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教学微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是艺术意境与韵味。意境教学只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努力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双向互动,多种器官并用,通过诗歌语言展现的诗歌形象,充分感受作品创造的意境。意境教学还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意境 教学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曲中择取了32首,学习、诵读这些优秀诗篇,对中学生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就诗歌教学谈一谈如何挖掘诗歌的意境:
  
  一、知人入世,走近诗歌意境
  
  古典诗歌虽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亦即“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如此才可能深入探知、把握。
  例如教读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学生可以从诗作表面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先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教师还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曹操一心要统一中国,统率大军凯旋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了这些,诗人通过大海吞吐日月的意象表达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就不难理解了。
  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诗的内容也大多与社会背景结合很紧。因此,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一定要首先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政治格局、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
  
  二、配乐辅读,创设诗歌意境
  
  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
  《尚书·虞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韵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新课程提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通过诵读,诗的韵律、节奏、语意传导入心灵,唤起读者头脑中储存的审美情绪,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共鸣。而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
  由于音乐与诗歌有相通之处,都能反映社会生活,皆可借助表情达意,所以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辅助各种形式的听读、朗读、诵读、默读,是创设诗歌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巧妙融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意想不到的佳境。
  范读《琵琶行》全诗时,如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作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这样就创设了与诗歌“同频”的意境,一下就能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的音乐氛围中,很快融入诗歌意境,为理解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再如,吟读王维的《渭城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选用古朴悠扬的琵琶曲《阳关三叠》为背景音乐;朗诵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江城子》时,可以选用雄浑激越的古筝曲《十面埋伏》作背景烘托;赏析王维的“清山绿水”,可用活泼婉转的丝竹乐《渔舟唱晚》应和;鉴赏李清照的“凄凄惨惨”,就非凄婉哀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莫属——“诵是文的语音形式,乐即诵的背景衬托”。一段饱含激情的吟诵,一曲动人心魄的背景音乐……都可以攫住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形成诗歌阅读的心理期待。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借助背景音乐创设诗歌的意境。
  
  三、敲词研句,品味诗歌意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贾岛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句,杜甫有“平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体验。往往炼好一个字能使全句以至全篇为之生色,这样的字称为“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掘深厚内涵,通过诗眼理解诗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摹客观事物和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无穷的韵味皆着一“绿”字,“绿”写出了春风的色彩,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彩笔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到了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抓住“绿”字,便不难领悟这幅万物蓬勃、绿满江南的春光画卷。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慨叹了。
  
  四、以文解诗,开拓诗歌意境
  
  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深层含义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如我们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杜甫“致君尧舜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理解“屋漏偏遇连阴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就不难了。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历史上同一位诗人的诗文可以相互解读,具有相同思想感情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相互解读,借以开拓诗歌的意境。如谈到明代夏完淳《别云间》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可回顾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向后看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体会从古到今先烈们的前赴后继以及他们反抗精神的一脉相承,三个人,一样的爱国,不完全一样的境界,将三种境界摆出来,相信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深入,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总体来说,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突破意境,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教育,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
其他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把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
在新课程中,美育应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期更好地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好似细雨浣花.则天下一片胭脂红.
(一)人事制度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干部聘任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实行聘任
语言本是用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文言也应无例外。可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误区,有人认为文言文距今久远,不必重视,即使是不得已地教授文言文,也往往是以灌输为主。所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偏向注重字词的讲读和语法的详细分析,难免枯燥。再加上文言本身也与现代的年轻学生过于疏远,自然会使得他们产生陌生感和厌倦感。实际上,老夫子式的教学方式也造成了师生间沟通的障碍。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必须有所改变,这是现实的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增强党性锻炼,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拟就此题作一些初步探讨。所谓社会主义法制,简言之,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包括立法、守法、
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秩序。它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这方面工作除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外,有关专门机关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也非
前言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同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和最适合的教育,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估,从而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分层教学遵循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中关于构建语文教学的策略与目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学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通过阐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指出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技
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摸清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青年厂长(经理)的特点,明确共青团工作在新时期的新对象,我们对本市乡镇企业
刚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学与教两方面的改革。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就教学方面来说,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亦师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升入高中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