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媒体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有很大差别,语言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变异。自媒体语言变异有其积极意义,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自媒体中的不符合语言生态规律的变异现象对青年学生群体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自媒体 语言变异 语言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形式逐渐进入受众视野。所谓自媒体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大众以前那种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而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自由书写,发布言论。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可以完全卸下面具,肆意宣泄情感、表达意见,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的狂欢,生动、活泼、新颖的语言形式层出不穷。然而由于互联网缺乏约束机制,人们无限度地消费语言,大量粗俗、空洞、调侃恶搞的语言正不断进入大众视野,严重污染了互联网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生态环境。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给语言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
一、语言和生态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学界还尚未统一。该学科创始人之一豪根(Haugen)将其定义为:“研究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a俄罗斯语言学界给出的定义是:“研究语言发展和言语活动的消极因素,研究丰富语言的方法和途径,完善言语交际的道德伦理及实用的公理体系的学科。”b而我国学者黄知常、舒解生将其定义为:“以探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究语言的生态伦理,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c
虽然以上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研究语言现象及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语言生态”可以认为是语言在其所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自从豪根(Haugen)将语言与生物作类比,开创了生态语言学这一学科以来,研究语言的生存状态以及语言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很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要不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空气、土壤、阳光、水等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子,制约着生物的生长。语言生态也不例外,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与社会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和语言也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语言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语言生态要不断地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反过来变化了的语言生态也会影响其生存环境。
二、自媒体语言生态的变化对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冲击
传媒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管道,其语言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真实语境的拟态表现;如果说现实的语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传媒中的语言表象则是一个小生态圈,从中可窥探出各种现实的语言镜像。我们通过对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天涯论坛等几大热门的自媒体平台的考察,发现自媒体平台的语言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不断地渗透、冲击着校园的语言生态环境。
(一)语言游戏化破坏校园和谐的语言环境
在造词方面,自媒体语言更加随意。利用汉语、数字或英语的谐音造词,如“杯具”(悲剧)、“小盆友”(小朋友)、“童鞋”(同学)、“河蟹”(和谐)、“246”(饿死啦)、“I 服了YOU”等;制造字母缩略词,如“TNND”(他奶奶的)、“hsbd”(胡说八道)、“nsdd”(你说的对)、3Q(thank you);随意改变词语意义,如“天使”(天鹅拉的屎)、“精英”(精神病苍蝇)、“人类”(人渣、败类),等等。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这种游戏化的语言形式愈演愈烈,俨然成为自媒体平台上的一种“黑话”,一种新时期的“摩斯密码”。青年群体不仅在自媒体平台使用,而且还有扩散到日常生活中的趋势。在一篇中学生作文语言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到中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已经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影响,一项数据显示,在148篇作文中,运用网络词语、篡改词义、利用数字和英语谐音等占到16%。d学生把“不喜欢”写成“不稀饭”,“前途无量”写成“钱途无量”,甚至出现“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这样让人费解的表达。游戏化的语言形式使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挑战,消解了汉语和汉字的自然美,破坏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低俗化破坏校园文明的语言环境
自媒体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它使得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获得了一片天地,但同时给网络暴力留下了空间。这种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低俗化。由于自媒体平台缺乏监管力度,久而久之,语言低俗化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污染了自媒体网络生态环境。
1.讽刺调侃,用语低俗
部分受眾在自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完全摆脱了社会的道德约束,再加上自身不良的语言习惯或有限的文化水平,无所顾忌地运用粗鄙、刻薄的、暴力的、色情的,带有强烈侮辱色彩的语句来讽刺、调侃社会现象。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指出,“尼玛”“草泥马”“逗比”“逼格”等网络用语在网上的转发量均超过了千万次。这些原本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俚语、脏话利用同音替换摇身一变,在自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甚至权威媒体也频繁使用。
一些原本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词语,在自媒体的传播之下,受众仿佛也淡忘了其贬义色彩,比如“××货”,“货”本来指货物,但这里被用来指人,贬义色彩非常明显,但是随着“吃货”一次大行其道,人们对“××货”的使用也更频繁了。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吃货”一词的使用率高达95.6%,可见,它已然失去了贬义的色彩,被大家广泛接受。而“傻逼”“撕逼”等词语使用频率也较高,达到35.5%,且主要使用对象大多为男性。 2.主旨消极
自媒体平台不乏一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受众,他们在面对社会压力的时候往往心态失衡,消极对待,对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是无限放大,做出极端的、错误判断和评价。这些人的语言没有任何营养,充满负能量。例如:“最靠得住的是金钱,最靠不住的是人心”,“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这些语言反映了颓废丧志、自甘堕落,在社会现实中自我放逐的心理和欲望。
这些负面情绪、消极态度在自媒体平台肆意传播,不仅污染了自媒体的语言生态环境,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由于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大学血性事件,于是“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这样戏谑的说法,一时间流行于网络,不仅充满了暴力色彩,还将亲密无间的同学情谊演变为冷酷无情的危险关系,影响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低俗、粗鄙的语言并不是个性的彰显,也不是风趣幽默的展现,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语言暴力,是对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青少年需要健康的身心,更需要健康的语言。
(三)语言多元化降低了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主流文化与各种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和地方文化在这里交流与碰撞,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为语言的接触和多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由于英语的国际化地位,所以自媒体语言的多元化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中英文语码混合方面,例如,用“打call”“pick一下”表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的支持,“C位”中“c”即英文单词“center”的缩写,所以,“C位”就是指最重要的中心位置。这些表达方式一出现就凭借其新颖的、简单的形式被大家广泛接受,不仅在自媒体中,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其中使用率较高的是“hold得(不)住”和“C位”,分别占到了76.7%和48.6%。我们并不反对语言的多元化,语言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社会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语言的多元化也导致了语言使用的非规范化现象。比如自媒体中使用的“你很skr”,用来表达认可、佩服之意,但是表意非常模糊,让人很费解的“工作CD”,“CD”作为一个字母词被广泛使用,是指一种音乐播放格式,而“工作CD”中的“CD”是“cool down”的缩写,就是指开始工作前的冷却时间。“突然被cue到”中“cue”本来是暗示、提示的意思,而这句话是要表达“突然被点名”,二者之间也没什么联系。我们发现在自媒体平台,有大量的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表意模糊的中英文混用形式,严重影响交际。另外,还有很多汉语表达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语法特征的,如用“他恋爱ing”表达“他正在恋爱”,“阿宝’s小小感受”中用英语的所有格表示所属关系,还有很多“hold不住了”“让我look look”“你know不know”等表达方式。更有甚者是利用谐音,用英文单词替换汉语词汇或改变汉语词汇的形式,如“厉害了word哥”就是“厉害了我的哥”的谐音,“伐木累”即“family”的谐音。
自媒体平台中随处可见这种非生态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这种语言现象语言打着创新的旗号大行其道,其实是对语言的污染,是对语言生态的破坏。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加规范,渗透到校园中,尤其是渗透到中小学校园中,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负面影响,会降低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
(四)语言套用模仿化破坏学生语言学习的审美环境
自媒体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平台,受众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大量新颖的语言形式,就语言的发展而言,这是值得肯定的,语言从来都不会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它就应该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只是在自媒体出现之前,这种发展和创新是缓慢的,是有规律的,仿佛沿着人们设定好的既定轨迹一样,而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生态平衡,语言的变化不断加速,新颖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如由“××二代”模因而来的“官二代”“星二代”“拆二代”“农二代”等,由“被××”模因而来的“被自杀”“被离婚”等,表达言简意赅,新颖独特。
然而,当我们从这场语言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就会发现,真正原创的、有价值的语言创新又有多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和谐谑的套用、模仿。例如,套用古典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报选题……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报选题……”(摘自人人网),还有“咆哮体”“淘宝体”“红楼体”等各种网络特殊语体,真可谓是套用成灾。正如有些学者评价的一样,自媒体时代套用成风,堪比“语言污染”。这种消费语言行为不仅没有任何营养,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审美。
语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群体是自媒体平台的主力军,他们的语言态度和实践直接影响到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英国语言学家奥斯丁认为,“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是“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什么词”e。也就是说,从语言现象我们可以解读出说话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个人心理。青年学生对于自媒体语言的喜爱和频繁使用,也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认识观和内心情绪,所以我们要警惕来自自媒体的非生态语言现象,面对自媒体语言对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冲击,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加强心理建设。同时要建立语言学习的长效机制,保持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a 张先亮,杨依希:《试论“语言生态”的属性特征》,《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第4期,第123页。
b 华劭:《语言经纬》,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398页。
c 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69页。
d 张文君:《初中生作文语言失范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第25頁。
e 杨玉成:《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2004(2).
[2] 张先亮,赵婧萱.从语言生态视角看汉英语码混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 刘燕,焦艳,高喜明,石登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研究——以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为例[J]. 绿色科技,2015(4).
[4] 乐守红.自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异化与净化[J].传媒观察,2017(11).
基金项目: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基金项目《自媒体语言变异及其对大学生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Y2018019)研究成果
作 者: 李媛媛,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自媒体 语言变异 语言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形式逐渐进入受众视野。所谓自媒体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大众以前那种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而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自由书写,发布言论。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可以完全卸下面具,肆意宣泄情感、表达意见,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的狂欢,生动、活泼、新颖的语言形式层出不穷。然而由于互联网缺乏约束机制,人们无限度地消费语言,大量粗俗、空洞、调侃恶搞的语言正不断进入大众视野,严重污染了互联网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生态环境。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给语言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
一、语言和生态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学界还尚未统一。该学科创始人之一豪根(Haugen)将其定义为:“研究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a俄罗斯语言学界给出的定义是:“研究语言发展和言语活动的消极因素,研究丰富语言的方法和途径,完善言语交际的道德伦理及实用的公理体系的学科。”b而我国学者黄知常、舒解生将其定义为:“以探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究语言的生态伦理,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c
虽然以上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研究语言现象及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语言生态”可以认为是语言在其所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自从豪根(Haugen)将语言与生物作类比,开创了生态语言学这一学科以来,研究语言的生存状态以及语言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很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要不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空气、土壤、阳光、水等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子,制约着生物的生长。语言生态也不例外,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与社会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和语言也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语言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语言生态要不断地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反过来变化了的语言生态也会影响其生存环境。
二、自媒体语言生态的变化对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冲击
传媒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管道,其语言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真实语境的拟态表现;如果说现实的语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传媒中的语言表象则是一个小生态圈,从中可窥探出各种现实的语言镜像。我们通过对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天涯论坛等几大热门的自媒体平台的考察,发现自媒体平台的语言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不断地渗透、冲击着校园的语言生态环境。
(一)语言游戏化破坏校园和谐的语言环境
在造词方面,自媒体语言更加随意。利用汉语、数字或英语的谐音造词,如“杯具”(悲剧)、“小盆友”(小朋友)、“童鞋”(同学)、“河蟹”(和谐)、“246”(饿死啦)、“I 服了YOU”等;制造字母缩略词,如“TNND”(他奶奶的)、“hsbd”(胡说八道)、“nsdd”(你说的对)、3Q(thank you);随意改变词语意义,如“天使”(天鹅拉的屎)、“精英”(精神病苍蝇)、“人类”(人渣、败类),等等。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这种游戏化的语言形式愈演愈烈,俨然成为自媒体平台上的一种“黑话”,一种新时期的“摩斯密码”。青年群体不仅在自媒体平台使用,而且还有扩散到日常生活中的趋势。在一篇中学生作文语言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到中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已经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影响,一项数据显示,在148篇作文中,运用网络词语、篡改词义、利用数字和英语谐音等占到16%。d学生把“不喜欢”写成“不稀饭”,“前途无量”写成“钱途无量”,甚至出现“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这样让人费解的表达。游戏化的语言形式使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挑战,消解了汉语和汉字的自然美,破坏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低俗化破坏校园文明的语言环境
自媒体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它使得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获得了一片天地,但同时给网络暴力留下了空间。这种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低俗化。由于自媒体平台缺乏监管力度,久而久之,语言低俗化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污染了自媒体网络生态环境。
1.讽刺调侃,用语低俗
部分受眾在自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完全摆脱了社会的道德约束,再加上自身不良的语言习惯或有限的文化水平,无所顾忌地运用粗鄙、刻薄的、暴力的、色情的,带有强烈侮辱色彩的语句来讽刺、调侃社会现象。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指出,“尼玛”“草泥马”“逗比”“逼格”等网络用语在网上的转发量均超过了千万次。这些原本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俚语、脏话利用同音替换摇身一变,在自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甚至权威媒体也频繁使用。
一些原本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词语,在自媒体的传播之下,受众仿佛也淡忘了其贬义色彩,比如“××货”,“货”本来指货物,但这里被用来指人,贬义色彩非常明显,但是随着“吃货”一次大行其道,人们对“××货”的使用也更频繁了。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吃货”一词的使用率高达95.6%,可见,它已然失去了贬义的色彩,被大家广泛接受。而“傻逼”“撕逼”等词语使用频率也较高,达到35.5%,且主要使用对象大多为男性。 2.主旨消极
自媒体平台不乏一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受众,他们在面对社会压力的时候往往心态失衡,消极对待,对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是无限放大,做出极端的、错误判断和评价。这些人的语言没有任何营养,充满负能量。例如:“最靠得住的是金钱,最靠不住的是人心”,“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这些语言反映了颓废丧志、自甘堕落,在社会现实中自我放逐的心理和欲望。
这些负面情绪、消极态度在自媒体平台肆意传播,不仅污染了自媒体的语言生态环境,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由于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大学血性事件,于是“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这样戏谑的说法,一时间流行于网络,不仅充满了暴力色彩,还将亲密无间的同学情谊演变为冷酷无情的危险关系,影响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低俗、粗鄙的语言并不是个性的彰显,也不是风趣幽默的展现,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语言暴力,是对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青少年需要健康的身心,更需要健康的语言。
(三)语言多元化降低了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主流文化与各种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和地方文化在这里交流与碰撞,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为语言的接触和多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由于英语的国际化地位,所以自媒体语言的多元化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中英文语码混合方面,例如,用“打call”“pick一下”表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的支持,“C位”中“c”即英文单词“center”的缩写,所以,“C位”就是指最重要的中心位置。这些表达方式一出现就凭借其新颖的、简单的形式被大家广泛接受,不仅在自媒体中,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其中使用率较高的是“hold得(不)住”和“C位”,分别占到了76.7%和48.6%。我们并不反对语言的多元化,语言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社会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语言的多元化也导致了语言使用的非规范化现象。比如自媒体中使用的“你很skr”,用来表达认可、佩服之意,但是表意非常模糊,让人很费解的“工作CD”,“CD”作为一个字母词被广泛使用,是指一种音乐播放格式,而“工作CD”中的“CD”是“cool down”的缩写,就是指开始工作前的冷却时间。“突然被cue到”中“cue”本来是暗示、提示的意思,而这句话是要表达“突然被点名”,二者之间也没什么联系。我们发现在自媒体平台,有大量的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表意模糊的中英文混用形式,严重影响交际。另外,还有很多汉语表达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语法特征的,如用“他恋爱ing”表达“他正在恋爱”,“阿宝’s小小感受”中用英语的所有格表示所属关系,还有很多“hold不住了”“让我look look”“你know不know”等表达方式。更有甚者是利用谐音,用英文单词替换汉语词汇或改变汉语词汇的形式,如“厉害了word哥”就是“厉害了我的哥”的谐音,“伐木累”即“family”的谐音。
自媒体平台中随处可见这种非生态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这种语言现象语言打着创新的旗号大行其道,其实是对语言的污染,是对语言生态的破坏。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加规范,渗透到校园中,尤其是渗透到中小学校园中,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负面影响,会降低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
(四)语言套用模仿化破坏学生语言学习的审美环境
自媒体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平台,受众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大量新颖的语言形式,就语言的发展而言,这是值得肯定的,语言从来都不会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它就应该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只是在自媒体出现之前,这种发展和创新是缓慢的,是有规律的,仿佛沿着人们设定好的既定轨迹一样,而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生态平衡,语言的变化不断加速,新颖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如由“××二代”模因而来的“官二代”“星二代”“拆二代”“农二代”等,由“被××”模因而来的“被自杀”“被离婚”等,表达言简意赅,新颖独特。
然而,当我们从这场语言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就会发现,真正原创的、有价值的语言创新又有多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和谐谑的套用、模仿。例如,套用古典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报选题……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报选题……”(摘自人人网),还有“咆哮体”“淘宝体”“红楼体”等各种网络特殊语体,真可谓是套用成灾。正如有些学者评价的一样,自媒体时代套用成风,堪比“语言污染”。这种消费语言行为不仅没有任何营养,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审美。
语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群体是自媒体平台的主力军,他们的语言态度和实践直接影响到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英国语言学家奥斯丁认为,“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是“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什么词”e。也就是说,从语言现象我们可以解读出说话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个人心理。青年学生对于自媒体语言的喜爱和频繁使用,也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认识观和内心情绪,所以我们要警惕来自自媒体的非生态语言现象,面对自媒体语言对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冲击,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加强心理建设。同时要建立语言学习的长效机制,保持校园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a 张先亮,杨依希:《试论“语言生态”的属性特征》,《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第4期,第123页。
b 华劭:《语言经纬》,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398页。
c 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69页。
d 张文君:《初中生作文语言失范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第25頁。
e 杨玉成:《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2004(2).
[2] 张先亮,赵婧萱.从语言生态视角看汉英语码混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 刘燕,焦艳,高喜明,石登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研究——以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为例[J]. 绿色科技,2015(4).
[4] 乐守红.自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异化与净化[J].传媒观察,2017(11).
基金项目: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基金项目《自媒体语言变异及其对大学生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Y2018019)研究成果
作 者: 李媛媛,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