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面临的问题日益加重,小城镇的建设成为重点,如何打造好小城镇的形象,让小城镇既能够承担大城市的职责,同时吸纳农村的资源,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天津小站镇为例,通过梳理小站镇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如何打造好小城镇的形象。
【关键词】 小城镇 形象 历史文化 宜居
中图分类号:J04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被作为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同时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形象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缺乏文化认同感、地方特色缺失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协调小城镇发展中各项要素之间的矛盾,营造高品位、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实现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2、何为城镇形象
城鎮形象是城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是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镇的历史文化、城市标志、经济支柱、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
3、城镇形象设计现状
塑造城镇形象是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需要政府专员、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共同行动。
当今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镇形特色的消失增加了城市发展的代价和成本。许多城镇忽视自身特色,热衷于盖高楼,搞“仿古一条街”,或人造景点。城市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区域特色都在消亡。
天津市政府已批准3批29个示范小城镇,第4批示范小城镇规划工作也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天津市已开工建设农民还迁住宅14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14万农民迁入新居,全市农村城市化率达到58%。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改变了众多城镇和村庄的原有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与功能趋同,城镇特色和形象缺失。
4、小站镇形象的塑造
4.1小站概况
小站镇是天津市首批中心示范小城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示范镇,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津南区南部,镇域面积62.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辖1个镇和26个行政村。小站镇自古就是华北名镇,清代淮军为设防京城建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小站镇因此得名。之后淮军移防至此,开掘马厂减河,引进稻种,屯田练兵,并培育出闻名于世的小站稻。
4.2小站形象的塑造
小站镇的形象塑造主要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4.2.1历史文化的复兴
文化上,小站有着徽文化和稻米文化。“小站镇因兵而兴,因米而名”,所以打造小站的形象应加大对小站文化的塑造。
“徽文化”上,昔日淮军屯兵小站,使小站形成徽派乡土文化,所以在小站镇的建设上应该重塑小站镇“沽上徽城”的形象,传承小站镇的徽派民居特色,突出小站镇自己的建筑特色。
“稻米文化”上,小站稻品质优异,素有“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的美誉,曾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及古巴等国家,小站稻连同小站镇闻名世界。然而近年由于水质、土壤的变化,小站地区已不再种植和出产小站稻。所以在经济上应充分挖掘小站稻米品牌,扩大小站的知名度。
4.2.2自然环境的塑造
地理位置上,小站镇地处天津市东南,距天津市中心20公里,东距塘沽天津港20公里,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环境上,小站镇地跨马厂减河,镇区“三面环水”,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小站镇成为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的“后花园”。
综上所述,小站镇的形象为“津徽文化名镇、秀水宜居城镇”。
5、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5.1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
小站镇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建筑特色不统一、交通组织简单、公共设施不完善。
5.1.1建筑特色混乱
建筑特色方面,小站镇特有的徽派风格不能完全运用,在镇区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练兵园的重建,米立方的建成,应注意天际轮廓线和观景的视线,而镇区中心建筑出现高层建筑,破坏了天际轮廓线,遮挡了观景的视线。在建筑色彩上,颜色没有限定,影响整体的不协调。
5.1.2交通组织简单
交通组织方面,由于道路形式的过于单一,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宜居的城镇,应更多的关注“慢”城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在日益激烈、工作、学习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体验生活的乐趣。
5.1.3公共设施不完善
公共设施方面,城镇的公共设施分布不均,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较少,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2如何打造好小站镇形象
5.2.1文化保护优先
在小站镇划分不同区域,严格按照区域的规划要求建设。恢复城镇历史风貌,从经济发展和古城氛围的保护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文物古迹的保护及修复。对文物古迹按照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对其内的建设进行相应控制。修复周公祠,并划定保护范围,对重建的小站练兵园划分保护范围。
2)控制地段的建设。在控制地段的不协调处进行整治,降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改变其建筑风格及色彩,使其风格与周边环境相一致。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旅游氛围。
3)城市轮廓线的保护。控制城镇建筑物的高度,对不同控制地段的建筑限定合适的高度,色彩和风格要符合城镇形象的需要,对现有超过高度或风格不符的建筑应逐步进行改造提升。
5.2.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绿色慢行系统
除普通出行外,绿色慢行系统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和“名片”出现,同时承载提高城镇景观和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形象的新功能。在打造小站镇的品牌时,应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运用生态交通、旅游及景观规划等多种专业方法对小站镇综合分析。
在小站旅游区,规划旅游区以慢性为依据,打造特有的交通系统
a.旅游公共交通,以最多地串联小站镇的旅游景点为目的,将起止点放在小站练兵园外,以小站练兵园、米立方、水上公园和仿古商业街为重要节点,规划旅游交通。b.自行车,主要在小站练兵园周围行驶,作为小站镇的旅游重点,应让人们多时间在此驻足,感受小站的历史。
2)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内布设给排水管道、供热管道、燃气管道,所有架空线路均采用地埋形式,以彻底改善小站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优化环境卫生条件和视觉感观效果。
3)公共设施
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适当增加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打造良好的宜居小城镇形象。
5.2.3 品牌特色发掘
1)产业品牌
恢复小站水稻的种植,在小站农业园区种植优质小站稻育种,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现稻蟹共存的鱼米之乡。同时延伸小站稻的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稻米及相关产品的加工,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稻米研发,努力打造小站稻的形象。
2)地方特色
传统村落民俗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最自然地村民生活的体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加大对小站传统的民俗活动的保护,传承节庆民俗、贸易和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活动,保护小站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结束语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通病,该如何让一个小城镇能够区别于其他的城镇,除了需要在规划设计与设施建设过程中,寻找突出小城镇特色的方法,还需要城镇的管理者能够更全面的思考,在政策方面保证规划的落地建设,以期更好的扩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形象。
参考文献
(1)吴一州,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2012.03
(2)彭荣斌,对中国旅游小城镇规划与更新的反思,2007.05
(3)陶伟 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城市规划,2003.10
(4)徐婧 刘锐 宋宜璇,小城镇规划的文化特色塑造—以天津小站镇总体规划为例,城市,2010.04
(5)白佩芳 杨豪中 周吉平,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分析及传承—以山西榆次后沟村为例,华中建筑,2011.09
(6)【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2002
(7)陶伟 汤静雯 田银生,西方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与管理:康泽恩流派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小城镇 形象 历史文化 宜居
中图分类号:J04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被作为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同时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形象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缺乏文化认同感、地方特色缺失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协调小城镇发展中各项要素之间的矛盾,营造高品位、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实现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2、何为城镇形象
城鎮形象是城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是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镇的历史文化、城市标志、经济支柱、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
3、城镇形象设计现状
塑造城镇形象是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需要政府专员、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共同行动。
当今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镇形特色的消失增加了城市发展的代价和成本。许多城镇忽视自身特色,热衷于盖高楼,搞“仿古一条街”,或人造景点。城市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区域特色都在消亡。
天津市政府已批准3批29个示范小城镇,第4批示范小城镇规划工作也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天津市已开工建设农民还迁住宅14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14万农民迁入新居,全市农村城市化率达到58%。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改变了众多城镇和村庄的原有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与功能趋同,城镇特色和形象缺失。
4、小站镇形象的塑造
4.1小站概况
小站镇是天津市首批中心示范小城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示范镇,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津南区南部,镇域面积62.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辖1个镇和26个行政村。小站镇自古就是华北名镇,清代淮军为设防京城建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小站镇因此得名。之后淮军移防至此,开掘马厂减河,引进稻种,屯田练兵,并培育出闻名于世的小站稻。
4.2小站形象的塑造
小站镇的形象塑造主要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4.2.1历史文化的复兴
文化上,小站有着徽文化和稻米文化。“小站镇因兵而兴,因米而名”,所以打造小站的形象应加大对小站文化的塑造。
“徽文化”上,昔日淮军屯兵小站,使小站形成徽派乡土文化,所以在小站镇的建设上应该重塑小站镇“沽上徽城”的形象,传承小站镇的徽派民居特色,突出小站镇自己的建筑特色。
“稻米文化”上,小站稻品质优异,素有“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的美誉,曾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及古巴等国家,小站稻连同小站镇闻名世界。然而近年由于水质、土壤的变化,小站地区已不再种植和出产小站稻。所以在经济上应充分挖掘小站稻米品牌,扩大小站的知名度。
4.2.2自然环境的塑造
地理位置上,小站镇地处天津市东南,距天津市中心20公里,东距塘沽天津港20公里,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环境上,小站镇地跨马厂减河,镇区“三面环水”,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小站镇成为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的“后花园”。
综上所述,小站镇的形象为“津徽文化名镇、秀水宜居城镇”。
5、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5.1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
小站镇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建筑特色不统一、交通组织简单、公共设施不完善。
5.1.1建筑特色混乱
建筑特色方面,小站镇特有的徽派风格不能完全运用,在镇区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练兵园的重建,米立方的建成,应注意天际轮廓线和观景的视线,而镇区中心建筑出现高层建筑,破坏了天际轮廓线,遮挡了观景的视线。在建筑色彩上,颜色没有限定,影响整体的不协调。
5.1.2交通组织简单
交通组织方面,由于道路形式的过于单一,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宜居的城镇,应更多的关注“慢”城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在日益激烈、工作、学习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体验生活的乐趣。
5.1.3公共设施不完善
公共设施方面,城镇的公共设施分布不均,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较少,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2如何打造好小站镇形象
5.2.1文化保护优先
在小站镇划分不同区域,严格按照区域的规划要求建设。恢复城镇历史风貌,从经济发展和古城氛围的保护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文物古迹的保护及修复。对文物古迹按照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对其内的建设进行相应控制。修复周公祠,并划定保护范围,对重建的小站练兵园划分保护范围。
2)控制地段的建设。在控制地段的不协调处进行整治,降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改变其建筑风格及色彩,使其风格与周边环境相一致。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旅游氛围。
3)城市轮廓线的保护。控制城镇建筑物的高度,对不同控制地段的建筑限定合适的高度,色彩和风格要符合城镇形象的需要,对现有超过高度或风格不符的建筑应逐步进行改造提升。
5.2.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绿色慢行系统
除普通出行外,绿色慢行系统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和“名片”出现,同时承载提高城镇景观和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形象的新功能。在打造小站镇的品牌时,应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运用生态交通、旅游及景观规划等多种专业方法对小站镇综合分析。
在小站旅游区,规划旅游区以慢性为依据,打造特有的交通系统
a.旅游公共交通,以最多地串联小站镇的旅游景点为目的,将起止点放在小站练兵园外,以小站练兵园、米立方、水上公园和仿古商业街为重要节点,规划旅游交通。b.自行车,主要在小站练兵园周围行驶,作为小站镇的旅游重点,应让人们多时间在此驻足,感受小站的历史。
2)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内布设给排水管道、供热管道、燃气管道,所有架空线路均采用地埋形式,以彻底改善小站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优化环境卫生条件和视觉感观效果。
3)公共设施
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适当增加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打造良好的宜居小城镇形象。
5.2.3 品牌特色发掘
1)产业品牌
恢复小站水稻的种植,在小站农业园区种植优质小站稻育种,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现稻蟹共存的鱼米之乡。同时延伸小站稻的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稻米及相关产品的加工,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稻米研发,努力打造小站稻的形象。
2)地方特色
传统村落民俗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最自然地村民生活的体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加大对小站传统的民俗活动的保护,传承节庆民俗、贸易和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活动,保护小站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结束语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通病,该如何让一个小城镇能够区别于其他的城镇,除了需要在规划设计与设施建设过程中,寻找突出小城镇特色的方法,还需要城镇的管理者能够更全面的思考,在政策方面保证规划的落地建设,以期更好的扩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形象。
参考文献
(1)吴一州,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2012.03
(2)彭荣斌,对中国旅游小城镇规划与更新的反思,2007.05
(3)陶伟 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城市规划,2003.10
(4)徐婧 刘锐 宋宜璇,小城镇规划的文化特色塑造—以天津小站镇总体规划为例,城市,2010.04
(5)白佩芳 杨豪中 周吉平,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分析及传承—以山西榆次后沟村为例,华中建筑,2011.09
(6)【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2002
(7)陶伟 汤静雯 田银生,西方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与管理:康泽恩流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