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思想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一根本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引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把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的地步,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件苦差事,难以继续下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思维能力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得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数学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问题化,关键是把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问题化,抓住这些重要的目标,注重揭露这些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发散求异思维,开拓学生个性化意识。
在教学中提倡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拓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纳入教学活动,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课本典型题例,进行引伸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题,从课本问题的原型编制出内涵丰富的开放式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进行思考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獨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为之设计好的“思维圈”内。这种不给学生足够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导致事倍功半。
五、给学生以具有思考性的指导
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时难免会有困难,有的思考方法是不完善的,有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呢?以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往往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提示给学生,学生一听便会,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然而,我认为这种给以方法上的提示,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一旦没有提示,学生又将不知从何想起。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具体方法上的提示,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的提问。如:你以前见过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公式?
总之,提示不要直接给出某种方法,以替代学生思维;而应该引发学生继续展开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携手并进,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引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把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的地步,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件苦差事,难以继续下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思维能力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得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数学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问题化,关键是把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问题化,抓住这些重要的目标,注重揭露这些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发散求异思维,开拓学生个性化意识。
在教学中提倡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拓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纳入教学活动,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课本典型题例,进行引伸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题,从课本问题的原型编制出内涵丰富的开放式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进行思考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獨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为之设计好的“思维圈”内。这种不给学生足够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导致事倍功半。
五、给学生以具有思考性的指导
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时难免会有困难,有的思考方法是不完善的,有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呢?以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往往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提示给学生,学生一听便会,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然而,我认为这种给以方法上的提示,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一旦没有提示,学生又将不知从何想起。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具体方法上的提示,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的提问。如:你以前见过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公式?
总之,提示不要直接给出某种方法,以替代学生思维;而应该引发学生继续展开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携手并进,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