。所谓的地缘竞争,最后还是经济和技术的竞争。同时,《瓦森纳协定》是一种对特定国家的武器禁运协定,因此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恐怕都要持续下去,所以中国的技术进步要有新招。
  我认为中国技术竞争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在限制的环境下争取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美国进行和平竞争。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限制中国的技术,但不要使绊子。如果把竞争比作一场拳击赛,中美应该大大方方地到擂台上去打,而不是在大街上毫无规则地乱打一架。
  哪些是中国应该努力突破的关键性技术?芯片是一个,发动机技术也是。
  中国的发动机技术突破慢是因为材料技术限制,中国的材料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发展时间短。材料当中的元素都知道,但还是做不出来,因为实验需要资金和时间。中国在很多工程领域的落后只有让时间去解决。
  未来的世界肯定是芯片的世界,马斯克要将芯片植入大脑,芯片就要越做越小。台积电5纳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3纳米和2纳米。1纳米才100万分之一毫米,已经属于原子级。
  在芯片领域,中国企业在设计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华为、紫光、寒武纪,但是我们还不掌握辅助设计软件。芯片的电路图太复杂,没有辅助设计软件根本做不了,美国不让用就把中国卡住了。
  中国晶圆材料是高度依赖进口的,好在主要是日本人在做,目前不对中国限制。但晶圆加工有一项“卡脖子”技术——光刻机,现在最顶尖的光刻机技术,由荷兰阿斯麦尔公司掌握。该技术是台积电的一位鬼才用新想法突破了激光的80纳米极限,他发现光线通过水时,波长就会变短。利用这个原理,让激光经过液体变小,激光刀就越来越小。阿斯麦尔原来是家小公司,现在打败了日本的企业。中国有4家光刻机企业,唯一有希望取得技术突破的是上海一家企业,现在可以实现22纳米的光刻机,但和阿斯麦
  尔比还差10年的技术,人家现在是5纳米。
  芯片加工方面,中芯国际是台积电的人马,使用大陆资金,可以达到14纳米,因为买不到光刻机,7纳米暂时无法实现,台积电已经进入5纳米时代,相差两代。如果不解决光刻机技术,中国在芯片领域就很难突破。
  在芯片封测领域,中国的差距相对小一点。
  总体而言,中国芯片在辅助设计软件、光刻机技术这两个关键性环节受人控制,中国今后可能要用5至8年的时间在这两个工序里谋求实质性突破,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中国一定要致力于维护和推进开放共融的全球创新体系
  虽然全球化目前遇到较大的阻力,有回潮之势,但我们还是要积极地维护和推进一个开放、共融的全球创新体系。
  国际上,中国要积极参与WTO改革,因为美国不干,WTO就持續不下去,中国应该主动帮助重新建立新的规则。如果美国人关注补贴问题、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国有企业问题,这些问题中国应该都可以谈。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其实对中国已经不再是必不可少,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受益,更多只是名声问题,为什么不可以谈?
  同时,在国内除了少数技术路线比较成熟的产业,比如芯片,应该有政府一定的资金进入和相关扶持之外,其他的一定要交给市场。市场才是创新主体。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从哪里来,没有
  人能在几十年前就知道华为的今天。20多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兴起时,谁又能预测马云、马化腾的成功?这些都是从市场中自己生长出来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很难容忍19世纪那样的重商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中国一定要主动地警惕这一点。不要以为自己制定的只是中国的国内政策,很多政策都是有世界含义的。国际上只要看到中国政府还在干预产业和企业,就会担心甚至害怕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就会怀疑企业的背后有政府。
  最后再强调一下:中国和美国作为大国,都要致力于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同时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避免滑向热战。一个纵然激烈但保持良性的竞合关系,即“竞争+合作”的关系,对中美和整个世界都有利。
  (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国内大循环》    主编:张占斌   本文作者:姚洋)
其他文献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54岁的宋庆莲除了拾掇菜地,多数时间都待在农家书屋里。这天下午,一个10来岁的女孩走进书屋,问她:“宋老师,我明明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写作文总是写不好风景呢?”  “不仅要观察,还要融入感情。”宋庆莲笑着问女孩,“你开心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同一朵花,会是一样的吗?”  这里是湖南临澧县佘市桥镇文家店社区。假期的每一天,都有孩子来到农家书屋看书、借书。  孩子求教的“宋老师
期刊
作者刘瑶章(1897—1993),曾任天津《益世报》总编辑、南京中央通讯社编辑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河北省参议会议长、北平市市长。1949年随傅作义起义。建国后,历任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水电部顾问。  蒋经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已经在蒋介石的扶植下,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日本投降以后,他的具体的组织工作更是步步加紧。所谓“反贪污运动”,就是他的组织
期刊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紫砂业开始了更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制壶名家,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元代在壶上刻字,刻的是壶的所有者姓名,而不是制壶者的姓名。明代的制壶者在壶上刻上自己的姓名,从此,壶以人贵,人以壶传。  明初宜兴紫砂壶的兴起有很多因素。  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年间,因繁荣京城之需以及达官贵人之用,宜兴陶业又一次大发展,很多墓葬中都有紫砂壶随葬,便是证明。其次,永乐皇帝曾下旨烧造一大批僧帽壶,对紫
期刊
赫鲁晓夫这位苏联领导人,谢顶壮硕,却出人意料地精力充沛。那天他正在台上演讲,突然从台下递过来一张字条,让他尽快给莫斯科回电。  这时是1949年12月1日,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第一党委书记,正在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向当地的教授和学生发表演讲。利沃夫市郊在二战前属于波兰,1939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苏联。  苏德短暂的联盟瓦解后,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失去了这块土地。1944年7月,苏
期刊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仍然滞后的非沿海西部、内陆地区,重庆却从一个远离改革开放前沿的内陆腹地,成为众多高科技企业云集的制造中心。中欧班列的开行深刻改变了跨国企业的供应链。正如中国的TCL等企业把它们的生产车间设在了波兰,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这条从中国出发,穿越中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铁路线路,将给世界带来惊人的变化。  中欧铁路市场与其他行业的一个区别是,它深受国家经济与
期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这个精神,首要的就是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由此可见,爱国精神对于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是“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
期刊
摘要: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未来又描绘了教育发展的图景,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为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追求。在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31本高水平教育学期刊负责人和学者们出席“与主编面对面”沙龙,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
期刊
9月27日,又有一批英雄烈士回到祖国怀抱——韩方向中方移交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自2014年至2019年,共有59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  礼兵护送,战机护航,祖国以最尊崇的方式接英烈回家,这样的场面让人无法不动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先后有240多万人赴朝作战,197685名中华儿女壮烈牺牲,其中绝大多数
期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嚴重的衰退。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盛行,使本已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对各国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客观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是当务之急。  早在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就在瑞士达沃斯发表被誉为“冬日暖阳”的重要演讲,指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今年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
期刊
超市人员充数当大学老师,一个专业实习乱收费超10万……近日,报道《校舍是租来的,老师是短聘的,学生是哄来的:这所民办职校的困与乱》的评论区“炸开了锅”。  办学校和做生意是两码事,民办职校办学确实要生存、要收入,但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色,把办校简单视为做生意,眼里全是钱,就会跑偏、脱轨。虽然稿件反映的是一所民办职校的乱象,但网友汹汹而来的吐槽和共鸣说明,这些乱象是民办职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批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