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这种美德成就了孔子、孟子等名人志士,传承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思想精粹。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树立榜样,强化仪式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知恩、念恩、报恩、施恩,为学生成為“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种意识;知恩;念恩、报恩、施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一直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仍有少数青少年出现叛逆不懂感恩的情况。如何更好地进行感恩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继续传承发展,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阐述“三种意识”助力下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榜样意识,让“知恩”于感受中萌芽
感恩教育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想象的。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从哇哇落地到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他们都被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呵护着,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父母、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强化榜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榜样示范能给予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指引。在平时生活中,因为有关心备至的父母、循循教导的老师这些“无名英雄”的无私付出,孩子们才得以安心地进行学习。他们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蕴含的正能量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正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资源”,因为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就出现在孩子们的身边。因此,这些“榜样”的事迹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知晓,让他们知晓教师潜心教育之恩,知晓父母照顾关爱之恩。
1.以情换情,知教师之恩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让学生知晓教师的恩情,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教师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学生总觉得这是老师的本分与义务,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教师们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小学生很难教,不懂得怎样尊重老师,他们经常会顶撞老师。因此,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实现两个层面的引导:一是学校层面。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学生配合老师的工作,校长把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表达出来,强调老师们积极报名,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点驻守在校门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无论是烈日当空抑或是狂风暴雨,老师们风雨无阻,坚守在校门口,笑脸迎接每一位进出的学生。二是学科层面,各个学科根据学校教学的工作指引下制定了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细则,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进行每周一小结,通过班级的钉钉群、微信群告知学生每周的教与学的情况。并且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备课、找资料、做微课。通过学校、学科、班级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交流,真真切切让学生知道老师们的辛劳以及对他们的爱意,从中记住老师的恩情。
2.以心换心,知父母之恩
经常听到家长埋怨:我家的孩子脾气很大,不懂得尊重父母;我家的儿子什么家务都不做,还嫌弃这,嫌弃那;我家的女儿对什么都挑三拣四,只要已有怠慢,照顾不周,就闭门不出……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未懂感恩父母。因此,学校方面对孩子进行了间接的感恩教育,即利用他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般采取的是向学生讲述感恩教育和通过某一情境向学生落实感恩教育,而学生则通过共情能力对该事例产生共鸣,最终达到以心换心,知父母之恩的目的。
为此,学校以一些特别节日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母亲节则开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活动,让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亲手给母亲做一份礼物,或者写一封信给母亲等,真正做到在玩中学,把感恩教育落实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上,老师们利用好早午读、班会课的时间,向孩子们讲授“乌鸦反哺”“慈母之恩”等经典故事。
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把感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不仅如此,学校在平时也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并告知他们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让他们能安心地参与学习,清楚地父母给予的爱。利用这种间接感恩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间、无形之中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提高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 凸显仪式意识,让“感恩”于体验中滋生
感恩教育虽然不能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但可以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仪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自己对祖国、对家长、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因此,学校开展的常规活动、特色活动,如果能凸显仪式感,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场场最能打动他们心灵的感恩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时,让仪式感根植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恩之情在体验中滋生。
1.感恩,在富有仪式感的常规活动中体悟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并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感恩教育。每一周的星期一早上九点,笔者所在的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流程很简单,但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每一个同学一边高唱国歌,一边敬礼,满腔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通过这样的升旗仪式,强化了仪式感,同时增进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感恩之情,那种自豪感其实就是孩子们对祖国深深的感恩之情。这样的体验方式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真是无声胜有声。
2.感恩,在融入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形成
感恩教育需要仪式感,因为如果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讲道理,感恩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融入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参与、体验,感恩教育就能“可视化”,教育效果则不言而喻。基于此,学校举行了一些感怀英雄们的特色活动,如“我向英雄献礼”“致敬英雄”“英雄就在身边”等活动。
在清明节期间,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站在烈士墓前,阅读着一行行看似黑白却又充满热血的文字,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一幕幕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师生面前。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很好地向孩子们诠释了什么叫“舍小家,顾大家”的风范,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英雄”这个词语的内涵。 纵观这一活动,流程很简单,却满载仪式感;言语很简约,却蕴藏了屡屡温馨;情感不彰显,却流露了满怀的感恩之情。这样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眼看、用耳聽、心感受,学生的体验就变得丰富,感恩教育就有了灵魂。
三、彰显责任意识,让“报恩”于行动上产生
教师不仅要教育指导孩子要学会感恩,还要学会报恩。如何报恩?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像护国英雄那样冲锋陷阵,但属于他们此时此刻要承担的责任——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做到这些,其实就是“报恩”的最好表现。
1. 在严守规则中报恩
严守规则就是自律,就是严守规定,严于律己。这是责任担当的一种表现,更是报恩的一种行动。因为心中有祖国,才能听党的指挥;因为心中有学校,才能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因为心中有父母,才能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我校通过公众号、班微信群要求全体同学“五要”:要做好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好上课的课文、笔记本、文具盒并端正坐在书桌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要端正态度:学习期间,在书桌前学习,不能随意走动,要端正坐姿,不能趴着上课,不能吃东西、玩耍;要认真听课:学习期间根据授课内容认真做笔记,一边听一边记;要积极发言:答疑时间,如果有疑问要大胆请教老师或同学,并认真倾听老师答疑,同时也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学习感受;要提交作业:每天的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要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并及时提交。如果有错,要根据老师的评语及时更改后再次提交。因为有规有矩,所以学生就有了方向的指引。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学校的要求、细则去做好,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学生的严守细则就是感恩的一种表现。
可见,报恩并非让学生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学生做好最细微的事情,能按要求,按准则做好,就是报恩的一种体现。
2. 在积极进取中报恩
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进取就是就是自我激励,不气馁,不放弃。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一要鼓励自己每天进一步,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强健体魄。二是要汲取正能量,学习以往的感人事迹,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三是发挥自己的正能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番话等等,为身边人加油鼓劲。
通过家长会,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积极地学习,积极地锻炼,彰显了当代青少年的高昂的斗志,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其实,孩子们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就很好地说明他们在以行动报恩祖国、报恩学校、报恩老师、报恩父母。
综上所述,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随意、随性,而应该强化“三种意识” ,让感恩教育有始有终,有规有矩,有质有效。在感恩教育的引领下,把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考试周刊,2021(28):117-118.
[2]简美儒.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21(03):231.
[3]江玉姬.基于思源教育下的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校本研究[J].科技风,2020(31):128-129.
关键词:三种意识;知恩;念恩、报恩、施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一直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仍有少数青少年出现叛逆不懂感恩的情况。如何更好地进行感恩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继续传承发展,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阐述“三种意识”助力下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榜样意识,让“知恩”于感受中萌芽
感恩教育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想象的。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从哇哇落地到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他们都被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呵护着,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父母、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强化榜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榜样示范能给予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指引。在平时生活中,因为有关心备至的父母、循循教导的老师这些“无名英雄”的无私付出,孩子们才得以安心地进行学习。他们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蕴含的正能量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正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资源”,因为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就出现在孩子们的身边。因此,这些“榜样”的事迹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知晓,让他们知晓教师潜心教育之恩,知晓父母照顾关爱之恩。
1.以情换情,知教师之恩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让学生知晓教师的恩情,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教师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学生总觉得这是老师的本分与义务,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教师们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小学生很难教,不懂得怎样尊重老师,他们经常会顶撞老师。因此,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实现两个层面的引导:一是学校层面。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学生配合老师的工作,校长把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表达出来,强调老师们积极报名,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点驻守在校门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无论是烈日当空抑或是狂风暴雨,老师们风雨无阻,坚守在校门口,笑脸迎接每一位进出的学生。二是学科层面,各个学科根据学校教学的工作指引下制定了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细则,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进行每周一小结,通过班级的钉钉群、微信群告知学生每周的教与学的情况。并且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备课、找资料、做微课。通过学校、学科、班级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交流,真真切切让学生知道老师们的辛劳以及对他们的爱意,从中记住老师的恩情。
2.以心换心,知父母之恩
经常听到家长埋怨:我家的孩子脾气很大,不懂得尊重父母;我家的儿子什么家务都不做,还嫌弃这,嫌弃那;我家的女儿对什么都挑三拣四,只要已有怠慢,照顾不周,就闭门不出……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未懂感恩父母。因此,学校方面对孩子进行了间接的感恩教育,即利用他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般采取的是向学生讲述感恩教育和通过某一情境向学生落实感恩教育,而学生则通过共情能力对该事例产生共鸣,最终达到以心换心,知父母之恩的目的。
为此,学校以一些特别节日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母亲节则开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活动,让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亲手给母亲做一份礼物,或者写一封信给母亲等,真正做到在玩中学,把感恩教育落实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上,老师们利用好早午读、班会课的时间,向孩子们讲授“乌鸦反哺”“慈母之恩”等经典故事。
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把感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不仅如此,学校在平时也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并告知他们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让他们能安心地参与学习,清楚地父母给予的爱。利用这种间接感恩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间、无形之中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提高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 凸显仪式意识,让“感恩”于体验中滋生
感恩教育虽然不能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但可以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仪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自己对祖国、对家长、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因此,学校开展的常规活动、特色活动,如果能凸显仪式感,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场场最能打动他们心灵的感恩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时,让仪式感根植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恩之情在体验中滋生。
1.感恩,在富有仪式感的常规活动中体悟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并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感恩教育。每一周的星期一早上九点,笔者所在的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流程很简单,但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每一个同学一边高唱国歌,一边敬礼,满腔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通过这样的升旗仪式,强化了仪式感,同时增进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感恩之情,那种自豪感其实就是孩子们对祖国深深的感恩之情。这样的体验方式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真是无声胜有声。
2.感恩,在融入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形成
感恩教育需要仪式感,因为如果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讲道理,感恩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融入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参与、体验,感恩教育就能“可视化”,教育效果则不言而喻。基于此,学校举行了一些感怀英雄们的特色活动,如“我向英雄献礼”“致敬英雄”“英雄就在身边”等活动。
在清明节期间,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站在烈士墓前,阅读着一行行看似黑白却又充满热血的文字,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一幕幕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师生面前。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很好地向孩子们诠释了什么叫“舍小家,顾大家”的风范,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英雄”这个词语的内涵。 纵观这一活动,流程很简单,却满载仪式感;言语很简约,却蕴藏了屡屡温馨;情感不彰显,却流露了满怀的感恩之情。这样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眼看、用耳聽、心感受,学生的体验就变得丰富,感恩教育就有了灵魂。
三、彰显责任意识,让“报恩”于行动上产生
教师不仅要教育指导孩子要学会感恩,还要学会报恩。如何报恩?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像护国英雄那样冲锋陷阵,但属于他们此时此刻要承担的责任——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做到这些,其实就是“报恩”的最好表现。
1. 在严守规则中报恩
严守规则就是自律,就是严守规定,严于律己。这是责任担当的一种表现,更是报恩的一种行动。因为心中有祖国,才能听党的指挥;因为心中有学校,才能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因为心中有父母,才能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我校通过公众号、班微信群要求全体同学“五要”:要做好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好上课的课文、笔记本、文具盒并端正坐在书桌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要端正态度:学习期间,在书桌前学习,不能随意走动,要端正坐姿,不能趴着上课,不能吃东西、玩耍;要认真听课:学习期间根据授课内容认真做笔记,一边听一边记;要积极发言:答疑时间,如果有疑问要大胆请教老师或同学,并认真倾听老师答疑,同时也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学习感受;要提交作业:每天的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要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并及时提交。如果有错,要根据老师的评语及时更改后再次提交。因为有规有矩,所以学生就有了方向的指引。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学校的要求、细则去做好,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学生的严守细则就是感恩的一种表现。
可见,报恩并非让学生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学生做好最细微的事情,能按要求,按准则做好,就是报恩的一种体现。
2. 在积极进取中报恩
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进取就是就是自我激励,不气馁,不放弃。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一要鼓励自己每天进一步,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强健体魄。二是要汲取正能量,学习以往的感人事迹,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三是发挥自己的正能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番话等等,为身边人加油鼓劲。
通过家长会,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积极地学习,积极地锻炼,彰显了当代青少年的高昂的斗志,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其实,孩子们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就很好地说明他们在以行动报恩祖国、报恩学校、报恩老师、报恩父母。
综上所述,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随意、随性,而应该强化“三种意识” ,让感恩教育有始有终,有规有矩,有质有效。在感恩教育的引领下,把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考试周刊,2021(28):117-118.
[2]简美儒.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21(03):231.
[3]江玉姬.基于思源教育下的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校本研究[J].科技风,2020(3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