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质疑解惑教学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自古人们把知识和学习称作“学问”,即有学有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创新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疑”是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根据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质疑能力越来越差,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能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比例为:小学生13.8%,初中生5.7%,高中生仅占2.9%。在小学阶段里,最爱问问题的是低年级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就差了。
  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提问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潜力,还谈什么创新?那么是谁的失败呢?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去配合老师,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又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的课堂学生不闻不问,不懂装懂,以“还有问题吗?没有了!”为成功。这难道是真的成功吗?……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发现如下问题:
  1.教学实践,让学生提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教师喜欢用自己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有效的“教”,忽视了有效的“学”。3.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挖掘。4.当前研究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忽视学生:5.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必须从鼓励质疑开始。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新的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传统印痕”或“过激”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是生存于教师的“教案”中,本课题能够将学生带出教师的“设计”框架,追寻实实在在的自主、个性学习。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让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进行准备。本课题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教育特点(多元性、合作性、尊重个性差异、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切实的体现于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和打造高效课堂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主要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质疑解惑教学法”:研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不懂或不太明白的问题,合作解决。其质疑包括学生为学习而质疑,也包括教师为导学而质疑。
  “解惑”源于韩愈《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解惑教学法:“解”为“惑”服务,“惑”为“解”前提,只有在产生“惑”的前提下才能“解惑”。即在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带着问题合作探讨寻求答案,充分发挥课堂民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工作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①构建一种“以人为本,倡导质疑;因学导疑,顺疑而教;适机引导,合作解惑”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实际并利于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思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②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③建立符合此教学的备课方法。形成具可操作性的教案。④形成可行性论文、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育人目标:①培育并引导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养成发问习惯: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潜能,使其乐于求学:③培养学生多思、勤学、合作、自学的学习能力工作目标①通过研究,形成可行性论文,实用资料,教学案例等,改进教学方法。②以此项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开发学生潜力,激发创新能力,着眼于人的发展层面,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宰、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不在时刻跟着老师,在老师的思维框架下学习了。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提出符合自己的实际问题,老师要成为被“考”者,双主体得到了充分落实。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喜欢去提问,他们觉得得到了尊重,学生学习氛围热烈,积极性高。
  由教师的单一引领转变成了师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作用。以往学生进入课堂首先想的是老师能讲什么呢?千万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现在是老师也要想学生能有那些想法呢?千万要多做些准备!真正符合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理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学生越来越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兴趣很高。他们越来越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了,对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信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与为学生服务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重视预习,重视教学的开放性
  我们重视了语文的预习环节,在预习中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和质疑的习惯,可以有目的的去阅读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低年级的时候喜欢提问到了高年级学生能够去积极的思考而且去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从自己学习的角度上思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
  (三)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选择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还改善了师生关系,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好,让他们提问,师生的课堂关系融洽。实际上是我们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他文献
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初中生往往追求独立的个性,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然而,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事物的思索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要想学会写作文,先要学会做人”,这是中学作文教学承担的沉重使命。  因此,我从夯实学生阅读基础、激发学生创新意識、转变作文评改方式和点燃学生写作热情四个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结束了与西方相隔绝的状态.作为较早踏上西方土地的一批中国人,清政府派驻外国的使节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为特殊的作用.他们对西方世界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