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月25日,苏西·罗托洛逝世二周年。鲍勃·迪伦应该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苏西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是他人生初期的精神启蒙导师,是他创作的那些伟大情歌背后的“缪斯女神”。所幸,《放任自流的时光》的中文版2011年11月在国内出版了。
苏西是谁?她就是迪伦1963年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面上,和迪伦紧紧搂着穿过纽约寒冬街道的那个穿绿色大衣的女子。
岁月定格在了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苏西、迪伦和一大群民谣音乐人一起照亮过一个波西米亚舞台。“他们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亲口评论乃至亲自参与推动了这段历史。”在197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同志骄傲运动”风起云涌之前,格林尼治村其实已将“自由”二字实战演习了十年之久。
令中国歌迷意外的是,苏西是一个来自美国共产主义家庭的“红尿布”婴儿,听着普契尼、威尔第意大利歌剧长大。在父母的熏陶下,苏西从小就自然地成长为民权运动参与者。她甚至高中还没毕业就已经是美国民权组织“争取种族平等大会”和反核战组织“原子能法稳健政策委员会”的正式成员。
遇到比她大2岁半的鲍勃·迪伦之后,苏西把她对时代的想法、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迪伦一起分享,那位未来的民谣王子就像贪婪的婴儿吮吸乳汁一样,采集着他生命里的第一道火种。
苏西写下的这本《放任自流的时光》是平静、含蓄的,没有夹杂一个怨恨的词语。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时,苏西刚过20岁生日,她亲眼见证迪伦如何写下了那首划时代的《他们改变的那个时代》。正当迪伦在美国摇滚乐与社会运动中成为巨星时,他们在那个时代一起温暖过的爱情也改变了。
1964年春天,当迪伦和民谣皇后琼·贝茨秘密交往、同居了几个月后,苏西毅然彻底地离开迪伦。1964年夏天,她还和一群酷爱冒险的美国大学生一起挑战了一次美国国务院的某项禁令,接受古巴大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去古巴旅游。同年8月,鲍勃·迪伦发表了一张名为《鲍勃·迪伦的另一面》的专辑。
那么鲍勃·迪伦生命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呢?
“我相信他是天才,也相信他是个杰出的词曲作者。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体面的人。”1964年,苏西在她的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苏西在书中回忆到,从一开始,她的母亲和姐姐就坚决地反对她和迪伦在一起。她们凭直觉认定迪伦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所有人变成一种资源供其使用的人,她们担忧苏西也会成为他使用过的一个工具。令我们对苏西这位女性深深肃然起敬的是,她一直活在她艺术性的世界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料理那些世俗的琐碎,她也不想一辈子活在怨恨和沮丧里。所以她自始至终没有指责或攻击过迪伦。
“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这是迪伦在《放任自流的迪伦》专辑中《别想太多,一切都好》的歌词,它定格的是1962年下半年迪伦对远在意大利的苏西的思念。不过苏西说她最爱的迪伦歌曲之一是《你想要的是什么?》。
半世纪过后,对我们来说,这首歌是不是他们在一起时迪伦写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通过一首歌来了解我们自己。
放任自流,说时简单,做时难。一个人该怎样放下自己,从一场场漩涡中抽离而出,让内心归复到起点?苏西·罗托洛这位独立的女性,面对她深爱过的一个男子,至少做到了以下这些:她没有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琴弦,她没有活在他的光环之下,她没有让自己成为他的保姆,她不曾“走在他身后,捡起他扔在地上的糖果纸”。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地成长,每个人都该穷尽一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为其中一员,我深感自豪。我想,当年我义无反顾从皇后区登上的,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苏西是谁?她就是迪伦1963年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面上,和迪伦紧紧搂着穿过纽约寒冬街道的那个穿绿色大衣的女子。
岁月定格在了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苏西、迪伦和一大群民谣音乐人一起照亮过一个波西米亚舞台。“他们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亲口评论乃至亲自参与推动了这段历史。”在197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同志骄傲运动”风起云涌之前,格林尼治村其实已将“自由”二字实战演习了十年之久。
令中国歌迷意外的是,苏西是一个来自美国共产主义家庭的“红尿布”婴儿,听着普契尼、威尔第意大利歌剧长大。在父母的熏陶下,苏西从小就自然地成长为民权运动参与者。她甚至高中还没毕业就已经是美国民权组织“争取种族平等大会”和反核战组织“原子能法稳健政策委员会”的正式成员。
遇到比她大2岁半的鲍勃·迪伦之后,苏西把她对时代的想法、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迪伦一起分享,那位未来的民谣王子就像贪婪的婴儿吮吸乳汁一样,采集着他生命里的第一道火种。
苏西写下的这本《放任自流的时光》是平静、含蓄的,没有夹杂一个怨恨的词语。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时,苏西刚过20岁生日,她亲眼见证迪伦如何写下了那首划时代的《他们改变的那个时代》。正当迪伦在美国摇滚乐与社会运动中成为巨星时,他们在那个时代一起温暖过的爱情也改变了。
1964年春天,当迪伦和民谣皇后琼·贝茨秘密交往、同居了几个月后,苏西毅然彻底地离开迪伦。1964年夏天,她还和一群酷爱冒险的美国大学生一起挑战了一次美国国务院的某项禁令,接受古巴大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去古巴旅游。同年8月,鲍勃·迪伦发表了一张名为《鲍勃·迪伦的另一面》的专辑。
那么鲍勃·迪伦生命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呢?
“我相信他是天才,也相信他是个杰出的词曲作者。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体面的人。”1964年,苏西在她的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苏西在书中回忆到,从一开始,她的母亲和姐姐就坚决地反对她和迪伦在一起。她们凭直觉认定迪伦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所有人变成一种资源供其使用的人,她们担忧苏西也会成为他使用过的一个工具。令我们对苏西这位女性深深肃然起敬的是,她一直活在她艺术性的世界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料理那些世俗的琐碎,她也不想一辈子活在怨恨和沮丧里。所以她自始至终没有指责或攻击过迪伦。
“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这是迪伦在《放任自流的迪伦》专辑中《别想太多,一切都好》的歌词,它定格的是1962年下半年迪伦对远在意大利的苏西的思念。不过苏西说她最爱的迪伦歌曲之一是《你想要的是什么?》。
半世纪过后,对我们来说,这首歌是不是他们在一起时迪伦写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通过一首歌来了解我们自己。
放任自流,说时简单,做时难。一个人该怎样放下自己,从一场场漩涡中抽离而出,让内心归复到起点?苏西·罗托洛这位独立的女性,面对她深爱过的一个男子,至少做到了以下这些:她没有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琴弦,她没有活在他的光环之下,她没有让自己成为他的保姆,她不曾“走在他身后,捡起他扔在地上的糖果纸”。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地成长,每个人都该穷尽一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为其中一员,我深感自豪。我想,当年我义无反顾从皇后区登上的,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