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想集团一年内扭亏靠的是什么?
2008年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联想集团08/09财年第三季度爆出了亏损9400多万美元的纪录;当年第四季度,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当年亏损2.26亿美元,创下联想历史上最高亏损纪录。2009年2月5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接替威廉?阿梅里奥重新担任CEO,并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层调整。“老帅复出”,要想把联想这艘有着数万职工、产品与市场遍布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巨轮带出亏损的泥潭,自然是挑战重重、前途叵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柳传志在“复出”之后不久,就公开宣称:一年之内实现扭亏为盈。结果是,2009年11月,联想集团发布2009/1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当季实现净利润5308万美元,结束了三个季度的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后,联想集团再次缔造了持续高速成长的传奇,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联想集团已经连续10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的厂商,并连续12个季度超越整体行业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
那么,在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巨额亏损后,联想集团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能根本扭转不利局面,秘诀是什么?柳传志敢把话说在前面,底气到底来自哪里呢?
2011年3月25日,在联想集团年度誓师大会上,时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发表演讲称,联想集团之所以能快速扭亏,而且业务发展趋于均衡(包括产品均衡、业务模式均衡、地域均衡),最根本的原因是“建立了一个好的班子,有了一套正确制定战略的方法,有一支坚强的能征善战的队伍”。这就是联想内部常说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其中,“建班子”是联想集团扭亏最重要的一步棋,也可以看作是柳传志“复出”之后对联想动的“第一刀”。的确,柳传志“复出”本身就伴随着最高管理团队成员的调整: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长,杨元庆卸任董事长、重新担任CEO,原任CEO威廉?阿梅里奥“下课”,罗里?里德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COO;同时,在柳传志“复出”之后不久,在杨元庆作为CEO的直接操盘下,对组织机构、业务布局、产品集团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措施与战略调整、文化建设等“组合拳”协调使用,对快速扭亏发挥了明显作用。
“建班子”是“管理三要素”之首
在柳传志提出的“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是被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联想管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正如柳传志所说:“和定战略、带队伍相比,三要素中应排在首位的是建班子。没有一个意志统一、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只有建好了班子,才能制定好的战略;只有带好了队伍,才能把战略执行下去。”
事实上,谁也不会否认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开篇第一句话所说:“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而作为企业一把手,组建并领导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指出,卓越企业的领导者要成为“第五级经理人”,并秉承“先人后事”的原则。
“管理三要素”是柳传志基于自己的创业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不追求理论或逻辑上的严谨,完全是出于实用的考虑,但是从某种角度看,柳传志的确把握住了企业一把手的重要职责所在。例如,创业伊始,柳传志与其他创业者一样,面临的就是如何组建团队的问题,所以在“建班子”中包括“让什么样的人进入团队”、“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应具备什么样素质”等方面的思考。接下来,管理团队在一起共事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所以柳传志在“建班子”中又增加了“班子的组建与分工原则”、“班子的沟通议事方式有哪些”、“对重大事情如何达成共识”、“决策程序是什么”、“班子决策定的事如何坚决推进以达到目标”、“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如何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基于柳传志对中国古代智慧和自身实践的思考,充分认识到了宗派主义和小团体对企业的危害,于是在“建班子”中明确提出了“如何防止宗派产生”的问题。
联想及相关企业的实践证明,“建班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运作的确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想内部资料,“建班子”的好处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便于群策群力,激发集体的智慧;第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做“发动机”,而不只是“螺丝钉”;第三,提高执行力,通过参与决策,能让各个部分了解决策的意图和整体部署,便于相互协调、支持;第四,提高管理层的威信:通过集体讨论与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五,对一把手形成制约:在联想看来,好的“一把手”要能真心听得进不同意见,要真心愿意被监督;管理者被不被监督,实际上是能否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组织活力、提升集体智慧的重要影响因素。
“建班子”的核心是打造高效能团队
由上面论述可知,“建班子”的核心是打造高效能领导团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团队的构成,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动态运作。以联想集团快速扭亏的实践来看,除了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建了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新班子”和“老班子”运作方式的差异。
在“老班子”中,CEO很强势,重大决策只和少数人商量,然后就开会公布,交给下面执行,导致执行力很差、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与协同。而在最高领导的搭配与组合方面,也存在错位,配合不畅。例如,表面上看,杨元庆作为董事长负责战略制定,阿梅里奥负责日常运营,但实际的运作使得两人更像“联席CEO”——这种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让联想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齐头并进的“双头怪兽”:一个年富力强、注重执行力、喜欢亲力亲为的中方董事长;一个个性鲜明、国际化经验丰富、精于日常运营的西方成本杀手。除此之外,“班子”成员来自多家公司,不仅有正在整合的联想与IBM两种亚文化,又被汇入了戴尔文化,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相互之间有隔阂,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降低了协同作战的效率。再有,班子成员普遍是“职业经理人心态”,过于注重短期绩效,对战略和成长(如品牌、研发)投资不足。 而在“新班子”中,最高管理层是磨合多年、堪称绝配的“杨柳组合”(柳传志担任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担任CEO),执行委员会成员由4名中国人和4名外国人组成,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相互欣赏、尊重,堪称“中西合璧”;同时,强调集体参与、群策群力,从务虚到务实,对重大决策反复深入沟通,充分考虑各种意见和执行因素,达成共识后坚决执行;同时,班子成员有“主人心态”,高管有事业心,不仅关注当期绩效,而且着眼长远打算。
“新班子”成员经过全体参与、深入研讨,迅速制定出台了简单、明确、有效的“双拳战略”,而且通过高效的分工、协作,从产品、市场、交易模式、供应链、服务、IT支持等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重组和再造,确保了战略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能明确目标,且能层层分解落地,使全球近3.5万名员工统一意志、步调,协调一致,为联想集团快速亏损的确起到了“杠杆效应”——某处的微小变化可以对系统整体产生显著的或长期的、根本性变化,而组织高层团队(“班子”)成员及其运作模式的调整,尤其对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联想的实践表明,这也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密团队学习的机理——团体动力学
团队作为一种基本的管理方法,现在已在各类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它的神奇力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反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阿吉里斯所说的“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62”的窘境。那么,优秀的团队和平庸的团队究竟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如何激发团队智慧、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
为了揭示团队效能的差异,人们采用系统思考的原理与方法,对团队的构成、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进变化的动态进行了研究。这样的学科也常被称为“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它主要关注的是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动态,是打造一支“梦之队”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
事实上,按照一般性的定义,团队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为了完成特定工作或目标而组成的相互协同、采取集体行动的群体,所以团队即一个系统:它由多个成员组成,而且成员之间存在着广泛、深入而微妙的相互作用。
打造高效能团队的“345”系统模型
按照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结构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如同一棵大树,要想硕果累累,必须枝繁叶茂;而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把根扎得很深。因此,要想破解团队效能的内在机理,找到打造优秀团队的核心要素,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应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与工具,从结果、行为和结构三个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团队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真正的高效能团队而言,从外在的表现(结果)看,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个人素质、过程效率、团队绩效。它们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增强回路(如图2所示),驱动着团队效能的发展。
如图2所示,个人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团队协作的效率,并进一步影响团队整体绩效;同时,团队绩效好会激励个人的士气和学习、创新、变革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对于个人而言,在一个优秀团队中工作也是迅速提升个人素质的最佳方式之一。
对于联想来说,“建班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选拔“德才兼备”的成员进入班子,对于高层干部,不仅要求具备事业心、自知之明,要靠自己的业绩表现与综合能力,也要求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从机制上保证了领导团队中成员的个人素质,奠定了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基础。
同时,如上述案例所示,联想“管理三要素”中的“建班子”核心内容也包括班子如何运作,基于实践经验,联想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子运作模式与规则,如“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沟通机制、独特的集体决策规则以及让执行的人参与决策等,保证了团队的过程效率以及绩效表现。
再次,联想建立了定期复盘、人才评估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团队,适当更换不适合的成员,确保了领导团队的活力和能力。这也是上述循环回路的具体体现。
团队过程的四种行为
如上所述,团队的过程有很多,它们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绩效。根据研究,我将其分为四类,它们构成一个循环(如图3所示),推动着团队的发展:团队成员经由对话,增进相互了解,达成睿智的决策和行动方案,并据此协同地行动,实现特定的产出结果,将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反思,进一步改善团队成员对话、决策和行动的质量。这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内在机理。
在联想的实践中,“对话”主要体现为班子的议事规则和“把嘴皮子磨热”、“务虚”研讨等;在决策中,既注重决策的过程、有特定的决策规则,也让执行的人参与到决策之中,从而提高了协同行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联想内部也建立了有效的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在行动过程中的反馈、协同;对于“反思”,联想建立了独特的“复盘”机制。
(1)对话
在这里,对话不同于一般的谈话,也不是有技巧的沟通,而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说出心中的假设,完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创造新的理解、获取集体智慧和协调能力的一种方法。有学者也将对话翻译为“深度汇谈”。
沃纳特?布朗和大卫?伊萨克认为,“对话”是组织的核心流程。阿兰?韦伯也指出:“对话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对话是知识工作者分享、提炼他们思考的关键因素,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命脉”。同样,彼得?圣吉也将对话列为团队学习的核心要素。
毫无疑问,对话的质量会影响决策的质量,也有助于达成团队共识、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团队的行动能力。
(2)决策
团队成员经由深度的对话,可以对动态复杂性问题作出睿智决策,并拟定科学而周密的行动方案,是提高团队效能的关键过程之一。在这方面,虽然“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普遍采用的集体决策规则,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一规则并不总是奏效,因为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团队能否找到真正的问题、看清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做出睿智的决策,是团队决策过程的核心要素。 如果决策不当,方向错误或计划不周,再强的执行力也只能导致“南辕北辙”;相反,如果决策得当,在同样执行力的情况下,行动的结果就会有保证。因此,我认为决策质量会影响行动的质量。
(3)行动
在达成共识、制定决策之后,行动的质量就成为影响团队效能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没有高的执行力,没有密切的协同、团队的整合,再好的决策和方案也只是一个蓝图或空想。为此,团队成员需要在具备全局智慧的情况下懂得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才能既兼顾具体的局部步骤、又不失系统的整体性。
在这里,领导、沟通、协调、激励、解决问题、冲突管理等均与行动过程密切相关,均可列入这一范畴。行动的质量既会影响过程效率,也会直接地影响团队的整体绩效。
(4)反思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反思,就根本谈不上学习。对于团队,也是如此。如果团队不能对其绩效表现和过程效率进行反思,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纠正偏差的措施,也不能提高团队成员如何更好地共事或达成目标的能力。当然,这不能只是个人层面上的反思,而应该在团队层面上达成共识才能奏效。因此,我认为,集体反思是团队学习的必备一环,是团队从行动中学习、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下一次行动中,从而持续提高团队效能与组织智商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这方面,联想的“复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集体反思机制。“复盘”原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对弈一局之后,把对弈的过程重新回放一遍,以检查局中招法、应对策略的优劣与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棋艺。一开始,“复盘”是柳传志个人的工作习惯,之后逐渐形成各级干部和整个组织普遍自觉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在“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中,也广为使用。2011年,联想集团将“复盘”作为方法论向全球干部推广。从原理上看,复盘是行动后对过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组织学习机制。复盘不仅能让人们区分“有意义的失败”和“无意义的成功”,对于胜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更好地总结规律、获取并传承经验,“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还可以与团队分享、交流,并优化组织的策略、制度、流程等。一般来说,“复盘”包括四个步骤:(1)回顾目标:预期的目标是什么?(2)评估结果:实际结果是什么?与目标有哪些差距?(3)分析原因: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做得好,为什么?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4)总结规律: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我们建议做哪些改进?从表面上看,这一过程并不复杂,似乎无特别之处,但要想真正做好“复盘”并不容易。做好“复盘”的关键在于态度,即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能实事求是、坦诚表达,并反思自我、集思广益。按照柳传志的话说就是要勇于“脱了裤子割自己的尾巴”。如果仅仅是走走过场,或者归罪于外、指责他人,抑或自己骗自己,简单匆忙地下结论,都很难发挥“复盘”的功效。
团队效能的五项影响因素
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想要打造一支高效能的团队却并不容易。事实上,有很多因素阻碍着团队效能的发挥。根据我于1998年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组织学习鱼”模式,我认为,影响团队效能的结构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五项:
(1)愿景与领导力
“愿景”是组织成员真心渴望实现的未来景象,是引领组织发展的指南针。“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彼得?圣吉将其列入“五项修炼”之一。对于团队效能而言,也是如此,正如孙子所讲:“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共同认可的目标,或者对项目目标缺乏清晰的理解,将影响到集体的决策和协同行动,损及团队绩效。
与此同时,领导力也是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能力与态度、意愿与组织学习直接相关。
(2)制度与规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制度与规范是企业有效运作的保障体系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协同的基本规则与“协议”,因而也是团队效能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例如,很多项目团队往往采取矩阵制组织结构,需要团队成员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把握汇报与沟通的渠道与方式。为此,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促进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项目团队工作方式。
(3)文化与氛围
很多学者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其对于组织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必备要素。例如,害怕犯错误或骄傲自满容易产生“习惯性防卫”,从而影响团队成员的对话和决策;缺乏信任、尊重和珍视多样性也会影响到行动的质量和过程效率,等等。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行动领域”。组织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时间和条件。这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效能的提升。
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工作流与协同软件等,也有利于团队的决策与行动。
(5)团队的整体搭配
如上所述,团队效能会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其效能并非个人素质的简单累加。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优秀的团队也需要合理搭配。事实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多样性,团队就会变成“铁板一块”,很容易出现“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很难有丰富的创造力、活力和学习、应变力。当然,过度的多样性以及缺乏有效的协同整合,也容易使团队变成“一盘散沙”,加大协调的难度,降低团队的效能,或因冲突过多而失控。事实上,通过主动的设计或有意识地使用特定的方法、工具或技巧来进行调整、优化团队的整体搭配,是实现团队学习的第一步。对此,联想的“建班子”是很好的实践例证。
总之,在上述团队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团队过程的四种行为以及五项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如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团队的整体搭配、文化与氛围等影响对话的质量;愿景与领导力、制度与规范、文化与氛围等影响行动的质量,继而影响到过程效率,等等。因此,要想打造一支高效能团队,需要洞悉团体动力学的内在作用机理,系统设计,把握关键要素,多管齐下,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才能落实到最终的效果,真正发挥团队的力量、展现团队的魅力。
2008年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联想集团08/09财年第三季度爆出了亏损9400多万美元的纪录;当年第四季度,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当年亏损2.26亿美元,创下联想历史上最高亏损纪录。2009年2月5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接替威廉?阿梅里奥重新担任CEO,并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层调整。“老帅复出”,要想把联想这艘有着数万职工、产品与市场遍布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巨轮带出亏损的泥潭,自然是挑战重重、前途叵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柳传志在“复出”之后不久,就公开宣称:一年之内实现扭亏为盈。结果是,2009年11月,联想集团发布2009/1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当季实现净利润5308万美元,结束了三个季度的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后,联想集团再次缔造了持续高速成长的传奇,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联想集团已经连续10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的厂商,并连续12个季度超越整体行业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
那么,在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巨额亏损后,联想集团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能根本扭转不利局面,秘诀是什么?柳传志敢把话说在前面,底气到底来自哪里呢?
2011年3月25日,在联想集团年度誓师大会上,时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发表演讲称,联想集团之所以能快速扭亏,而且业务发展趋于均衡(包括产品均衡、业务模式均衡、地域均衡),最根本的原因是“建立了一个好的班子,有了一套正确制定战略的方法,有一支坚强的能征善战的队伍”。这就是联想内部常说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其中,“建班子”是联想集团扭亏最重要的一步棋,也可以看作是柳传志“复出”之后对联想动的“第一刀”。的确,柳传志“复出”本身就伴随着最高管理团队成员的调整: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长,杨元庆卸任董事长、重新担任CEO,原任CEO威廉?阿梅里奥“下课”,罗里?里德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COO;同时,在柳传志“复出”之后不久,在杨元庆作为CEO的直接操盘下,对组织机构、业务布局、产品集团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措施与战略调整、文化建设等“组合拳”协调使用,对快速扭亏发挥了明显作用。
“建班子”是“管理三要素”之首
在柳传志提出的“管理三要素”中,“建班子”是被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联想管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正如柳传志所说:“和定战略、带队伍相比,三要素中应排在首位的是建班子。没有一个意志统一、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只有建好了班子,才能制定好的战略;只有带好了队伍,才能把战略执行下去。”
事实上,谁也不会否认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开篇第一句话所说:“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而作为企业一把手,组建并领导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指出,卓越企业的领导者要成为“第五级经理人”,并秉承“先人后事”的原则。
“管理三要素”是柳传志基于自己的创业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不追求理论或逻辑上的严谨,完全是出于实用的考虑,但是从某种角度看,柳传志的确把握住了企业一把手的重要职责所在。例如,创业伊始,柳传志与其他创业者一样,面临的就是如何组建团队的问题,所以在“建班子”中包括“让什么样的人进入团队”、“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应具备什么样素质”等方面的思考。接下来,管理团队在一起共事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所以柳传志在“建班子”中又增加了“班子的组建与分工原则”、“班子的沟通议事方式有哪些”、“对重大事情如何达成共识”、“决策程序是什么”、“班子决策定的事如何坚决推进以达到目标”、“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如何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基于柳传志对中国古代智慧和自身实践的思考,充分认识到了宗派主义和小团体对企业的危害,于是在“建班子”中明确提出了“如何防止宗派产生”的问题。
联想及相关企业的实践证明,“建班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运作的确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想内部资料,“建班子”的好处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便于群策群力,激发集体的智慧;第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做“发动机”,而不只是“螺丝钉”;第三,提高执行力,通过参与决策,能让各个部分了解决策的意图和整体部署,便于相互协调、支持;第四,提高管理层的威信:通过集体讨论与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五,对一把手形成制约:在联想看来,好的“一把手”要能真心听得进不同意见,要真心愿意被监督;管理者被不被监督,实际上是能否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组织活力、提升集体智慧的重要影响因素。
“建班子”的核心是打造高效能团队
由上面论述可知,“建班子”的核心是打造高效能领导团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团队的构成,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动态运作。以联想集团快速扭亏的实践来看,除了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建了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新班子”和“老班子”运作方式的差异。
在“老班子”中,CEO很强势,重大决策只和少数人商量,然后就开会公布,交给下面执行,导致执行力很差、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与协同。而在最高领导的搭配与组合方面,也存在错位,配合不畅。例如,表面上看,杨元庆作为董事长负责战略制定,阿梅里奥负责日常运营,但实际的运作使得两人更像“联席CEO”——这种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让联想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齐头并进的“双头怪兽”:一个年富力强、注重执行力、喜欢亲力亲为的中方董事长;一个个性鲜明、国际化经验丰富、精于日常运营的西方成本杀手。除此之外,“班子”成员来自多家公司,不仅有正在整合的联想与IBM两种亚文化,又被汇入了戴尔文化,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相互之间有隔阂,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降低了协同作战的效率。再有,班子成员普遍是“职业经理人心态”,过于注重短期绩效,对战略和成长(如品牌、研发)投资不足。 而在“新班子”中,最高管理层是磨合多年、堪称绝配的“杨柳组合”(柳传志担任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担任CEO),执行委员会成员由4名中国人和4名外国人组成,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相互欣赏、尊重,堪称“中西合璧”;同时,强调集体参与、群策群力,从务虚到务实,对重大决策反复深入沟通,充分考虑各种意见和执行因素,达成共识后坚决执行;同时,班子成员有“主人心态”,高管有事业心,不仅关注当期绩效,而且着眼长远打算。
“新班子”成员经过全体参与、深入研讨,迅速制定出台了简单、明确、有效的“双拳战略”,而且通过高效的分工、协作,从产品、市场、交易模式、供应链、服务、IT支持等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重组和再造,确保了战略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能明确目标,且能层层分解落地,使全球近3.5万名员工统一意志、步调,协调一致,为联想集团快速亏损的确起到了“杠杆效应”——某处的微小变化可以对系统整体产生显著的或长期的、根本性变化,而组织高层团队(“班子”)成员及其运作模式的调整,尤其对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联想的实践表明,这也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密团队学习的机理——团体动力学
团队作为一种基本的管理方法,现在已在各类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它的神奇力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反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阿吉里斯所说的“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集体的智商却只有62”的窘境。那么,优秀的团队和平庸的团队究竟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如何激发团队智慧、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
为了揭示团队效能的差异,人们采用系统思考的原理与方法,对团队的构成、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进变化的动态进行了研究。这样的学科也常被称为“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它主要关注的是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动态,是打造一支“梦之队”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
事实上,按照一般性的定义,团队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为了完成特定工作或目标而组成的相互协同、采取集体行动的群体,所以团队即一个系统:它由多个成员组成,而且成员之间存在着广泛、深入而微妙的相互作用。
打造高效能团队的“345”系统模型
按照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结构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如同一棵大树,要想硕果累累,必须枝繁叶茂;而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把根扎得很深。因此,要想破解团队效能的内在机理,找到打造优秀团队的核心要素,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应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与工具,从结果、行为和结构三个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团队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真正的高效能团队而言,从外在的表现(结果)看,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个人素质、过程效率、团队绩效。它们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增强回路(如图2所示),驱动着团队效能的发展。
如图2所示,个人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团队协作的效率,并进一步影响团队整体绩效;同时,团队绩效好会激励个人的士气和学习、创新、变革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对于个人而言,在一个优秀团队中工作也是迅速提升个人素质的最佳方式之一。
对于联想来说,“建班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选拔“德才兼备”的成员进入班子,对于高层干部,不仅要求具备事业心、自知之明,要靠自己的业绩表现与综合能力,也要求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从机制上保证了领导团队中成员的个人素质,奠定了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基础。
同时,如上述案例所示,联想“管理三要素”中的“建班子”核心内容也包括班子如何运作,基于实践经验,联想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子运作模式与规则,如“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沟通机制、独特的集体决策规则以及让执行的人参与决策等,保证了团队的过程效率以及绩效表现。
再次,联想建立了定期复盘、人才评估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团队,适当更换不适合的成员,确保了领导团队的活力和能力。这也是上述循环回路的具体体现。
团队过程的四种行为
如上所述,团队的过程有很多,它们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绩效。根据研究,我将其分为四类,它们构成一个循环(如图3所示),推动着团队的发展:团队成员经由对话,增进相互了解,达成睿智的决策和行动方案,并据此协同地行动,实现特定的产出结果,将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反思,进一步改善团队成员对话、决策和行动的质量。这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内在机理。
在联想的实践中,“对话”主要体现为班子的议事规则和“把嘴皮子磨热”、“务虚”研讨等;在决策中,既注重决策的过程、有特定的决策规则,也让执行的人参与到决策之中,从而提高了协同行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联想内部也建立了有效的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在行动过程中的反馈、协同;对于“反思”,联想建立了独特的“复盘”机制。
(1)对话
在这里,对话不同于一般的谈话,也不是有技巧的沟通,而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说出心中的假设,完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创造新的理解、获取集体智慧和协调能力的一种方法。有学者也将对话翻译为“深度汇谈”。
沃纳特?布朗和大卫?伊萨克认为,“对话”是组织的核心流程。阿兰?韦伯也指出:“对话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对话是知识工作者分享、提炼他们思考的关键因素,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命脉”。同样,彼得?圣吉也将对话列为团队学习的核心要素。
毫无疑问,对话的质量会影响决策的质量,也有助于达成团队共识、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团队的行动能力。
(2)决策
团队成员经由深度的对话,可以对动态复杂性问题作出睿智决策,并拟定科学而周密的行动方案,是提高团队效能的关键过程之一。在这方面,虽然“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普遍采用的集体决策规则,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一规则并不总是奏效,因为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团队能否找到真正的问题、看清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做出睿智的决策,是团队决策过程的核心要素。 如果决策不当,方向错误或计划不周,再强的执行力也只能导致“南辕北辙”;相反,如果决策得当,在同样执行力的情况下,行动的结果就会有保证。因此,我认为决策质量会影响行动的质量。
(3)行动
在达成共识、制定决策之后,行动的质量就成为影响团队效能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没有高的执行力,没有密切的协同、团队的整合,再好的决策和方案也只是一个蓝图或空想。为此,团队成员需要在具备全局智慧的情况下懂得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才能既兼顾具体的局部步骤、又不失系统的整体性。
在这里,领导、沟通、协调、激励、解决问题、冲突管理等均与行动过程密切相关,均可列入这一范畴。行动的质量既会影响过程效率,也会直接地影响团队的整体绩效。
(4)反思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反思,就根本谈不上学习。对于团队,也是如此。如果团队不能对其绩效表现和过程效率进行反思,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纠正偏差的措施,也不能提高团队成员如何更好地共事或达成目标的能力。当然,这不能只是个人层面上的反思,而应该在团队层面上达成共识才能奏效。因此,我认为,集体反思是团队学习的必备一环,是团队从行动中学习、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下一次行动中,从而持续提高团队效能与组织智商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这方面,联想的“复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集体反思机制。“复盘”原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对弈一局之后,把对弈的过程重新回放一遍,以检查局中招法、应对策略的优劣与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棋艺。一开始,“复盘”是柳传志个人的工作习惯,之后逐渐形成各级干部和整个组织普遍自觉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在“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中,也广为使用。2011年,联想集团将“复盘”作为方法论向全球干部推广。从原理上看,复盘是行动后对过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组织学习机制。复盘不仅能让人们区分“有意义的失败”和“无意义的成功”,对于胜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更好地总结规律、获取并传承经验,“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还可以与团队分享、交流,并优化组织的策略、制度、流程等。一般来说,“复盘”包括四个步骤:(1)回顾目标:预期的目标是什么?(2)评估结果:实际结果是什么?与目标有哪些差距?(3)分析原因: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做得好,为什么?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4)总结规律: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我们建议做哪些改进?从表面上看,这一过程并不复杂,似乎无特别之处,但要想真正做好“复盘”并不容易。做好“复盘”的关键在于态度,即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能实事求是、坦诚表达,并反思自我、集思广益。按照柳传志的话说就是要勇于“脱了裤子割自己的尾巴”。如果仅仅是走走过场,或者归罪于外、指责他人,抑或自己骗自己,简单匆忙地下结论,都很难发挥“复盘”的功效。
团队效能的五项影响因素
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想要打造一支高效能的团队却并不容易。事实上,有很多因素阻碍着团队效能的发挥。根据我于1998年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组织学习鱼”模式,我认为,影响团队效能的结构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五项:
(1)愿景与领导力
“愿景”是组织成员真心渴望实现的未来景象,是引领组织发展的指南针。“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彼得?圣吉将其列入“五项修炼”之一。对于团队效能而言,也是如此,正如孙子所讲:“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共同认可的目标,或者对项目目标缺乏清晰的理解,将影响到集体的决策和协同行动,损及团队绩效。
与此同时,领导力也是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能力与态度、意愿与组织学习直接相关。
(2)制度与规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制度与规范是企业有效运作的保障体系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协同的基本规则与“协议”,因而也是团队效能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例如,很多项目团队往往采取矩阵制组织结构,需要团队成员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把握汇报与沟通的渠道与方式。为此,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促进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项目团队工作方式。
(3)文化与氛围
很多学者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其对于组织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必备要素。例如,害怕犯错误或骄傲自满容易产生“习惯性防卫”,从而影响团队成员的对话和决策;缺乏信任、尊重和珍视多样性也会影响到行动的质量和过程效率,等等。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促进与保障因素,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行动领域”。组织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时间和条件。这同样会影响到团队效能的提升。
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工作流与协同软件等,也有利于团队的决策与行动。
(5)团队的整体搭配
如上所述,团队效能会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其效能并非个人素质的简单累加。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优秀的团队也需要合理搭配。事实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多样性,团队就会变成“铁板一块”,很容易出现“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很难有丰富的创造力、活力和学习、应变力。当然,过度的多样性以及缺乏有效的协同整合,也容易使团队变成“一盘散沙”,加大协调的难度,降低团队的效能,或因冲突过多而失控。事实上,通过主动的设计或有意识地使用特定的方法、工具或技巧来进行调整、优化团队的整体搭配,是实现团队学习的第一步。对此,联想的“建班子”是很好的实践例证。
总之,在上述团队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团队过程的四种行为以及五项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如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团队的整体搭配、文化与氛围等影响对话的质量;愿景与领导力、制度与规范、文化与氛围等影响行动的质量,继而影响到过程效率,等等。因此,要想打造一支高效能团队,需要洞悉团体动力学的内在作用机理,系统设计,把握关键要素,多管齐下,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才能落实到最终的效果,真正发挥团队的力量、展现团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