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以后,吴晓波依然清晰记得,18岁的那个秋夜,他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读到《李普曼传》的心情。
1908年,正在哈佛读二年级的沃尔特·李普曼就住在查尔斯河畔的某一座学生公寓里。一个春天的早晨,他忽然听到有人敲房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正微笑地站在门外,老人自我介绍:“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见吴晓波:《我的偶像李普曼》)
李普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和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也是全世界媒体从业者的偶像,26岁时曾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我早就知道你了,你是全美30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
那个夜晚,读到上述情节的吴晓波心潮澎湃。李普曼宿舍响起的敲门声,就像“一颗梦想的种子不经意掉进我尚未翻耕过的心土中。”在吴晓波看来,“你很难拒绝李普曼式的人生”。
秋夜之后的若干年,吴晓波确实有一段时间,过上了李普曼式的人生:他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他在各种专栏笔耕不辍,他向世界传达着自己信奉的理念,他每年出版一本著作,他成为中国最出名的财经作家……但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迷上了赚钱,从一个一流的作家,渐变成一个三流的商人,和李普曼式的人生渐行渐远。
梦想的种子掉进心土19年后,吴晓波遗憾地写道:“我没有成为李普曼,而且看上去将终生不会。”
1
1968年,吴晓波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父亲是广东梅县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在上海求学期间,吴父认识了一位来自浙江绍兴、学船舶技术的女孩,一来二去好上了,毕业后结了婚,一起分到炮兵207所。207所几经搬迁,从福建到江西,最后在山西祁县的一个小山窝落了脚。部队北迁之前,吴母已经身怀六甲,无力远行,被送到宁波姐姐家照顾。9月9日,吴晓波在宁波一间郊区医院出生。此后,他在宁波跟着大姨过到6岁,才被父母接回祁县。在祁县207所的幼儿园,来自江南水乡的吴晓波,第一天就领略了西北孩子的彪悍,他被几个小孩围着揍了一顿。
吴晓波的母亲本是出生于绍兴书香门第的温婉女子,身材瘦小。但正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护子心切之下,听到消息的她不顾正在上班,冲出办公室,跑进幼儿园,把领头欺负吴晓波的小孩揍了一顿。结果,幼儿园里很快贴出了批判吴晓波母亲的大字报,她不得不在全所大会上做检讨。吴晓波被幼儿园开除,此后整整一年,他只能呆呆地趴在四楼的窗户,看着楼下幼儿园的小朋友快乐玩耍。
好在一年后,就上小学了。吴晓波在附近的三合村完成了小学启蒙。
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試。吴晓波的父亲以38岁“高龄”,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几年后毕业时,为了能留在杭州工作,吴父放弃了读博的机会,选择了留校任教。这个放弃的读博机会,成为吴晓波父亲心里永远的遗憾。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天资聪颖的长子身上,希望爱子以后能读到博士。
也许是期望过于殷切,这位父亲对待孩子无比严厉,动不动就打骂责罚。甚至,吴晓波吃饭的时候声音稍微响了一点,就会迎来一个巴掌。可怜的吴晓波,从小就有一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不知道自己哪里又犯错惹恼了父亲。最严重的时候,吴晓波被打得无处可逃,只能爬到树上躲避。
2
吴晓波父亲在杭州站稳脚跟后,一家人终于得以从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坡回到燕子呢喃的江南之地。
初中二年级,吴晓波插班上了杭州名校浙大附中。此时的他,虽然性格腼腆内向,但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个子窜到了一米八,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和一笔好字,是女生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其中与他关系最好的一名女生,名叫邵冰冰。邵冰冰也是浙大子弟。初三那年,吴晓波申请入团,邵冰冰是考察他的团干部,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识。高二的时候,他们共同选择了读文科,成为同一个班的前后桌。爱情的种子在青春的岁月里慢慢萌芽。高考时,邵冰冰选择了离家近的杭州师范大学。吴晓波由于不想和老爹在一起,他决心离开杭州,于是选择了复旦大学。
进入大学以后,吴晓波如饥似渴地阅读,《李普曼传》就是在此时进入他的视野。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他渴望成为像李普曼一样知识渊博的人。吴晓波每天泡在图书馆,从一楼的第一个书架开始,到大三时,他已经从一楼读到了阁楼。读书之余,吴晓波还迷恋上了写诗,他寄了很多诗作到各种刊物去投稿,但全都石沉大海。这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终于在大二那年和邵冰冰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他们19岁,相识已经5年。
大三下学期,吴晓波决定走出书斋,去体验真实的世界。他和同学梁红、王月华、赵勇一起,成立了一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在中国南部的几个省份转悠了好几个月。这是吴晓波自返回杭州后,第一次离开大城市,亲身体验中国广大贫苦农村。此前,在当时的激荡思潮影响之下,吴晓波每天和同学们讨论得面红耳赤,恨不得中国能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在农村的实地考察,让吴晓波有了另外的看法。在湖南农村,他们拜访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有三个女儿,但是他们进屋的时候,只有两个女儿可以站起身来和客人打招呼,另一个只能藏在被窝里。因为她们三个人,只有两条裤子。
坐在绿皮火车上,看着山野中贫瘠的村落,吴晓波陷入了沉思。他觉得,中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改变。因为那些贫困的村庄,要跟上现代化的脚步,需要长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能通过激烈的改革马上完成。 从那以后,吴晓波的想法由激进变为保守。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1990年,22岁的吴晓波面临毕业的选择。
3
作为班上的尖子生,吴晓波和隔壁宿舍一名叫秦朔的同学,拿到了全系仅有的两个保研名额。按照当时的惯例,保研的同学一般都是硕博连读。也就是说,如果吴晓波保研的话,他要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才能出来。吴晓波的父亲无比兴奋。他多年未能达到的夙愿,终于在儿子身上可以实现了。但此时,吴晓波和邵冰冰热恋正酣,长时间的异地恋,已经让两人痛苦不堪。如果还要读到博士毕业,这段恋情铁定告吹。吴晓波没有犹豫地选择了爱情。他放弃了保研名额,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回到了阔别4年的杭州(无独有偶,他的好朋友秦朔,也为了爱情而放弃保研,去了广州)。
吴晓波的这个决定,导致父亲对他非常失望。此后10年,父子之间成为“一对沉默寡言人”。邵冰冰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高中母校当了语文老师。1993年,苦恋6年的两人结婚,一直相濡以沫到今天。
吴晓波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业组当起了记者。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李普曼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开始。凭借新华社的招牌和影响力,吴晓波可以采访到任何他想采访的人。这3年的时间里,吴晓波跑遍大江南北,深入到全国当时各大知名企业。借助新华社这个平台,他完成了基本的商业训练,积累了原始的人脉资源。但总体而言,这3年属于吴晓波“潜龙在渊”的蛰伏期。
这时候,邵冰冰从学校辞职,先是做了一个方便面厂,后来又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一直干了10多年。
吴晓波写了3年专栏之后,在社会上终于有了一定的名气,这时他开始写书。他下定决心,今后要每年都写一本。刚开始,吴晓波尚未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确定写作的主题,只是凭着兴致而写。前3年出版的《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基本上都无人问津。不过,到了1999年,吴晓波和邵冰冰的两人小家庭,已经积攒了一大笔钱。有9年商业研究经验的吴晓波,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未来一定会大爆发。在这一年,他买下了第一套房子,并且从此以后,保持着每年至少买一套的节奏,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这一年吴晓波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是跑到千岛湖买了一个岛。
当时,千岛湖正在搞开发,土地非常便宜。140亩的土地,50年的使用期,只要50万元。
正是在那一年前后,马云筹了50万,办起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几个同学凑了50万,办起了腾讯;而吴晓波,则花50万,买下了千岛湖的这个岛。
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这一举动堪称浪漫之极。不过,据吴晓波若干年后在电视节目中披露,他當时之所以买下一个岛,主要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他觉得自己以后“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可以回岛上当农民。”
在这个岛上,吴晓波种了3000株杨梅,日后成为杭州地区最大的杨梅林。
4
还是在1999年,吴晓波开始创作一本不一样的书。他要写的,是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和曾处在中国商业之巅的大公司,却不是写他们如何成功,而是写他们如何失败。这样的题材,此前从未有人写过。不仅仅因为不好写,而且还容易得罪人,搞不好就会惹来麻烦。但吴晓波此时已经拥有百万家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了底气,他觉得,就算惹事了也不怕,大不了卖掉一套房去打官司。
一年后,吴晓波的成名作《大败局》横空出世。一时之间,洛阳纸贵,首印迅速售罄,不得不紧急加印。这本书以吴晓波特有的小说式文笔和丰富的资料、充实的细节,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秦池、巨人、爱多等企业由盛极一时到忽然衰败的过程,也写了牟其中、史玉柱等曾经声名赫赫的商界枭雄神话般的崛起和摧枯拉朽的失败,是研究中国当代企业的里程碑之作,销售量高达200多万册。如此严肃的题材,能成为一本超级畅销书,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奇迹。
这本书不仅让吴晓波赚足了稿费,暴得了大名,更让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有一天,吴晓波在家吃饭,很久都已经没和他好好说话的父亲突然来了句:“听说你写了本书,叫什么败局?”吴晓波回答:“是的,叫《大败局》。”父亲说:“隔壁王叔叔很喜欢你写的书,你签名一本送给他吧。”吴晓波答应下来。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了一句:“你们这一代人,也挺不容易的。”
从那一刻起,10年的坚冰,开始溶解,父子的关系,终于开始缓和。
挟《大败局》之威,吴晓波成为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的签约作家,并和贝塔斯曼合作成立了“蓝狮子工作室”,专门策划和出版财经书籍。几年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业务时,吴晓波全面接手蓝狮子,过了不久邵冰冰也离开了广告行业,过来帮他打理业务,蓝狮子成为吴晓波、邵冰冰的“夫妻店”。
2003年,吴晓波在几经犹豫之下,辞去了新华社的职位。2004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吴晓波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访学期间,他每天日落时散步的查尔斯河,正是96年前李普曼走过的同一条河。
在哈佛,吴晓波经常和同学、教授讨论中国企业的话题,他发现美国学者对中国企业有诸多误解,而业界也缺少一本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系统之作,于是就决定写一本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书。这个想法冒出来时,吴晓波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因为这样一本书,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资料,需要大量采访当事人,工作无比艰巨而庞杂。他能胜任吗?
尽管明知艰难,但这个想法一旦萌芽,就如雨后野草一般疯狂生长,无法遏制。两年半以后,《激荡三十年》付梓,再次震撼了中国出版界。这本书用老到而犀利的笔触,仔细地描写了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近乎白描地雕塑了一座中国当代商界英豪的群像,是中国财经写作的巅峰之作,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成长史和企业发展史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 此书之后,吴晓波“中国财经写作第一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此后,吴晓波又陆续写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吴敬琏传》《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系列作品。
2009年,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三本书同时大卖,版税收入高达750万元,位列当年作家富豪榜第5名。
此时,蓝狮子已经成为中国“最猛”的企业史出版商,千岛湖的杨梅已经挂果,吴晓波的房子已经屯了十几套,他的书已经全国畅销,他和中国首富们谈笑风生,他的财产已经可以用亿来计算……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吴晓波都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一年,吴晓波41岁。
5
2012年,微信推出了公众号。
吴晓波的好朋友罗振宇判断这是未来的风口,上线了公众号“罗辑思维”,并且每次见到吴晓波,就劝他赶紧开个公众号。在那个时候,对于吴晓波这等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而言,做公众号是个比较low的事情。公众号上的文章良莠不齐,标题党泛滥,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不屑为之。
罗振宇是早就撕掉了文人的矜持,赤裸裸地宣称,我就是个商人,就是为了赚钱。吴晓波却没法像罗振宇那样放下身段。他虽然也一直说,“我很喜欢钱”、“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但他此前的赚钱,不管是写书,买岛种杨梅,还是投资购房,都相对更加“体面”一些。吴晓波依然在保守地观望。此前从新华社辞职,他整整犹豫了三年多。要不要开公众号,他又犹豫了两年半。
一件事情促使吴晓波最后向新的时代“投降”。
吴晓波给《经济观察报》和《FT中文网》都写了多年专栏。在以前,他的每篇文章,都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但2010年以后,读者来信的频率越来越低,到最后,甚至好几篇文章都收不到一封读者来信。吴晓波知道,传统媒体衰落了,他的读者在流失。“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他决定骑到新世界的背上。
2014年,吴晓波注册了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并成立了“巴九灵”公司作为公众号的运作主体。眉清目秀的吴老师,在流量的焦虑面前,挣扎了那么久,终于还是“从了”。这是自媒体的胜利,却是吴晓波的悲哀。好在,几个月后,吴晓波又用他原本擅长的方式,挽回了颜面。
2015年1月,在日本开完蓝狮子年会的吴晓波,于回来的飞机上写了一篇文章。这篇题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两千字小文,发在公众号上,造成了一场现象级的风暴。其影响力之大,可能是有公众号以来所有文章之最。
由于这篇文章,中国的中产阶级掀起了一股“马桶盖”革命,日本超市的马桶盖被卖断货,中国的马桶盖厂家订单直接翻番,淘宝上智能马桶盖成了热门词,连国务院开会都在讨论马桶盖的问题。因为写了马桶盖,吴晓波还专门受邀到北京開会,与李克强总理座谈。
经此一役,吴晓波频道迅速蹿红,2015年9月,在成立1年零4个月之后,成长为百万粉丝的头部大号。粉丝数起来后,吴晓波做了激进的商业化,接广告、搞知识付费、做电商,每条路都不错过,赚得盆满钵满。
2017年1月,以吴晓波频道为核心的巴九灵公司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加上此前蓝狮子登录新三板,一度市值超过10亿,吴晓波已经做出两家10亿级别的公司。除了自己的企业以外,吴晓波还作为投资人,投了喜马拉雅、十点读书、小鹅通等项目,都获利颇丰。
作为一个由财经作家半路出家的商人,吴晓波已经获得了成功。这些商业上的成绩,足以让他进入最有钱的文人之列。
6
吴晓波坐而行文,起而经商,似乎两面都很风光。但是争议声也由此而起。很多人觉得,吴晓波已经从一个文人,变成了一个满身铜臭的商人。
作为一个文人,吴晓波已经站到了顶端。他在这个领域可以无比从容,一切驾轻就熟。但是作为商人,虽然他有那么多年商业史的研究,冷眼旁观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而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却完全无法做到淡然。他有的,只是无比的焦虑。为了做好公司,要不断摸索各种商业模式,不断试错,试了很多路,都不成功,每天都异常焦虑,原来只是写作的时候才抽几支烟,做公司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抽。
吴晓波,52岁,曾经是一个一流的文人,现在是一个三流的商人。
他拥有李普曼式的梦想,但却选择陷在商业里不出来。
他曾经时不我待,曾经舍我其谁,现在,他已经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
(王文荐自人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