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它是川、渝和昭通市通往全滇及南亚的南大门,也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朱提银的故乡,也是彝族人民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五年来,朴实纯真、勤劳勇敢的鲁甸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唱起了一支属于鲁甸的幸福之歌。
这里,既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都市的拥挤浮华。
一江、两山、三河、两个坝子,便构成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鲁甸。
它是昆明、重庆、成都、贵阳、西昌、水城等省际、地区和中心城市间的重要通道,是川、渝和昭通市通往全滇及南亚的南大门。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朱提银的故乡,是彝族人民的发祥地,境内有新石器遗址、野石山遗址,有汉代就开采过白银的八宝银矿,有全滇最早的清真寺——拖姑清真古寺。
鲁甸人杰地灵,文人荟萃,养育了著名学者李士厚、工商巨擎李耀庭、军事将领陇耀等杰出人物;鲁甸大地神奇绚丽,有美景太阳湖、伊斯兰城堡、小寨樱桃文化长廊、牛栏江大峡谷等景点景观;鲁甸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水能、铅、锌、银、镁、铜、铝土、铁、玛瑙、硅石、石灰石等资源亟待开发,是全省优质核桃、金江花椒和烤烟主产县,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县;牛干巴、苹果、樱桃、花椒、辣椒、薯片、大蒜、麦芽糖等名、特、优产品驰名省内外。
2013年云南省第十二届人代会一次会议的召开,为记者提供了结识鲁甸的机会,并有幸对鲁甸县县长——保剑代表进行了深度专访。
“第一次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很高兴,也很兴奋。”对于记者的采访,保剑显得认真而又严肃。听完李纪恒省长的报告,保剑觉得有“两个好”让自己倍受鼓舞:
一个是干得好。云南全省过去五年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都超过了预期,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昭通是全省发展情况的缩影,五年来,我们的财政收入、GDP均实现了翻番增倍,因此我说是干得好,这是最重要的。”保剑激动地告诉记者。
一个是总结的好。“总结的好才能鼓舞全省人民增强信心。”保剑告诉记者,“李纪恒省长用很精辟的话语总结概括了2012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十一届省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极大地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谈及鲁甸,这位严肃而又认真的县长眼里写满了深情。
五年历程 日新月异
近五年来,鲁甸遭受了50年不遇的严重冰凌雪灾,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三年持续干旱。面对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鲁甸县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克难奋进、持之以恒,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融洽、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鲁甸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七个倍增”。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增长18.6%,是2007年的2.04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26亿元,增长10.4%,是2007年的2.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74元和3649元,分别增长15.9%、19.8%,是2007年的1.8倍和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增长37.3%,是2007年的3.8倍;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91亿元,净增7.69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和10.3倍,各项贷款余额21.89亿元,净增5.38亿元,是2007年的3.34倍和3.97倍。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鲁甸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达8.9亿元。一是科技促增收作用明显,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5%以上,粮食产量年均增长5.4%,达16.17万吨,被农业部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农业基础不断改善,耕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32.2%,比2007年上升了11.3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植优质核桃、花椒87.8万亩,累计发展到106.5万亩;交售烟叶88.48万担,累计实现税收1.59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22个,畜牧产值年均增长8.9 %,达5.1亿元。辣椒、番茄、生猪获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苹果、核桃等7种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1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3家。五是劳务经济成绩突出,2012年转移劳动力13.17万人,实现务工纯收入9.47亿元,是2007年的3.1倍。成功承办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工作会和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三农”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五年来,鲁甸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工业总量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5.5亿元和17亿元,分别增长35.9%、27.9%,是2007年的3.3倍和2.7倍,增速列全市前三位。二是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4.8: 50.4:24.8调整为23.4 : 52.8 : 23.8。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3.4%,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2.8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3.6 个百分点。工业门类由铅锌产业一支独秀发展为矿冶、化工、能源、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三是园区经济不断壮大,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园区成功晋级为省级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面积扩大了4平方公里,达到17.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38户,比2007年增加了12户,2012年实现增加值13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6.5%。四是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立县新型工业化领导组,每年安排500万元 项目前期经费,形成“一个拳头、一种声音”齐心协力抓工业的格局。五是狠抓招商引资。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员招商引资活动,积极组团参加泛珠会、昆交会、农博会、科技入滇对接会等各类会展,五年累计签订招商项目108个,协议引资93.35亿元,到位资金40.3亿元,超过了2007年以前30年的引资总和,同时提升了鲁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五年来,鲁甸县还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无法办成的大事。一是昭鲁快捷通道全线贯通、昭巧公路建成通车,鲁甸成功融入滇东北城市群昭通中心城市,昭鲁一体化从梦想变成现实。二是积极向国家和省市汇报衔接,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年均增长30.5%,是2007年以前30年总和的2.6倍。新建油路226.8公里,是2007年以前油路总里程的4.5倍,完成公路改造778公里,新修村组公路8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1443公里,城网改造全面完成,农网改造覆盖面达95%。完成猫鼻子、南筐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持续推进昭鲁大型灌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2443件,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新增灌溉沟渠130.5公里,解决了13.6万人和6.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银政政企合作,有力支持了各行业的发展。组建了鲁甸县国资公司,搭建了全市第一家融资超市,累计融资6.86亿元,为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民生不断改善。五年来,鲁甸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参保16.9万人、发放养老金4385.1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别达6448人和39112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达1980人,覆盖面达总人口的12%左右,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救助资金3.04亿元。二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深入推进。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发放惠农补贴2.02亿元,7.8万户群众受益,59.6万人次享受了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四是救灾救济工作扎实开展,累计投入抗灾救灾资金3300万元,发放救济粮340万公斤,15.8万人次得到救助,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五是就业、住房困难逐步缓解,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347个,1893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建成廉租房1108套、公租房200套,改造农村危房8110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五年来,鲁甸县针对乡镇集镇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按照昭鲁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成了昭通中心城市鲁甸组团版块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了城市建设“二次创业”,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建成区面积从1.96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二是率先在全市掀起乡镇集镇建设新高潮。扎实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生动实践,累计投资15.6亿元,圆满完成11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集镇建设,建成区面积从7.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完成“农转城”3.7万人,走出了一条以建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商、以商活镇、以镇转农的新路子,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14.8%提高到30.99 %,统筹城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先后有80多个县区前来参观考察,已成为全省样板。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8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27个,消除茅草房2697户,6.3万人口稳定脱贫,小寨、龙树整乡推进圆满完成,龙头山连片扶贫开发卓有成效,成为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昭通现场会”和“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的参观点,被省政府领导誉为“乌蒙山区扶贫的一面旗帜”。
此外,鲁甸县还不断推进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县;鲁甸县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不断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统计、地震、气象、档案、人防等事业全面进步;生态鲁甸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水青山计划”深入实施,“森林云南建设”和“七彩云南·鲁甸保护行动”扎实推进,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造林绿化模范先进县”“森林防火先进县”“森林云南建设先进县”。
铮铮言语 发展精髓
“在过去的五年里,鲁甸县结合本县特色,也进行了许多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卓见成效。”对2012年鲁甸县的发展实际,保剑深有体会。
“第一是抓工业发展。”据保剑介绍,鲁甸县在工业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首先便是成立了工业领导组,“我们有一句话是‘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在县里面没有闲着的领导干部,大家统统都要一起来抓经济,抓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是要抓统筹城乡,改变二元结构。”保剑欣喜地告诉记者,2012年底,鲁甸县全县十二个乡镇,已经全部焕然一新,完成小城镇建设。“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省里的领导来鲁甸县检查指导工作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次人代会上,仇和副书记在昭通代表团参加讨论作指示的时候,两次提到了鲁甸,其中一次就说鲁甸的城镇化在全省是一个亮点。”
“第三是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工业方面,鲁甸不断调优一产、调强二产,二产发展很快;另外,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根据“农民实现增收的核心是要有产业支撑”,努力变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并将核心放在抓产业上。“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持续增收是个大问题。因此我们2012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了四年种植核桃80多万亩,花椒20多万亩,干果类105万亩,到2020年,这些实际效果发挥出来以后,鲁甸县农民人均收入按现行价格可以达到每人1万元。那个时候,总产值会超40亿元,这在全省都是少有的。”保剑不觉地提高了语调。
“第四是在社会事业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保剑告诉记者,在教育卫生方面,鲁甸县都是作为昭通市甚至云南省的改革试点县,同时还是民族团结示范县。在民生改善方面,鲁甸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教育方面,继续巩固“普九”,政府投资一千万帮助高中部进行扩招,增加5000人左右的在校生,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幼儿教育也已经覆盖到乡镇。“尤其要说明的是,昭通县级第一所特校就落户于鲁甸县”,保剑严肃的表情发生一丝变化,“教是最大的民生,对于鲁甸县而言,教育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卫生方面,鲁甸县引进一些非公医院,并让其与公立医院共同竞争。“我们引进了两家私立医院进驻鲁甸县,使得整个鲁甸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没有民营的进入,一家独大不能形成竞争,服务和技能的提高也就比较缓慢。” 在看到一系列发展成绩的同时,保剑还指出了鲁甸县当前存在的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财源结构单一,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的压力较大;政府性投资能力不强,社会融资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场信息不灵,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多,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社会管理机制滞后,创新社会管理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干部作风不实,缺少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保剑坚决地表示。
信心坚定 阔步向前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鲁甸县将继续坚定不移抓“三农”,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定不移抓工业,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抓项目,不断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坚定不移抓统筹,不断加快城镇繁荣步伐;坚定不移抓财税,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定不移增活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惠民生,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抓生态,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定不移转作风,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未来五年,鲁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文化鲁甸、生态鲁甸、魅力鲁甸、和谐鲁甸、活力鲁甸、宜居鲁甸为目标,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一个中心,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两个确保,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大进程,强化交通水利、城乡建设、通讯电力、社会事业四个基础,培育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加工制造、文化旅游五大产业,把鲁甸打造成滇东北城市群的一颗明珠、乌蒙山区脱贫致富示范县、新型载能工业重点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为实现上述目标,鲁甸县未来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围绕提质增效这一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工业经济;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关键,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围绕昭鲁一体化这一机遇,不断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围绕扩大消费这一举措,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围绕改善民生这一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围绕永续发展这一思想,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围绕提升活力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当然,在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制约我们的瓶颈。”保剑由衷地感叹,“第一是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交通设施。过去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实际上,这个是真理。虽然目前鲁甸县的基础设施有很大的改善,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是土地,这也一直是很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审批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虽然落实了一些,但与需要仍有差距。第三是融资,融资这一块银行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因此在融资方面,落后地区更难,更需要支持。我认为三大基础改变以后发展会更快。”
“就鲁甸自身而言,与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我们的GDP值现在是30多亿,按照全国的测算就需达到252亿,年增长就要达到27%,对鲁甸县而言,这是有难度的。但是超过20%的增速,尽量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我们以后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信心我们是有的!”保剑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鲁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要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面对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上级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压力,做不好工作,对不起上级,更对不起老百姓。”“看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和鲁甸县的现状,这种差距也让我很有压力。”“担心自己和这个团队做不好,这也是压力。”保剑很实在地告诉记者:“很多书记县长经常睡不着觉,开一次会,做一件事,都要深入思考,‘要怎么办’‘有些什么特殊措施和办法’‘没有的该如何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压力。”
在一群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朴实纯真、勤劳勇敢的鲁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属于鲁甸的幸福歌声已经唱起,发展的步伐正在迈进!
责任编辑:田硕
这里,既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都市的拥挤浮华。
一江、两山、三河、两个坝子,便构成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鲁甸。
它是昆明、重庆、成都、贵阳、西昌、水城等省际、地区和中心城市间的重要通道,是川、渝和昭通市通往全滇及南亚的南大门。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朱提银的故乡,是彝族人民的发祥地,境内有新石器遗址、野石山遗址,有汉代就开采过白银的八宝银矿,有全滇最早的清真寺——拖姑清真古寺。
鲁甸人杰地灵,文人荟萃,养育了著名学者李士厚、工商巨擎李耀庭、军事将领陇耀等杰出人物;鲁甸大地神奇绚丽,有美景太阳湖、伊斯兰城堡、小寨樱桃文化长廊、牛栏江大峡谷等景点景观;鲁甸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水能、铅、锌、银、镁、铜、铝土、铁、玛瑙、硅石、石灰石等资源亟待开发,是全省优质核桃、金江花椒和烤烟主产县,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县;牛干巴、苹果、樱桃、花椒、辣椒、薯片、大蒜、麦芽糖等名、特、优产品驰名省内外。
2013年云南省第十二届人代会一次会议的召开,为记者提供了结识鲁甸的机会,并有幸对鲁甸县县长——保剑代表进行了深度专访。
“第一次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很高兴,也很兴奋。”对于记者的采访,保剑显得认真而又严肃。听完李纪恒省长的报告,保剑觉得有“两个好”让自己倍受鼓舞:
一个是干得好。云南全省过去五年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都超过了预期,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昭通是全省发展情况的缩影,五年来,我们的财政收入、GDP均实现了翻番增倍,因此我说是干得好,这是最重要的。”保剑激动地告诉记者。
一个是总结的好。“总结的好才能鼓舞全省人民增强信心。”保剑告诉记者,“李纪恒省长用很精辟的话语总结概括了2012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十一届省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极大地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谈及鲁甸,这位严肃而又认真的县长眼里写满了深情。
五年历程 日新月异
近五年来,鲁甸遭受了50年不遇的严重冰凌雪灾,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三年持续干旱。面对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鲁甸县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克难奋进、持之以恒,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融洽、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鲁甸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七个倍增”。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增长18.6%,是2007年的2.04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26亿元,增长10.4%,是2007年的2.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74元和3649元,分别增长15.9%、19.8%,是2007年的1.8倍和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增长37.3%,是2007年的3.8倍;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91亿元,净增7.69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和10.3倍,各项贷款余额21.89亿元,净增5.38亿元,是2007年的3.34倍和3.97倍。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鲁甸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达8.9亿元。一是科技促增收作用明显,全县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5%以上,粮食产量年均增长5.4%,达16.17万吨,被农业部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农业基础不断改善,耕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32.2%,比2007年上升了11.3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植优质核桃、花椒87.8万亩,累计发展到106.5万亩;交售烟叶88.48万担,累计实现税收1.59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22个,畜牧产值年均增长8.9 %,达5.1亿元。辣椒、番茄、生猪获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苹果、核桃等7种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1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3家。五是劳务经济成绩突出,2012年转移劳动力13.17万人,实现务工纯收入9.47亿元,是2007年的3.1倍。成功承办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工作会和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三农”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五年来,鲁甸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工业总量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5.5亿元和17亿元,分别增长35.9%、27.9%,是2007年的3.3倍和2.7倍,增速列全市前三位。二是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4.8: 50.4:24.8调整为23.4 : 52.8 : 23.8。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3.4%,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2.8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3.6 个百分点。工业门类由铅锌产业一支独秀发展为矿冶、化工、能源、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三是园区经济不断壮大,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园区成功晋级为省级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面积扩大了4平方公里,达到17.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38户,比2007年增加了12户,2012年实现增加值13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6.5%。四是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立县新型工业化领导组,每年安排500万元 项目前期经费,形成“一个拳头、一种声音”齐心协力抓工业的格局。五是狠抓招商引资。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员招商引资活动,积极组团参加泛珠会、昆交会、农博会、科技入滇对接会等各类会展,五年累计签订招商项目108个,协议引资93.35亿元,到位资金40.3亿元,超过了2007年以前30年的引资总和,同时提升了鲁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五年来,鲁甸县还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无法办成的大事。一是昭鲁快捷通道全线贯通、昭巧公路建成通车,鲁甸成功融入滇东北城市群昭通中心城市,昭鲁一体化从梦想变成现实。二是积极向国家和省市汇报衔接,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年均增长30.5%,是2007年以前30年总和的2.6倍。新建油路226.8公里,是2007年以前油路总里程的4.5倍,完成公路改造778公里,新修村组公路8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1443公里,城网改造全面完成,农网改造覆盖面达95%。完成猫鼻子、南筐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持续推进昭鲁大型灌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2443件,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新增灌溉沟渠130.5公里,解决了13.6万人和6.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加大银政政企合作,有力支持了各行业的发展。组建了鲁甸县国资公司,搭建了全市第一家融资超市,累计融资6.86亿元,为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民生不断改善。五年来,鲁甸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参保16.9万人、发放养老金4385.1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别达6448人和39112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达1980人,覆盖面达总人口的12%左右,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救助资金3.04亿元。二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深入推进。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发放惠农补贴2.02亿元,7.8万户群众受益,59.6万人次享受了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四是救灾救济工作扎实开展,累计投入抗灾救灾资金3300万元,发放救济粮340万公斤,15.8万人次得到救助,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五是就业、住房困难逐步缓解,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347个,1893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建成廉租房1108套、公租房200套,改造农村危房8110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五年来,鲁甸县针对乡镇集镇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按照昭鲁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成了昭通中心城市鲁甸组团版块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了城市建设“二次创业”,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建成区面积从1.96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二是率先在全市掀起乡镇集镇建设新高潮。扎实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生动实践,累计投资15.6亿元,圆满完成11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集镇建设,建成区面积从7.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完成“农转城”3.7万人,走出了一条以建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商、以商活镇、以镇转农的新路子,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14.8%提高到30.99 %,统筹城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先后有80多个县区前来参观考察,已成为全省样板。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8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27个,消除茅草房2697户,6.3万人口稳定脱贫,小寨、龙树整乡推进圆满完成,龙头山连片扶贫开发卓有成效,成为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昭通现场会”和“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的参观点,被省政府领导誉为“乌蒙山区扶贫的一面旗帜”。
此外,鲁甸县还不断推进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县;鲁甸县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不断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统计、地震、气象、档案、人防等事业全面进步;生态鲁甸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水青山计划”深入实施,“森林云南建设”和“七彩云南·鲁甸保护行动”扎实推进,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造林绿化模范先进县”“森林防火先进县”“森林云南建设先进县”。
铮铮言语 发展精髓
“在过去的五年里,鲁甸县结合本县特色,也进行了许多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卓见成效。”对2012年鲁甸县的发展实际,保剑深有体会。
“第一是抓工业发展。”据保剑介绍,鲁甸县在工业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首先便是成立了工业领导组,“我们有一句话是‘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在县里面没有闲着的领导干部,大家统统都要一起来抓经济,抓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是要抓统筹城乡,改变二元结构。”保剑欣喜地告诉记者,2012年底,鲁甸县全县十二个乡镇,已经全部焕然一新,完成小城镇建设。“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省里的领导来鲁甸县检查指导工作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次人代会上,仇和副书记在昭通代表团参加讨论作指示的时候,两次提到了鲁甸,其中一次就说鲁甸的城镇化在全省是一个亮点。”
“第三是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工业方面,鲁甸不断调优一产、调强二产,二产发展很快;另外,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根据“农民实现增收的核心是要有产业支撑”,努力变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并将核心放在抓产业上。“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持续增收是个大问题。因此我们2012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了四年种植核桃80多万亩,花椒20多万亩,干果类105万亩,到2020年,这些实际效果发挥出来以后,鲁甸县农民人均收入按现行价格可以达到每人1万元。那个时候,总产值会超40亿元,这在全省都是少有的。”保剑不觉地提高了语调。
“第四是在社会事业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保剑告诉记者,在教育卫生方面,鲁甸县都是作为昭通市甚至云南省的改革试点县,同时还是民族团结示范县。在民生改善方面,鲁甸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教育方面,继续巩固“普九”,政府投资一千万帮助高中部进行扩招,增加5000人左右的在校生,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幼儿教育也已经覆盖到乡镇。“尤其要说明的是,昭通县级第一所特校就落户于鲁甸县”,保剑严肃的表情发生一丝变化,“教是最大的民生,对于鲁甸县而言,教育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卫生方面,鲁甸县引进一些非公医院,并让其与公立医院共同竞争。“我们引进了两家私立医院进驻鲁甸县,使得整个鲁甸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没有民营的进入,一家独大不能形成竞争,服务和技能的提高也就比较缓慢。” 在看到一系列发展成绩的同时,保剑还指出了鲁甸县当前存在的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财源结构单一,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的压力较大;政府性投资能力不强,社会融资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场信息不灵,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多,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社会管理机制滞后,创新社会管理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干部作风不实,缺少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保剑坚决地表示。
信心坚定 阔步向前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鲁甸县将继续坚定不移抓“三农”,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坚定不移抓工业,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抓项目,不断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坚定不移抓统筹,不断加快城镇繁荣步伐;坚定不移抓财税,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定不移增活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惠民生,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抓生态,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定不移转作风,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未来五年,鲁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文化鲁甸、生态鲁甸、魅力鲁甸、和谐鲁甸、活力鲁甸、宜居鲁甸为目标,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一个中心,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两个确保,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大进程,强化交通水利、城乡建设、通讯电力、社会事业四个基础,培育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加工制造、文化旅游五大产业,把鲁甸打造成滇东北城市群的一颗明珠、乌蒙山区脱贫致富示范县、新型载能工业重点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为实现上述目标,鲁甸县未来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围绕提质增效这一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工业经济;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关键,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围绕昭鲁一体化这一机遇,不断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围绕扩大消费这一举措,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围绕改善民生这一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围绕永续发展这一思想,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围绕提升活力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当然,在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制约我们的瓶颈。”保剑由衷地感叹,“第一是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交通设施。过去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实际上,这个是真理。虽然目前鲁甸县的基础设施有很大的改善,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是土地,这也一直是很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审批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虽然落实了一些,但与需要仍有差距。第三是融资,融资这一块银行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因此在融资方面,落后地区更难,更需要支持。我认为三大基础改变以后发展会更快。”
“就鲁甸自身而言,与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我们的GDP值现在是30多亿,按照全国的测算就需达到252亿,年增长就要达到27%,对鲁甸县而言,这是有难度的。但是超过20%的增速,尽量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我们以后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信心我们是有的!”保剑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鲁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要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面对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上级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压力,做不好工作,对不起上级,更对不起老百姓。”“看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和鲁甸县的现状,这种差距也让我很有压力。”“担心自己和这个团队做不好,这也是压力。”保剑很实在地告诉记者:“很多书记县长经常睡不着觉,开一次会,做一件事,都要深入思考,‘要怎么办’‘有些什么特殊措施和办法’‘没有的该如何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压力。”
在一群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朴实纯真、勤劳勇敢的鲁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属于鲁甸的幸福歌声已经唱起,发展的步伐正在迈进!
责任编辑: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