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自产生以来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本文研究了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即一是阳光体育运行体制问题,二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问题,三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保障问题,四是阳光体育课程及运动形式的问题,五是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监督机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阳光体育;素质教育;全民健身;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建国以来我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该计划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全民的、宏观的、一个长期实施的国策。而阳光体育运动是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学生,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只是部分,是从属于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体育课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等组织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是一个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阳光体育运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产物,与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理念的统一。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和五个领域目标,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四个理念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的目标。
(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转变。2006年12月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中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对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体质转变。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
(一)阳光体育运行体制问题。目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阳光体育的管理机构及制度。即使是举行了阳光体育启动仪式,也没有持续有效的组织体育活动。制定了阳光体育实施方案的学校也只是在阶段时间内的活动方案,阳光体育长期开展还有待于学校运行制度的逐步完善,形成长期的规划。只有如此,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时间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问题。课外体育锻炼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大学生仍然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够端正,大多为应付学校或体育部对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能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者较少,即使出勤也不能认真锻炼,敷衍了事的现象随处可见,反映出课外体育锻炼仅是一种被动行为。同时,有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明确,不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就是为了身体素质达标,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保障问题。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
(四)阳光体育课程及运动形式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学校体育内容陈旧、课外活动组织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锻炼一小时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不少教材内容仍未彻底脱离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弊端。十几年一贯制的教材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复教授,造成“教者没激情,学者没兴趣”,学生没有学会运动技术,体质状况没大改善,健康水平没大提高,对大学体育的热切追求与向往也因此而遭到挫伤。此外,狭隘的体育课程观念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形式,仅靠每周少有的几节体育课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基本目标。而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经费保障却长期悬而未决。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当在上课时间、教学周期、教学内容、实践理论学时比例、教师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制度等多方面予以配合以为阳光体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俱乐部、单项体协、院系班级等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却常常因为经费、场地、时间等不足,影响其组织功能有效发挥。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很多活动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形式与内容并不符合广大学生身体的实际需要,实际上真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进而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阳光体育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参与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监督机制问题。即便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等学校,也很少建立起有效的阳光体育运动监督运行机制,开展阳光体育好与差一个样,开展不开展一个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缺少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为此,需要制定高校阳光体育与校长、与有关职能部门、与学生团体、与院系组织负责人相互制约的评价体系,是真正实现和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有效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评价监督体系还可以从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硬件保障体系、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宣传等多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监督。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阳光体育实施的目标,毫无疑问的也应当纳入评价学校阳光工作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引导学校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机制
(一)要完善阳光体育运动体制机制。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计划、措施、实施方案,组织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二)要为大学生的阳光体育锻炼提供平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上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占据体育课时。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加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人财物的硬件保障。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
(四)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科学的锻炼知识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具体来说可以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对在阳光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彰,以唤起全体师生对体质健康水平以及阳光体育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美好.体育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8).
[2]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3]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觉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8:895.
关键词:阳光体育;素质教育;全民健身;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建国以来我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该计划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全民的、宏观的、一个长期实施的国策。而阳光体育运动是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学生,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只是部分,是从属于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体育课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等组织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是一个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阳光体育运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产物,与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理念的统一。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和五个领域目标,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四个理念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的目标。
(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转变。2006年12月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中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对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体质转变。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
(一)阳光体育运行体制问题。目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阳光体育的管理机构及制度。即使是举行了阳光体育启动仪式,也没有持续有效的组织体育活动。制定了阳光体育实施方案的学校也只是在阶段时间内的活动方案,阳光体育长期开展还有待于学校运行制度的逐步完善,形成长期的规划。只有如此,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时间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问题。课外体育锻炼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大学生仍然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够端正,大多为应付学校或体育部对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能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者较少,即使出勤也不能认真锻炼,敷衍了事的现象随处可见,反映出课外体育锻炼仅是一种被动行为。同时,有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明确,不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就是为了身体素质达标,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保障问题。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
(四)阳光体育课程及运动形式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学校体育内容陈旧、课外活动组织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锻炼一小时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不少教材内容仍未彻底脱离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弊端。十几年一贯制的教材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复教授,造成“教者没激情,学者没兴趣”,学生没有学会运动技术,体质状况没大改善,健康水平没大提高,对大学体育的热切追求与向往也因此而遭到挫伤。此外,狭隘的体育课程观念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形式,仅靠每周少有的几节体育课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基本目标。而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经费保障却长期悬而未决。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当在上课时间、教学周期、教学内容、实践理论学时比例、教师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制度等多方面予以配合以为阳光体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俱乐部、单项体协、院系班级等正式团体组织的活动,却常常因为经费、场地、时间等不足,影响其组织功能有效发挥。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很多活动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形式与内容并不符合广大学生身体的实际需要,实际上真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进而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阳光体育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参与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监督机制问题。即便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等学校,也很少建立起有效的阳光体育运动监督运行机制,开展阳光体育好与差一个样,开展不开展一个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缺少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为此,需要制定高校阳光体育与校长、与有关职能部门、与学生团体、与院系组织负责人相互制约的评价体系,是真正实现和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有效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评价监督体系还可以从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硬件保障体系、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宣传等多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监督。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阳光体育实施的目标,毫无疑问的也应当纳入评价学校阳光工作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引导学校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机制
(一)要完善阳光体育运动体制机制。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计划、措施、实施方案,组织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二)要为大学生的阳光体育锻炼提供平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上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占据体育课时。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加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人财物的硬件保障。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
(四)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科学的锻炼知识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具体来说可以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对在阳光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彰,以唤起全体师生对体质健康水平以及阳光体育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美好.体育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8).
[2]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3]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觉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