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城县),一座江边小城,有“一城连三国”美称。近年来,江城的发展有目共睹,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大型房地产企业入驻江城,江城县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一个新台阶!
滇之南,有城,毗邻两国,隐于崇山峻岭,名曰江城。江城县乃云南省内惟一与越南、老挝两国同时接壤的县,有“一城连三国”之称,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被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
2012年,江城县在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千方百计保增长、尽心尽力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有效保护、民族团结和谐、边境安宁稳定的大好局面。
滇南小城美如画
江城县,一座风情小城,没有光怪陆离的浮华,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只是静卧于这古滇之国一隅,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去过江城的人都会惊异于这里的美好恬静,它像是穿越闷湿的热带雨林的精灵,带着异域空间的气息游走于祖国的西南边陲。路过的人们生怕惊扰它,只匆匆一眼便再也不能忘记这如画般的美。《元江志稿》记载:“元江直隶州边地,曰勐烈,曰六能,曰易门寨,曰街左,俱大村寨,以勐烈为最要。”打开江城县历史,从东晋、南北朝至今,虽然名称发生过无数次变化,但这里依然如最初那样清澈澄莹,三江环绕的净地,古朴勤劳的人们,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间画卷。
1954年5月18日正式成立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始了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新篇章,通过几年的发展,江城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江城县的景色美,江城人热情淳朴,江城的发展有目共睹。
而“老、少、边、穷、山、战、农”七个字则是对江城县基本县情的集中概括。
江城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9年就有革命活动在江城开展,掀开了江城革命历史新篇章。边境江城发生的一系列的革命历史事件,为江城留下了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是江城独特的文化遗存,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江城县是真正多民族聚集地,境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哈尼族等24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2%。多年以来,各少数民族间和睦团结,相互促进,共同为江城县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两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183公里,是中国重要的边境小城。但凡与国家接壤的城市,都占据着重要的要道,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江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然而,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江城县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尾端,全县99.6%是山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向,最高点狮子崖海拔2207米,最低点土卡河仅317米。这里是典型的农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0.5%。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江城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是国务院确定的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边境城市、生产力落后,这些都为江城县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江城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仍有7.7万人,且还有2.76万人存在饮水困难,4900人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江城县的经济发展,导致人均收入无法提升,人民生活无法改善。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江城县拥有天堂梦幻般的美景,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这座绝美的小城在山峦的包裹下正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三国接壤促发展
江城县是云南省著名的边境县城,自古以来,江城县就担负着戌守边关、确保边境安全的重要责任。江城县是国门安全的重要防线,是对外交流的要地,与老挝、越南直接接壤的地区有4个,在交通上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目前,通过江城县走陆运可通过勐康口岸直达老挝丰沙里省和首都万象,通过中越龙富通道可直接进入越南奠边省,水路通过土卡河可直达越南的莱州省和首都河内。江城县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文化、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城连三国”的区位优势,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江城县成为云南省最受瞩目的潜力股。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江城已成为普洱市和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江城与老挝、越南在资源开发、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入,勐康口岸、龙富口岸也将成为新兴国家级旅游边贸口岸和重要出境通道,区位优势显得更加独特和突出。
“为进一步促进中、老、越三国经济文化交流,真正实现“游一县而知三国”的旅游梦想,江城县已经举办了两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暨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活动促使三国文化、民族风情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同时实现了同老越双方从“软交流”向“强合作”过度,加快了中越龙富通道、中老勐康口岸建设,树立江城友好包容,开放接纳的对外形象。
江城县着力抓好基础建设、进出口精深加工业、跨境特色旅游、对外贸易、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双方贸易快速流畅、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八个重点工作,全力构建三区一圈一基地,即边境扶贫开发的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三国边境旅游合作圈,中老越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江城县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结合区位优势,打造更多优势产业,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遇,引来三国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整合三国的旅游资源,建立新型旅游基地。这种区位优势将成为江城县发展的最重要的特色资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会带给江城县更多的财富,会为江城县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资源富饶创伟业
江城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冬夏两季短,春秋两季长,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降水量居云南省第三位,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众多河流从江城县穿过,并且地域与国外的原始森林连成一体,使之拥有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富饶诱人的江城县又被称为“小动植物王国”。
利用上苍的恩赐,江城县大力发展产业。“十一五”以来,江城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国家扩大内需等重大历史机遇,统筹兼顾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建立“富裕、活力、和谐、生态、文化、满意”的魅力江城,以“稳粮、固糖、扩桑、提胶、强牧、名茶”为着力点,稳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口岸活县、生物富县”四大战略,努力打造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叶、甘蔗六大骨干产业,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10年末,江城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4.0%;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6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5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长16.2%。与“十五”末期相比,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2%。
2013年是全新的开始,江城县在机遇中求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以建设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区为首要任务,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开放经济、民营经济和人才经济为辅助力量,打造“原色江城”城市品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江城跨越发展。江城县从市政建设入手,将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城市中心圈,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江城县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城市,拥有无限活力,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中,紧跟党的路线,围绕普洱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坚持“高处谋山、低处谋水、周围谋边”,重点扶持发展咖啡、石斛、生物制药、特色蔬菜、网箱养鱼、绿色有机食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以“发展夯实资源,资源促进发展”的良好循环发展态势。
回顾江城县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2012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大型房地产企业入驻江城,各类商住房开发面积达15.9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县城实现扩容提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截至目前,在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36.96公里。农村面貌变化喜人,特色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2.2亿元,实施了4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保护生态公益林96.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8.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5%。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江城县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江城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做好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认真落实“三五”群众工作法,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大下访”“四群教育”活动,领导干部直接挂钩联系群众,驻村入户,听民声、了民情、化民怨、解民忧,为边疆和谐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和谐求机遇
为把江城县建设成为“集茶乡、民族风情、三国情韵为一体的边陲特色旅游小城”,江城县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遵从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和为贵。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发展成为每个地区的代名词,有发展就会有机遇,有机遇就会得发展。江城县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掘地区潜力,为地区发展创造了机会,赢得了可能。
人“和”自然。自古道家思想崇尚清静无为、人与自然和谐。江城县依靠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源充沛,山峦叠嶂。 “没有绿化就没有文化,没有大树就没有历史,没有水面就没有灵性,没有灯光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就难以彰显美丽”,这是江城县在建设发展生态和谐家园过程中提出的建设理念,旨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利用山水等自然资源,植被花草生物资源建立特色自然风景城。
民族融“和”。江城县有2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哈尼、彝、傣、拉祜、瑶等民族世代在这篇土地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城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江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质。为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江城县打造了一系列的民族特色风景:国庆乡——彝家酒乡,曲水乡——阿迷车飘出的地方,整董镇——拥有保持完整的傣族建筑群落,康平乡——瑶族文化生长的土壤……这些都是江城县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体现。
三国交“和”。江城县“一城连三国”的独特地理位置,随着江城—老挝勐康口岸打通,江城—越南龙富口岸积极申报,三国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江城县在城乡建设中抓住机遇,充分把三国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三国交融的城市商业中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三国友好和谐做出了贡献。
江城县的发展从“和”字出发,不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还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上,力求最和谐有效的方式,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道路。为促进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江城县将文化促进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牛体彩绘、丢包狂欢等各色民族文化活动,拉近了三国人民间的距离,增进了三国的友谊,促进了三国的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展未来
2013年对江城县来说是全面发展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江城县在新的大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字当头,好字当先,苦干实干抓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奋力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从江城县基本情况入手,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江城县县长金文胜在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八大步伐”,即:要进一步促进扩大内需,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要进一步加速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加大民生改善,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注重永续发展,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针对这“八大步伐”的迈进,江城县深入开展一些列工作,努力把江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2013年的工作中,江城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建设。从工业计划投资、综合交通计划投资、农林水计划投资、城镇基础设施计划投资、房地产计划投资、经贸流通计划投资、社会事业计划投资等项目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三农工作为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2013年江城县从“三农”工作入手,做强农业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013年云南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江城县将以此为契机,以优化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发展建设,突出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和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以扩容提质为中心,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以开拓发展空间为助推,推进合作经济建设,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以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江城县依山傍水,生态资源保护较好,在未来发展中,江城县恪守生态发展原则,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强化节能降耗,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
201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是江城县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江城县确立了构建以江城为中心,辐射老挝、越南形成三国经济圈,实施“科教兴县、生态立县、项目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口岸活县”六大战略,培育壮大茶叶、橡胶、蔗糖、水电、矿业、旅游、口岸贸易和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八大支柱产业,努力把江城建成云南省对越南和老挝开放的黄金前沿门户、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和跨境旅游集散地、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普洱市面向东盟的商贸流通基地的发展思路。
江城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物产资源丰富,人文资源雄厚,为江城县的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这是个创新的年代,创新几乎成为所有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机遇,创新就意味着发展。美丽江城,灵秀山河,2013年云南省“两会”的召开为江城县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机遇。
江城县就像是一杯清凉的米酒,入口微甜,让人微醉,细细品味,才知其中的魅力。驻于山巅,俯瞰江城,三江在这片土地蜿蜒,顺着河流的方向远望,是清远悠长的笛声还是飘渺虚无的雾障,只感觉,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未来的江城县,就像是一条沉睡的苍龙,大雨至,雷声鸣,苍龙醒,腾云驾雾于远方。
责任编辑:赵家鹏
滇之南,有城,毗邻两国,隐于崇山峻岭,名曰江城。江城县乃云南省内惟一与越南、老挝两国同时接壤的县,有“一城连三国”之称,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被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
2012年,江城县在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千方百计保增长、尽心尽力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有效保护、民族团结和谐、边境安宁稳定的大好局面。
滇南小城美如画
江城县,一座风情小城,没有光怪陆离的浮华,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只是静卧于这古滇之国一隅,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去过江城的人都会惊异于这里的美好恬静,它像是穿越闷湿的热带雨林的精灵,带着异域空间的气息游走于祖国的西南边陲。路过的人们生怕惊扰它,只匆匆一眼便再也不能忘记这如画般的美。《元江志稿》记载:“元江直隶州边地,曰勐烈,曰六能,曰易门寨,曰街左,俱大村寨,以勐烈为最要。”打开江城县历史,从东晋、南北朝至今,虽然名称发生过无数次变化,但这里依然如最初那样清澈澄莹,三江环绕的净地,古朴勤劳的人们,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间画卷。
1954年5月18日正式成立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始了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新篇章,通过几年的发展,江城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江城县的景色美,江城人热情淳朴,江城的发展有目共睹。
而“老、少、边、穷、山、战、农”七个字则是对江城县基本县情的集中概括。
江城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9年就有革命活动在江城开展,掀开了江城革命历史新篇章。边境江城发生的一系列的革命历史事件,为江城留下了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是江城独特的文化遗存,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江城县是真正多民族聚集地,境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哈尼族等24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2%。多年以来,各少数民族间和睦团结,相互促进,共同为江城县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两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183公里,是中国重要的边境小城。但凡与国家接壤的城市,都占据着重要的要道,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江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然而,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江城县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尾端,全县99.6%是山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向,最高点狮子崖海拔2207米,最低点土卡河仅317米。这里是典型的农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0.5%。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江城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是国务院确定的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边境城市、生产力落后,这些都为江城县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江城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仍有7.7万人,且还有2.76万人存在饮水困难,4900人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江城县的经济发展,导致人均收入无法提升,人民生活无法改善。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江城县拥有天堂梦幻般的美景,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这座绝美的小城在山峦的包裹下正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三国接壤促发展
江城县是云南省著名的边境县城,自古以来,江城县就担负着戌守边关、确保边境安全的重要责任。江城县是国门安全的重要防线,是对外交流的要地,与老挝、越南直接接壤的地区有4个,在交通上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目前,通过江城县走陆运可通过勐康口岸直达老挝丰沙里省和首都万象,通过中越龙富通道可直接进入越南奠边省,水路通过土卡河可直达越南的莱州省和首都河内。江城县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文化、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城连三国”的区位优势,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江城县成为云南省最受瞩目的潜力股。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江城已成为普洱市和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江城与老挝、越南在资源开发、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入,勐康口岸、龙富口岸也将成为新兴国家级旅游边贸口岸和重要出境通道,区位优势显得更加独特和突出。
“为进一步促进中、老、越三国经济文化交流,真正实现“游一县而知三国”的旅游梦想,江城县已经举办了两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暨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活动促使三国文化、民族风情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同时实现了同老越双方从“软交流”向“强合作”过度,加快了中越龙富通道、中老勐康口岸建设,树立江城友好包容,开放接纳的对外形象。
江城县着力抓好基础建设、进出口精深加工业、跨境特色旅游、对外贸易、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双方贸易快速流畅、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八个重点工作,全力构建三区一圈一基地,即边境扶贫开发的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三国边境旅游合作圈,中老越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江城县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结合区位优势,打造更多优势产业,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遇,引来三国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整合三国的旅游资源,建立新型旅游基地。这种区位优势将成为江城县发展的最重要的特色资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会带给江城县更多的财富,会为江城县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资源富饶创伟业
江城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冬夏两季短,春秋两季长,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降水量居云南省第三位,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众多河流从江城县穿过,并且地域与国外的原始森林连成一体,使之拥有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富饶诱人的江城县又被称为“小动植物王国”。
利用上苍的恩赐,江城县大力发展产业。“十一五”以来,江城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国家扩大内需等重大历史机遇,统筹兼顾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建立“富裕、活力、和谐、生态、文化、满意”的魅力江城,以“稳粮、固糖、扩桑、提胶、强牧、名茶”为着力点,稳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口岸活县、生物富县”四大战略,努力打造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叶、甘蔗六大骨干产业,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10年末,江城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4.0%;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6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5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长16.2%。与“十五”末期相比,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2%。
2013年是全新的开始,江城县在机遇中求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以建设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区为首要任务,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开放经济、民营经济和人才经济为辅助力量,打造“原色江城”城市品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江城跨越发展。江城县从市政建设入手,将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城市中心圈,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江城县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城市,拥有无限活力,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中,紧跟党的路线,围绕普洱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坚持“高处谋山、低处谋水、周围谋边”,重点扶持发展咖啡、石斛、生物制药、特色蔬菜、网箱养鱼、绿色有机食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以“发展夯实资源,资源促进发展”的良好循环发展态势。
回顾江城县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2012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大型房地产企业入驻江城,各类商住房开发面积达15.9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县城实现扩容提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截至目前,在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36.96公里。农村面貌变化喜人,特色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2.2亿元,实施了4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保护生态公益林96.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8.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5%。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江城县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江城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做好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认真落实“三五”群众工作法,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大下访”“四群教育”活动,领导干部直接挂钩联系群众,驻村入户,听民声、了民情、化民怨、解民忧,为边疆和谐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和谐求机遇
为把江城县建设成为“集茶乡、民族风情、三国情韵为一体的边陲特色旅游小城”,江城县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遵从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和为贵。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发展成为每个地区的代名词,有发展就会有机遇,有机遇就会得发展。江城县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掘地区潜力,为地区发展创造了机会,赢得了可能。
人“和”自然。自古道家思想崇尚清静无为、人与自然和谐。江城县依靠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源充沛,山峦叠嶂。 “没有绿化就没有文化,没有大树就没有历史,没有水面就没有灵性,没有灯光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就难以彰显美丽”,这是江城县在建设发展生态和谐家园过程中提出的建设理念,旨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利用山水等自然资源,植被花草生物资源建立特色自然风景城。
民族融“和”。江城县有2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哈尼、彝、傣、拉祜、瑶等民族世代在这篇土地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城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江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质。为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江城县打造了一系列的民族特色风景:国庆乡——彝家酒乡,曲水乡——阿迷车飘出的地方,整董镇——拥有保持完整的傣族建筑群落,康平乡——瑶族文化生长的土壤……这些都是江城县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体现。
三国交“和”。江城县“一城连三国”的独特地理位置,随着江城—老挝勐康口岸打通,江城—越南龙富口岸积极申报,三国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江城县在城乡建设中抓住机遇,充分把三国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三国交融的城市商业中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三国友好和谐做出了贡献。
江城县的发展从“和”字出发,不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还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上,力求最和谐有效的方式,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道路。为促进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江城县将文化促进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牛体彩绘、丢包狂欢等各色民族文化活动,拉近了三国人民间的距离,增进了三国的友谊,促进了三国的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展未来
2013年对江城县来说是全面发展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江城县在新的大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字当头,好字当先,苦干实干抓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奋力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从江城县基本情况入手,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江城县县长金文胜在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八大步伐”,即:要进一步促进扩大内需,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要进一步加速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加大民生改善,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注重永续发展,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针对这“八大步伐”的迈进,江城县深入开展一些列工作,努力把江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2013年的工作中,江城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建设。从工业计划投资、综合交通计划投资、农林水计划投资、城镇基础设施计划投资、房地产计划投资、经贸流通计划投资、社会事业计划投资等项目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三农工作为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2013年江城县从“三农”工作入手,做强农业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013年云南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江城县将以此为契机,以优化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发展建设,突出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和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以扩容提质为中心,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以开拓发展空间为助推,推进合作经济建设,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江城县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以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江城县依山傍水,生态资源保护较好,在未来发展中,江城县恪守生态发展原则,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强化节能降耗,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
201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是江城县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江城县确立了构建以江城为中心,辐射老挝、越南形成三国经济圈,实施“科教兴县、生态立县、项目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口岸活县”六大战略,培育壮大茶叶、橡胶、蔗糖、水电、矿业、旅游、口岸贸易和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八大支柱产业,努力把江城建成云南省对越南和老挝开放的黄金前沿门户、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和跨境旅游集散地、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普洱市面向东盟的商贸流通基地的发展思路。
江城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物产资源丰富,人文资源雄厚,为江城县的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这是个创新的年代,创新几乎成为所有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机遇,创新就意味着发展。美丽江城,灵秀山河,2013年云南省“两会”的召开为江城县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机遇。
江城县就像是一杯清凉的米酒,入口微甜,让人微醉,细细品味,才知其中的魅力。驻于山巅,俯瞰江城,三江在这片土地蜿蜒,顺着河流的方向远望,是清远悠长的笛声还是飘渺虚无的雾障,只感觉,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未来的江城县,就像是一条沉睡的苍龙,大雨至,雷声鸣,苍龙醒,腾云驾雾于远方。
责任编辑:赵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