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就听说郑毓信教授的大名,也看过很多老师对大师的评论,称他是一杯由“数学”和“哲学”调制而成的“鸡尾酒”。这次小学数学教研员培训,我终于见到了真实的他。他给人的感觉是长相宽厚、儒雅,有长者、学者风范,而他的讲座通俗,但又令人回味无穷,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郑教授指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不应盲目地去追逐各种时髦的潮流,也不应迷信专家,而应切实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基本问题”。在各种课改理论中,很多教师迷失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郑教授实际上是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当前而言,他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尤其要关注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思想以及数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聚焦数学教学方法。郑教授以大量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若干现实问题,比如:“情境设计”与“数学化”、“探究学习”与“文化继承”、“合作学习”与“教学效果”、“动手实践”与“活动内化”等,并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就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言,我们应坚持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反对观点的简单化与极端化的作法,积极实践,认真总结,深入反思,不断前进。
聚焦数学教学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学生为本”的突出强调。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为本”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简单地等同于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将“学生为本”与“知识为本”对立起来,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对立起来,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简单认识和极端化的做法。郑教授指出,应当同时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应思考,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郑教授以丰富的一线数学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
聚焦数学教育思想。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贡献,即是由唯一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向“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思维”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这两者与数学知识的教学之间的关系?郑教授指出,我们应当注重数学思维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突出数学课自身的文化韵味等。
作为管理师资培训的老师,我一直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关注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信息,也切切实实做了大量的工作,“请进来”、“走出去”,但效果一直都不明显。教师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之工作的挫折感、无助感,令很多教师走不出职业倦怠的怪圈。很多教师的学历不低,知识水平也不差,但专业素养却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培养,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看过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意义上的“专业性”,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必须追求专业发展。郑毓信教授讲座的题目: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他用了“成长”而不是“发展”的概念,我认为他是从生命体角度认识了教师专业化,非常独特。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他自己是走不远的。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我觉得应该多点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培养出教师实实在在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灵感、悟性和冲动。真正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因此教师的培训重点应该放在培养教师的理想信念、培养教师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否则可能会导致教育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和扭曲。
我非常欣赏郑毓信教授最后所提出的希望:愿我们大家都能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些书,认认真真地想一些问题,认认真真地作一些事。愿郑教授的希望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追求!
责任编辑 邹韵文
郑教授指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不应盲目地去追逐各种时髦的潮流,也不应迷信专家,而应切实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基本问题”。在各种课改理论中,很多教师迷失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郑教授实际上是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当前而言,他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尤其要关注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思想以及数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聚焦数学教学方法。郑教授以大量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若干现实问题,比如:“情境设计”与“数学化”、“探究学习”与“文化继承”、“合作学习”与“教学效果”、“动手实践”与“活动内化”等,并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就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言,我们应坚持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反对观点的简单化与极端化的作法,积极实践,认真总结,深入反思,不断前进。
聚焦数学教学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学生为本”的突出强调。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为本”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简单地等同于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将“学生为本”与“知识为本”对立起来,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对立起来,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简单认识和极端化的做法。郑教授指出,应当同时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应思考,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郑教授以丰富的一线数学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
聚焦数学教育思想。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贡献,即是由唯一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向“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思维”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这两者与数学知识的教学之间的关系?郑教授指出,我们应当注重数学思维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突出数学课自身的文化韵味等。
作为管理师资培训的老师,我一直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关注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信息,也切切实实做了大量的工作,“请进来”、“走出去”,但效果一直都不明显。教师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之工作的挫折感、无助感,令很多教师走不出职业倦怠的怪圈。很多教师的学历不低,知识水平也不差,但专业素养却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培养,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看过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意义上的“专业性”,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必须追求专业发展。郑毓信教授讲座的题目: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他用了“成长”而不是“发展”的概念,我认为他是从生命体角度认识了教师专业化,非常独特。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他自己是走不远的。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我觉得应该多点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培养出教师实实在在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灵感、悟性和冲动。真正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因此教师的培训重点应该放在培养教师的理想信念、培养教师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否则可能会导致教育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和扭曲。
我非常欣赏郑毓信教授最后所提出的希望:愿我们大家都能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些书,认认真真地想一些问题,认认真真地作一些事。愿郑教授的希望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追求!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