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了近二十年的学生,听了无数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作文,却只对一位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想必当初这位长着金鱼眼的男老师一定不会意识到,他的学生从他身上体会到了一条关于写作的百试百灵的古老方法。
他当初说的是什么,已经随着记忆消散了,我记得其中的一句:“这该死的……”为着这一句话,我不得不翻开了原本毫无兴趣却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津津乐道的小说《林海雪原》。老实说,我是冲着少剑波和白茹去的,是冲着他们的爱情去的。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麦侠”。
漫天风雪寻常事,
奇荒闯阵荣眷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这些该死的删节号!”
白茹看到这里,全身上下,从头顶,到脚跟,和她的心一样,热得连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只是对着两行半删节号,不满不快,亦躁亦烦。她小嘴咕嘟着:画龙点睛,只在一笔,他却删节了个鳞甲纷飞!她的眼睛紧盯向最后的两行半删节号,她刚想:这最后两行半,为什么用删节号把全文结束了呢?突然听到剑波的脚步声,她急忙阖好了日记本,刚一回身剑波已跨进门来。
要在一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里找到爱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算是他们恋爱,说得最多的总是“这美丽的祖国啊!”但少剑波和白茹却比这个走得远些。白茹偷偷打开了少剑波装着自己心事的日记本,而当我满怀希望地跟着她在他的日记本里寻找着灼热的言辞的时候,看见的却是和白茹看见的一样,捉摸不透欲罢不止的省略号。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个章节,似乎是要把这几页书看透,看出少剑波写出来又涂掉的那几行字。
我知道少剑波的心事,我知道他爱着这个活泼的女卫生员,但我却痴迷于这充满着删节号的文字,以至于我学着把这样的方式放到了自己编写的故事里。
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做含蓄,这叫做藏而不露,这叫做留白,这叫做暗示,这叫做故意不说,这叫做让读者猜着玩。
这样的手法要去追究根源的话,大概和中国人的个性相关吧。《论语·八佾》里,子曾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无法考证孔子是不是预感到了这样的说法能让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画有着中国的韵味,反正这句话就这样无与伦比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于是我们看见含蓄的中国诗,含蓄的中国画,含蓄的中国人。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我们读中国诗的时候要把眉眼颦蹙,仿佛是要看得远些。而那样含蓄的文字总是能“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正是这样的什么也不说,让读者欲罢不能,思绪万千。面对着这样的艺术,你可以什么都想,然后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叹和欷歔会不依不饶地缠绕着你。
这就是它的好处,让你自己去体味。张三可以读出张三的伤心事,王五可以读出王五的抑郁情。所以阅读便不再是作者的事,读者们玩着也乐呵。我想当《哈姆雷特》的观众说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的时候,他们完全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喜欢“和而不同”。怎样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你,聪明的中国人干脆说,我就不直接说得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中国的诗更是蕴藉起来。
我说的中国诗或许该换个称呼:中国文学,所以这里还包括散文、小说等等。而《林海雪原》中的删节号也是这种含蓄的延伸。只是这里的含蓄带来的是神秘感。就好比是一个绝色美女偏要将自己的容貌用一层薄薄的粉色面纱掩盖起来,让你的目光不停地做着掀起面纱的无用功。这样的神秘感是会让人上瘾的,下次你再碰见一个不戴面纱的美女的时候,便会觉得她的美丽也是肤浅、索然无味的,反而是那个看不透彻的美让你念念不忘。
而在文学发展着她的含蓄的时候,绘画正张扬着她的留白。留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绘画概念。看看中国古典的绘画,不管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大都留着能让你放开眼界、延伸思绪的空白。哪怕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喧闹的街上,你也能看见桥下一江可以安置你热闹思想的流水亘古不息地脉脉流着。
但究竟是绘画影响着文学还是文学影响着绘画,我想孔子也不能搞明白吧。于是文学和绘画就这样你争我夺地晃过千年。它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被忽视。就拿爱情来说吧,五十年前,白茹看见的只是一串删节号;三十年前,情人读到的是“你是我的春天”:现在,谈恋爱的小年轻见到的第一面说的便是“我爱你”。倒不是直白不好,政客们尤其缺少的就是这种品质,但在生活来讲,总是失掉了那样一份诗意,而正是这样一份诗意能让苦涩的生活变成传说。更何况,不仅仅是生活的问题。我们还有文学的问题,艺术的问题。
或许你会妄自菲薄地说,我那狗屁不通的文章也能叫文学、艺术?别忘了,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历史。在你的历史里面,你就缺不了艺术。要让你的艺术荡气回肠,要让你的艺术成为所有人的艺术,那么这样一份诗意是万万不能少的,这该死的删节号,这该死的含蓄,这该死的留白就是你妄图穿越古今的法宝。因为只有它能跳过宇宙无时不刻的变化,让那些在死亡一刻就停滞的生活永远新颖地流淌下去。
编辑/梁宇清
他当初说的是什么,已经随着记忆消散了,我记得其中的一句:“这该死的……”为着这一句话,我不得不翻开了原本毫无兴趣却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津津乐道的小说《林海雪原》。老实说,我是冲着少剑波和白茹去的,是冲着他们的爱情去的。
她是军中的一朵花。
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
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麦侠”。
漫天风雪寻常事,
奇荒闯阵荣眷华。
轻笔淡描小丫谱,
雪乡我心……
“这些该死的删节号!”
白茹看到这里,全身上下,从头顶,到脚跟,和她的心一样,热得连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只是对着两行半删节号,不满不快,亦躁亦烦。她小嘴咕嘟着:画龙点睛,只在一笔,他却删节了个鳞甲纷飞!她的眼睛紧盯向最后的两行半删节号,她刚想:这最后两行半,为什么用删节号把全文结束了呢?突然听到剑波的脚步声,她急忙阖好了日记本,刚一回身剑波已跨进门来。
要在一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里找到爱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算是他们恋爱,说得最多的总是“这美丽的祖国啊!”但少剑波和白茹却比这个走得远些。白茹偷偷打开了少剑波装着自己心事的日记本,而当我满怀希望地跟着她在他的日记本里寻找着灼热的言辞的时候,看见的却是和白茹看见的一样,捉摸不透欲罢不止的省略号。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个章节,似乎是要把这几页书看透,看出少剑波写出来又涂掉的那几行字。
我知道少剑波的心事,我知道他爱着这个活泼的女卫生员,但我却痴迷于这充满着删节号的文字,以至于我学着把这样的方式放到了自己编写的故事里。
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做含蓄,这叫做藏而不露,这叫做留白,这叫做暗示,这叫做故意不说,这叫做让读者猜着玩。
这样的手法要去追究根源的话,大概和中国人的个性相关吧。《论语·八佾》里,子曾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无法考证孔子是不是预感到了这样的说法能让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画有着中国的韵味,反正这句话就这样无与伦比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于是我们看见含蓄的中国诗,含蓄的中国画,含蓄的中国人。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我们读中国诗的时候要把眉眼颦蹙,仿佛是要看得远些。而那样含蓄的文字总是能“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正是这样的什么也不说,让读者欲罢不能,思绪万千。面对着这样的艺术,你可以什么都想,然后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叹和欷歔会不依不饶地缠绕着你。
这就是它的好处,让你自己去体味。张三可以读出张三的伤心事,王五可以读出王五的抑郁情。所以阅读便不再是作者的事,读者们玩着也乐呵。我想当《哈姆雷特》的观众说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的时候,他们完全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喜欢“和而不同”。怎样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你,聪明的中国人干脆说,我就不直接说得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中国的诗更是蕴藉起来。
我说的中国诗或许该换个称呼:中国文学,所以这里还包括散文、小说等等。而《林海雪原》中的删节号也是这种含蓄的延伸。只是这里的含蓄带来的是神秘感。就好比是一个绝色美女偏要将自己的容貌用一层薄薄的粉色面纱掩盖起来,让你的目光不停地做着掀起面纱的无用功。这样的神秘感是会让人上瘾的,下次你再碰见一个不戴面纱的美女的时候,便会觉得她的美丽也是肤浅、索然无味的,反而是那个看不透彻的美让你念念不忘。
而在文学发展着她的含蓄的时候,绘画正张扬着她的留白。留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绘画概念。看看中国古典的绘画,不管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大都留着能让你放开眼界、延伸思绪的空白。哪怕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喧闹的街上,你也能看见桥下一江可以安置你热闹思想的流水亘古不息地脉脉流着。
但究竟是绘画影响着文学还是文学影响着绘画,我想孔子也不能搞明白吧。于是文学和绘画就这样你争我夺地晃过千年。它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被忽视。就拿爱情来说吧,五十年前,白茹看见的只是一串删节号;三十年前,情人读到的是“你是我的春天”:现在,谈恋爱的小年轻见到的第一面说的便是“我爱你”。倒不是直白不好,政客们尤其缺少的就是这种品质,但在生活来讲,总是失掉了那样一份诗意,而正是这样一份诗意能让苦涩的生活变成传说。更何况,不仅仅是生活的问题。我们还有文学的问题,艺术的问题。
或许你会妄自菲薄地说,我那狗屁不通的文章也能叫文学、艺术?别忘了,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历史。在你的历史里面,你就缺不了艺术。要让你的艺术荡气回肠,要让你的艺术成为所有人的艺术,那么这样一份诗意是万万不能少的,这该死的删节号,这该死的含蓄,这该死的留白就是你妄图穿越古今的法宝。因为只有它能跳过宇宙无时不刻的变化,让那些在死亡一刻就停滞的生活永远新颖地流淌下去。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