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油气藏开发地质已经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随着我国油气田开发在非常规油气领域、深水领域、深层领域的扩张,与加大的高含水油藏开发难度,需要对油气藏开发地质的技术与理论展开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油气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效开发经济带来更好的支撑。
关键词:油气藏;开发;地质
前言:随着不断深入的油气藏开发,尤其是高含水油气藏的精细挖潜与三次采油的发展,促使开发地质的研究已经进入至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对于油气藏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经大规模开展,成为油田开发领域之中,十分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而随着我国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的成立,推动者我國开发地质学科进入至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针对当前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一)高含水阶段中高渗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我国已经开发的老油田而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以进入到特高含水、高含水开采阶段,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复杂,措施效果不高。但因为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导致采收率比较低,通常不超过30%,绝大多数的原油无法开采,对这些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做出了解,是采收率能够提升的核心因素。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下出基层构型研究方法的开展与探索,从而将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理论认知提出,并且将剩余油定量预测技术形成。
(二)低渗、致密、页岩油气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页岩、致密、低渗油气储集层而言,其储集空间为纳米、微米级,通常不存在自然产能,需要通过压裂改造,从而将人工缝网形成,将油气流动能力提升,进而达成高效开发。我国在低渗透油气的开放方面,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现如今,在页岩、致密油气开发地质的研究方面,同样也收获了全新的进展。在致密储集层的研究方面,主要对混合沉积以及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机理、甜点预测与评价体系、地应力与脆性矿物分布规律、油气差异分布机理、多级次裂缝成因机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模式等做出重点研究[1]。针对于页岩油气的研究方面而言,主要在应力各向异性匹配、赋存方式如吸附与游离、含油气性、脆性、物性、岩性、烃源性等做出重点研究。可以说,页岩气的成功开发,能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型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三)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缝洞型储集层岩石类型而言,主要为碳酸盐岩。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此种油气藏开发地质的研究主要是对缝洞油气藏储集体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成因做出阐明,从而将定量刻画缝洞系统形成,展开缝洞型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
二、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展望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在油气藏开发地质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对油气藏的“时变性”、“可流动性”、“连通性”等三大开发地质科学问题重点围绕,从而将分布规律与机理的研究做出全面深化。
1. 储集层构型模式
对于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原型模型(浅层地震解剖、密井网、现代沉积、露头)做出强化研究,对水下扇、冲积扇、三角洲、辫状河等规模比例关系、相类型构型单元空间分布样式做出深化研究,从而将定量构型模式建立[2]。
2. 储集层质量及流体差异机理与分布模式
对页岩、致密、低渗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作用机理以及控制因素做出强化研究,从而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模式等进行建立,进而对页岩油气差异、非常规致密油气分布的作用机理以及控制因素展开研究,将非常规油气分布模式确立。
3. 裂缝形成机理与储集层地质力学
对页岩、致密、低渗储集层的裂缝充填、分布规律、微小尺度天然裂缝形成机理等有效性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储集层渗流能力的地质管控因素(地应力、表面性质、岩石成分、脆性等)的改善与作用机理展开更加全面的研究,从而对多井同步压裂的诱导应力场、页岩与致密储集层拉链式镇压的诱导应力场多井、多缝扩展规律与起裂做出整体分析与研究,针对于高应力、高温储集层而言,需要对其导流能力在高闭合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做出深入研究。
4.储集层性质时变及多场耦合机理
对其他驱替剂、油田注水在开发过程中的储集层性质,尤其是注水诱导缝、孔隙结构时变的作用机理以及诱导条件做出深化研究,不同开发时期的裂缝封闭性、断层、储集层性质的优势渗流通道分布规律、时变规律,开发期间的演化耦合方式与机理、多场相互作用,对深水以及深层环境下化学场、应力场、压力场、温度场对储集层时变的影响机制与耦合作用做出重点研究[3]。
5.剩余油气形成机理
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剩余油监测以及开发动态地质分析工作的开展,能够将油气藏开发期间时变性、可流动性、连通性对剩余油气的分布规律以及剩余油气滞留的控制作用机理做出全面揭示,从而将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定量预测模式做出深化,进而将页岩、致密油气开发期间剩余油气的分布样式进行建立,将高丰度的优质油气资源找寻。
(二)发展研究方法与技术
1.多井分析预测技术
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优势条件主要为生产资料、录井、测井、多时空的钻井、油田多井。神经网络、地质统计学等数学方法已经在油气藏预测与分析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需要对基于地质模式拟合的井间预测软件与方法做出进一步发展,预测与评价剩余油气与储集层的空间展布,从而为油田开发带来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多学科多信息融合技术
对动静结合、井震结合等多信息、多学科融合技术进一步做出发展。将油气藏生产数据同示踪剂、纳米机器人、时移与三维地震、井间地震、钻测井等监测的融合强化,集成运用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开发地质的研究精度全面提升[4]。将基于多信息融合的三维多尺度储集层精细评价技术建立,进而实现精确描述深水、深层复杂储集层,将微地震监测与非常规油气甜点预测技术进行公关,将储集层甜点预测精度提升。
3. 实验及物理模拟技术
将分布的物理模拟技术、剩余油气形成与纳米级孔隙结构、微孔隙微裂缝表征、数字岩心等实验技术共同发展。从而开展深水、深层条件下油气生产期间的岩石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机制、流体、流体相态等模拟研究,并且展开页岩储集层条件下压裂开发、致密等模拟实验。
4. 复杂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将地质统计学与油气藏地质的融合强化,将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方式,如拟合复杂非平稳地质体模式以及构建三维训练图像、基于构型界面的建模方式、基于地质过程的建模方式等进行发展,从而将缝洞、裂缝、构型界面等较为复杂的地质体建模软件程序展开深入研制。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开发地质研究在油气田开发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具备独立性的一门学科,针对于此学科而言,将油气藏可流动性、连通性、及时变性作为核心的科学问题,主要对油气藏开发地质的控制因素分布模式、成因机理做出研究,从而对油气田可持续发展、高效开发经济带来有利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骥衍.近五年油气藏开发的地质研究技术进展及未来趋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26-26.
[2] 王大锐.大有作为的中国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J].石油知识,2017(06):08-09.
[3] 沈秉北.油气藏开发的精细地质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06):60-61.
[4]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04):569-579.
关键词:油气藏;开发;地质
前言:随着不断深入的油气藏开发,尤其是高含水油气藏的精细挖潜与三次采油的发展,促使开发地质的研究已经进入至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对于油气藏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经大规模开展,成为油田开发领域之中,十分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而随着我国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的成立,推动者我國开发地质学科进入至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针对当前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一)高含水阶段中高渗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我国已经开发的老油田而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以进入到特高含水、高含水开采阶段,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复杂,措施效果不高。但因为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导致采收率比较低,通常不超过30%,绝大多数的原油无法开采,对这些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做出了解,是采收率能够提升的核心因素。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下出基层构型研究方法的开展与探索,从而将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理论认知提出,并且将剩余油定量预测技术形成。
(二)低渗、致密、页岩油气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页岩、致密、低渗油气储集层而言,其储集空间为纳米、微米级,通常不存在自然产能,需要通过压裂改造,从而将人工缝网形成,将油气流动能力提升,进而达成高效开发。我国在低渗透油气的开放方面,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现如今,在页岩、致密油气开发地质的研究方面,同样也收获了全新的进展。在致密储集层的研究方面,主要对混合沉积以及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机理、甜点预测与评价体系、地应力与脆性矿物分布规律、油气差异分布机理、多级次裂缝成因机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模式等做出重点研究[1]。针对于页岩油气的研究方面而言,主要在应力各向异性匹配、赋存方式如吸附与游离、含油气性、脆性、物性、岩性、烃源性等做出重点研究。可以说,页岩气的成功开发,能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型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三)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针对于缝洞型储集层岩石类型而言,主要为碳酸盐岩。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此种油气藏开发地质的研究主要是对缝洞油气藏储集体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成因做出阐明,从而将定量刻画缝洞系统形成,展开缝洞型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
二、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展望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在油气藏开发地质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对油气藏的“时变性”、“可流动性”、“连通性”等三大开发地质科学问题重点围绕,从而将分布规律与机理的研究做出全面深化。
1. 储集层构型模式
对于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原型模型(浅层地震解剖、密井网、现代沉积、露头)做出强化研究,对水下扇、冲积扇、三角洲、辫状河等规模比例关系、相类型构型单元空间分布样式做出深化研究,从而将定量构型模式建立[2]。
2. 储集层质量及流体差异机理与分布模式
对页岩、致密、低渗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作用机理以及控制因素做出强化研究,从而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模式等进行建立,进而对页岩油气差异、非常规致密油气分布的作用机理以及控制因素展开研究,将非常规油气分布模式确立。
3. 裂缝形成机理与储集层地质力学
对页岩、致密、低渗储集层的裂缝充填、分布规律、微小尺度天然裂缝形成机理等有效性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储集层渗流能力的地质管控因素(地应力、表面性质、岩石成分、脆性等)的改善与作用机理展开更加全面的研究,从而对多井同步压裂的诱导应力场、页岩与致密储集层拉链式镇压的诱导应力场多井、多缝扩展规律与起裂做出整体分析与研究,针对于高应力、高温储集层而言,需要对其导流能力在高闭合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做出深入研究。
4.储集层性质时变及多场耦合机理
对其他驱替剂、油田注水在开发过程中的储集层性质,尤其是注水诱导缝、孔隙结构时变的作用机理以及诱导条件做出深化研究,不同开发时期的裂缝封闭性、断层、储集层性质的优势渗流通道分布规律、时变规律,开发期间的演化耦合方式与机理、多场相互作用,对深水以及深层环境下化学场、应力场、压力场、温度场对储集层时变的影响机制与耦合作用做出重点研究[3]。
5.剩余油气形成机理
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剩余油监测以及开发动态地质分析工作的开展,能够将油气藏开发期间时变性、可流动性、连通性对剩余油气的分布规律以及剩余油气滞留的控制作用机理做出全面揭示,从而将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定量预测模式做出深化,进而将页岩、致密油气开发期间剩余油气的分布样式进行建立,将高丰度的优质油气资源找寻。
(二)发展研究方法与技术
1.多井分析预测技术
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优势条件主要为生产资料、录井、测井、多时空的钻井、油田多井。神经网络、地质统计学等数学方法已经在油气藏预测与分析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需要对基于地质模式拟合的井间预测软件与方法做出进一步发展,预测与评价剩余油气与储集层的空间展布,从而为油田开发带来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多学科多信息融合技术
对动静结合、井震结合等多信息、多学科融合技术进一步做出发展。将油气藏生产数据同示踪剂、纳米机器人、时移与三维地震、井间地震、钻测井等监测的融合强化,集成运用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开发地质的研究精度全面提升[4]。将基于多信息融合的三维多尺度储集层精细评价技术建立,进而实现精确描述深水、深层复杂储集层,将微地震监测与非常规油气甜点预测技术进行公关,将储集层甜点预测精度提升。
3. 实验及物理模拟技术
将分布的物理模拟技术、剩余油气形成与纳米级孔隙结构、微孔隙微裂缝表征、数字岩心等实验技术共同发展。从而开展深水、深层条件下油气生产期间的岩石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机制、流体、流体相态等模拟研究,并且展开页岩储集层条件下压裂开发、致密等模拟实验。
4. 复杂油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将地质统计学与油气藏地质的融合强化,将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方式,如拟合复杂非平稳地质体模式以及构建三维训练图像、基于构型界面的建模方式、基于地质过程的建模方式等进行发展,从而将缝洞、裂缝、构型界面等较为复杂的地质体建模软件程序展开深入研制。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开发地质研究在油气田开发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具备独立性的一门学科,针对于此学科而言,将油气藏可流动性、连通性、及时变性作为核心的科学问题,主要对油气藏开发地质的控制因素分布模式、成因机理做出研究,从而对油气田可持续发展、高效开发经济带来有利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骥衍.近五年油气藏开发的地质研究技术进展及未来趋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26-26.
[2] 王大锐.大有作为的中国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J].石油知识,2017(06):08-09.
[3] 沈秉北.油气藏开发的精细地质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06):60-61.
[4]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04):56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