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北方民瓷的代表,澄城尧头窑瓷器在器形、釉色、装饰纹样以及制瓷技艺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其借物抒情的纹饰构成语言,是百姓对生活的思考和祈盼,其表现技艺揭示了民间艺术通过吸收、衍生、渗透,寻求共生共存发展之路的规律。
关键词:地域文化;审美意识;民间信仰
陶瓷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历史久远。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制陶活动,在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由陶器向瓷器发展的全套过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瓷器故乡”美称的中国,在世界享有盛誉,并且以陶瓷品类繁多,技艺流派纷呈,产地分布广泛且呈现地域性艺术特色而著称。在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上,就埋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民间瓷窑群——澄城尧头窑。澄城尧头窑是陕西渭北高原澄城、白水、蒲城三县相交的一处古代烧瓷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窑场,因受地理位置的制约,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劳动群众与周边地域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传播交流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当地在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也给这片土生土长的窑场粗瓷在器形、釉色、装饰纹样以及制瓷技艺等方面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2006年5月,尧头窑陶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尧头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澄城尧头窑的创烧年代,文献未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近年来的各项研究成果来看,推断金元时期以前已经开始了制瓷活动。另据明代嘉靖《澄城县志》记载:尧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摇(尧)头镇特产”。清代咸丰《澄城县志》记载:清代雍正甲辰科解元游德亦咏《尧头陶瓷窑》:“万道玄云矗绛霄,祝融烧炭鼓尖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喜休夸汝宅窑”,形象地描写了清代窑场生产的情况。据此推断,尧头窑的发展鼎盛期应为明清时期。又据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载:“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可见,民国时期尧头窑制瓷活动依然活跃。至今,澄城县尧头窑场仍保存有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也是迄今为止陕西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窑址群,其为研究中国传统制瓷历史、陕西陶瓷的发展史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资料。
澄城尧头窑以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其瓷器是建立在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延续了陕西耀州窑刻印花青瓷工艺的风格,其中黑釉瓷的剔刻花工艺是明末清初时期陕西民窑瓷器典型的艺术特征。总体来看,尧头窑瓷器呈现出的器型古拙粗犷,形态浑厚沉稳,纹饰简练纯朴,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润泽的艺术特色,其中器身上的装饰图案,在构成语言及加工技艺方面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一脉相承的纹饰表现技艺
澄城尧头陶瓷以日常生活器皿为主,常见有罐、瓶、盘、碗、碟、壶、蒜臼,及灯、尊、枕、塔盒等;其造型上多采用單柄形、双耳形、三耳形、塔形、猫形等;瓷釉色以黑釉瓷为主,还包括青釉、黄釉及铁锈花瓷、青花瓷等;在器物的装饰手法运用上,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剔划花和刻划花最具代表,多见于瓶类,也在壶、罐、塔盒和个别的碗上运用这种装饰技巧。
澄城尧头陶瓷的划工艺,通常采用篦状工具,利用工具的锐度划出简单花纹,手法干练,线条流畅、富于动感。而刻花则是在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上,用竹笔雕刻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再经高温烧制,形成黑与白、白与灰的线条色彩对比关系与面积再形成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加上饱满的构图与刚劲的刻划手法,营造出典型的地域性艺术特征。这两种技艺与西汉陕北盛行的汉画像石雕刻技艺基本一致,即中国传统石雕技艺中的剔地线刻和剔地平面刻,其工序一般先用线画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景象线稿,将所要表现的物体细节都勾画得清晰,然后把图像线描以外的面剔去一层,使图像呈平面凸起。这种刻法一般较深,形成了画与雕的双重表现形式。尧头瓷采用划刻花技法所表现的内容为常见的弦纹、波浪纹、臆想中的飞马、运动着的人物、吉祥的小狮子、单花或双花并开、多花多叶交错而出的复杂花卉纹样等。如其中有一件青釉刻花小罐,外形呈肩宽、腹鼓、圆足、平底状,通高14cm,直径15cm。器身采用划刻花技艺,表现了一头正在低头吃草的牛,在纹饰图案的组成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团花构架为骨格,布局上不论牛的身体、尾巴、还是装饰的山石、小草都相互补充和协调地被组织装饰在团形适合纹样骨格里,整体构成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将现实事物的三度空间改为二度空间的适合纹样的平面化造型。在刻花的力度把握上不但准确、干净、利索,而且还呈现出浅浮雕效果,所表现出的牛身体组成线条自如流畅,手法洗练,加之青釉的釉色辅助,使得整个器物传递出古朴、清透和凝厚的艺术气息,呈现出鲜活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充分映证了民间艺术在相互吸收、衍生、渗透中,寻求共生共存的艺术发展之路。
澄城尧头陶瓷装饰技艺在发展中也不断寻求变化,在强调器面以阴刻手法出现的剔地隐起法外,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中阳刻所带来的新视觉体验。在明末清初时期留存下来的尧头黑釉器上,有部分黑釉瓷的图案立体效果更为强烈,显然有借鉴中国传统木雕和石雕中的剔地突起技艺的痕迹,这些图案多选用造型简洁的纹样,见有铺首衔环、鼓钉纹、梅花纹、缠枝莲花纹等,这与明清时期关中民居中石雕、木雕、砖雕的盛行及雕刻技艺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借物抒情的纹饰构成语言
澄城尧头陶瓷纹饰题材广泛,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几何三大类。构成主次得当,层次分明,其中花卉和动物纹饰最为常见。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尧头瓷器纹饰带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
(一)以花卉为主题,层次分明
澄城尧头瓷器纹饰中的植物,多选用花卉的形态,以石榴、桃花、荷花、菊花和寿桃等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植物为代表,在构图上通常借助弦纹把在最外圈和中间图案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创作区域,纹样多选用单朵或叠枝等造型,运用对称手法构图。这种手法集中表现在饮食所用的盘和碟上,纹饰常为二至四层,但每层纹饰都有微弱的变化。通常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的单体花瓣纹为主,花头形体较小,排列工整。最中心为主体花卉,相对独立且突出,器物通体装饰利用花头的大小形态形成丰富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构成感。如一件铁锈花食盘,采用了菊花这个元素,利用菊花在民间寓意吉祥如意和延年益寿,来表达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在组合形式上选用了主体花头和几何纹样相结合的手法,盘的最上层选用了双排菱形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手法,强调了画面的主次关系;第二层选用了大小两个花头和茎叶穿插重复出现的构成纹样;第三层又运用了单层菱形纹样与弦纹相组合的形式;第四层,也就是盘底,选用了独立的一个菊花花头,利用菊叶的疏密变化丰富了圆形的骨架,在手法上运用了变形花瓣和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图案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较高的构成艺术水平。整件作品工整严谨,讲求对称,但又透露出轻松惬意的生活气息,与铁锈花独特的釉色表现语言相结合,在传递出自然、淳朴、率直的凡人生活语言外,也表达出地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及倾向。 (二)动植物相组合,主次相宜
澄城尧头瓷器纹饰中的动物多以鱼、鼠、猫、牛等为主,并擅长将动物和植物纹样相结合进行表现,在表现手法上喜爱将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思想与宗教信仰的吉祥文化展现出来。像留存较多的青花鱼盘,其因“鱼”是“余”谐音,又因鱼强大的繁殖能力,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活期盼。而“莲”是“连”的谐音,所以莲花与鱼象征着连年有余,也成为尧头窑瓷器盘类器皿的主要装饰纹样。其通常以相对简洁的手法,将鱼作为主要造型,巧妙地布局在圆盘底部,将莲花作为辅助形,或环绕在圆盘子的边缘,或穿插在鱼形的空白处,形成主次分明、疏密得宜的构图。由于构成图案的莲花头,可以连续出现,也可以单独一朵和主题相呼应,因此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以吉祥文化为背景的器皿,在艺术表达上更为自由随性,其装饰图案构图随意,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从中透露出陶瓷艺人随心所欲的表达意境,及自己对周边事物的看法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三)抽象写实相合,借物寓意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从早期对自然的崇拜,历经多次演化和积累完善,在老百姓的心里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传统,并带有典型的多神性和包容性。这种植根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民间信仰,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普遍。澄城尧头瓷器在纹饰选用及表现上蕴含着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的美好愿望。像其中的黑釉双耳大沆、黑釉筷筒、刻花双耳尊等,都喜爱运用象征八卦、暗八仙等圖案作装饰内容。以其中一件黑釉筷筒的纹饰为例,它在表现上采用了上、下两层不同装饰主体的纹饰。上层纹饰以植物的茎与叶组成,在植物茎的表现上,采用划刻花手法以波浪形的线形形成装饰纹样,再以叶为面,形成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在纹饰的轮廓线处理上,采用划刻细线相衬,更加强调了纹饰空间感,营造出古朴端庄、疏朗有序的艺术特色。下层纹饰选用了八卦中的卦相为装饰语言,各个符号工整有序地排列在筷筒的四周。符号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粗重线形,配以卦形的变化,松紧得益,凝重浑厚,将自己生活中对玄奥的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澄城尧头瓷器除了在器形的表面进行装饰外,还比较注重对生活事物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将纹饰与造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传统黑釉老鼠罐,在手法上多采用大罐套小罐的组合方式,在便于人们收藏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传统的黑釉老鼠罐单体,一般由罐身和罐盖组成,整个造型上圆下方,以象征宇宙天体,即罐盖喻天,罐身喻地,寓意“天地合一”;盖钮为鼠形,是以写实的手法将我们常见的老鼠形象搬挪至罐盖中央,瞬间,一只毛发齐整,机灵可爱的小老鼠成为一个实用的把手。在百姓的眼里,鼠为生肖之首,寓意人类的繁衍生息,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整套器型的组合中又有阴阳合一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物,也是民间信仰的直接表达物。再如黑釉猫枕,其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只釉色乌金发灿的黑猫屈脚爬卧的体态,自然凹陷的身体刚好是人头部的枕合处。整件作品造型生动、敦实,体态肥厚,双耳高耸,胡须、额毛丝丝可数,形象自然逼真,把与人类共生共存的一只家猫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形象与北方民间“猫鬼神”信仰有吻合点。
澄城尧头瓷器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陶瓷,通过造型及纹样给我们传递出北方传统民间文化及艺术的厚重底蕴,它充满着浓重的地域文化特征,渗透着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以及从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最原始、最朴素、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它曾经的辉煌伴随着岁月的变迁已失去了往日风采,但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这块文化基因碎片往日的光泽。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地域文化;审美意识;民间信仰
陶瓷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历史久远。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制陶活动,在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由陶器向瓷器发展的全套过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瓷器故乡”美称的中国,在世界享有盛誉,并且以陶瓷品类繁多,技艺流派纷呈,产地分布广泛且呈现地域性艺术特色而著称。在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上,就埋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民间瓷窑群——澄城尧头窑。澄城尧头窑是陕西渭北高原澄城、白水、蒲城三县相交的一处古代烧瓷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窑场,因受地理位置的制约,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劳动群众与周边地域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传播交流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当地在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也给这片土生土长的窑场粗瓷在器形、釉色、装饰纹样以及制瓷技艺等方面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2006年5月,尧头窑陶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尧头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澄城尧头窑的创烧年代,文献未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近年来的各项研究成果来看,推断金元时期以前已经开始了制瓷活动。另据明代嘉靖《澄城县志》记载:尧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摇(尧)头镇特产”。清代咸丰《澄城县志》记载:清代雍正甲辰科解元游德亦咏《尧头陶瓷窑》:“万道玄云矗绛霄,祝融烧炭鼓尖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喜休夸汝宅窑”,形象地描写了清代窑场生产的情况。据此推断,尧头窑的发展鼎盛期应为明清时期。又据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载:“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可见,民国时期尧头窑制瓷活动依然活跃。至今,澄城县尧头窑场仍保存有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也是迄今为止陕西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窑址群,其为研究中国传统制瓷历史、陕西陶瓷的发展史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资料。
澄城尧头窑以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其瓷器是建立在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延续了陕西耀州窑刻印花青瓷工艺的风格,其中黑釉瓷的剔刻花工艺是明末清初时期陕西民窑瓷器典型的艺术特征。总体来看,尧头窑瓷器呈现出的器型古拙粗犷,形态浑厚沉稳,纹饰简练纯朴,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润泽的艺术特色,其中器身上的装饰图案,在构成语言及加工技艺方面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一脉相承的纹饰表现技艺
澄城尧头陶瓷以日常生活器皿为主,常见有罐、瓶、盘、碗、碟、壶、蒜臼,及灯、尊、枕、塔盒等;其造型上多采用單柄形、双耳形、三耳形、塔形、猫形等;瓷釉色以黑釉瓷为主,还包括青釉、黄釉及铁锈花瓷、青花瓷等;在器物的装饰手法运用上,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剔划花和刻划花最具代表,多见于瓶类,也在壶、罐、塔盒和个别的碗上运用这种装饰技巧。
澄城尧头陶瓷的划工艺,通常采用篦状工具,利用工具的锐度划出简单花纹,手法干练,线条流畅、富于动感。而刻花则是在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上,用竹笔雕刻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再经高温烧制,形成黑与白、白与灰的线条色彩对比关系与面积再形成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加上饱满的构图与刚劲的刻划手法,营造出典型的地域性艺术特征。这两种技艺与西汉陕北盛行的汉画像石雕刻技艺基本一致,即中国传统石雕技艺中的剔地线刻和剔地平面刻,其工序一般先用线画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景象线稿,将所要表现的物体细节都勾画得清晰,然后把图像线描以外的面剔去一层,使图像呈平面凸起。这种刻法一般较深,形成了画与雕的双重表现形式。尧头瓷采用划刻花技法所表现的内容为常见的弦纹、波浪纹、臆想中的飞马、运动着的人物、吉祥的小狮子、单花或双花并开、多花多叶交错而出的复杂花卉纹样等。如其中有一件青釉刻花小罐,外形呈肩宽、腹鼓、圆足、平底状,通高14cm,直径15cm。器身采用划刻花技艺,表现了一头正在低头吃草的牛,在纹饰图案的组成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团花构架为骨格,布局上不论牛的身体、尾巴、还是装饰的山石、小草都相互补充和协调地被组织装饰在团形适合纹样骨格里,整体构成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将现实事物的三度空间改为二度空间的适合纹样的平面化造型。在刻花的力度把握上不但准确、干净、利索,而且还呈现出浅浮雕效果,所表现出的牛身体组成线条自如流畅,手法洗练,加之青釉的釉色辅助,使得整个器物传递出古朴、清透和凝厚的艺术气息,呈现出鲜活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充分映证了民间艺术在相互吸收、衍生、渗透中,寻求共生共存的艺术发展之路。
澄城尧头陶瓷装饰技艺在发展中也不断寻求变化,在强调器面以阴刻手法出现的剔地隐起法外,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中阳刻所带来的新视觉体验。在明末清初时期留存下来的尧头黑釉器上,有部分黑釉瓷的图案立体效果更为强烈,显然有借鉴中国传统木雕和石雕中的剔地突起技艺的痕迹,这些图案多选用造型简洁的纹样,见有铺首衔环、鼓钉纹、梅花纹、缠枝莲花纹等,这与明清时期关中民居中石雕、木雕、砖雕的盛行及雕刻技艺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借物抒情的纹饰构成语言
澄城尧头陶瓷纹饰题材广泛,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几何三大类。构成主次得当,层次分明,其中花卉和动物纹饰最为常见。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尧头瓷器纹饰带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
(一)以花卉为主题,层次分明
澄城尧头瓷器纹饰中的植物,多选用花卉的形态,以石榴、桃花、荷花、菊花和寿桃等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植物为代表,在构图上通常借助弦纹把在最外圈和中间图案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创作区域,纹样多选用单朵或叠枝等造型,运用对称手法构图。这种手法集中表现在饮食所用的盘和碟上,纹饰常为二至四层,但每层纹饰都有微弱的变化。通常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的单体花瓣纹为主,花头形体较小,排列工整。最中心为主体花卉,相对独立且突出,器物通体装饰利用花头的大小形态形成丰富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构成感。如一件铁锈花食盘,采用了菊花这个元素,利用菊花在民间寓意吉祥如意和延年益寿,来表达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在组合形式上选用了主体花头和几何纹样相结合的手法,盘的最上层选用了双排菱形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手法,强调了画面的主次关系;第二层选用了大小两个花头和茎叶穿插重复出现的构成纹样;第三层又运用了单层菱形纹样与弦纹相组合的形式;第四层,也就是盘底,选用了独立的一个菊花花头,利用菊叶的疏密变化丰富了圆形的骨架,在手法上运用了变形花瓣和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图案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较高的构成艺术水平。整件作品工整严谨,讲求对称,但又透露出轻松惬意的生活气息,与铁锈花独特的釉色表现语言相结合,在传递出自然、淳朴、率直的凡人生活语言外,也表达出地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及倾向。 (二)动植物相组合,主次相宜
澄城尧头瓷器纹饰中的动物多以鱼、鼠、猫、牛等为主,并擅长将动物和植物纹样相结合进行表现,在表现手法上喜爱将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思想与宗教信仰的吉祥文化展现出来。像留存较多的青花鱼盘,其因“鱼”是“余”谐音,又因鱼强大的繁殖能力,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活期盼。而“莲”是“连”的谐音,所以莲花与鱼象征着连年有余,也成为尧头窑瓷器盘类器皿的主要装饰纹样。其通常以相对简洁的手法,将鱼作为主要造型,巧妙地布局在圆盘底部,将莲花作为辅助形,或环绕在圆盘子的边缘,或穿插在鱼形的空白处,形成主次分明、疏密得宜的构图。由于构成图案的莲花头,可以连续出现,也可以单独一朵和主题相呼应,因此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以吉祥文化为背景的器皿,在艺术表达上更为自由随性,其装饰图案构图随意,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从中透露出陶瓷艺人随心所欲的表达意境,及自己对周边事物的看法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三)抽象写实相合,借物寓意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从早期对自然的崇拜,历经多次演化和积累完善,在老百姓的心里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传统,并带有典型的多神性和包容性。这种植根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民间信仰,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普遍。澄城尧头瓷器在纹饰选用及表现上蕴含着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的美好愿望。像其中的黑釉双耳大沆、黑釉筷筒、刻花双耳尊等,都喜爱运用象征八卦、暗八仙等圖案作装饰内容。以其中一件黑釉筷筒的纹饰为例,它在表现上采用了上、下两层不同装饰主体的纹饰。上层纹饰以植物的茎与叶组成,在植物茎的表现上,采用划刻花手法以波浪形的线形形成装饰纹样,再以叶为面,形成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在纹饰的轮廓线处理上,采用划刻细线相衬,更加强调了纹饰空间感,营造出古朴端庄、疏朗有序的艺术特色。下层纹饰选用了八卦中的卦相为装饰语言,各个符号工整有序地排列在筷筒的四周。符号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粗重线形,配以卦形的变化,松紧得益,凝重浑厚,将自己生活中对玄奥的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澄城尧头瓷器除了在器形的表面进行装饰外,还比较注重对生活事物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将纹饰与造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传统黑釉老鼠罐,在手法上多采用大罐套小罐的组合方式,在便于人们收藏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传统的黑釉老鼠罐单体,一般由罐身和罐盖组成,整个造型上圆下方,以象征宇宙天体,即罐盖喻天,罐身喻地,寓意“天地合一”;盖钮为鼠形,是以写实的手法将我们常见的老鼠形象搬挪至罐盖中央,瞬间,一只毛发齐整,机灵可爱的小老鼠成为一个实用的把手。在百姓的眼里,鼠为生肖之首,寓意人类的繁衍生息,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整套器型的组合中又有阴阳合一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物,也是民间信仰的直接表达物。再如黑釉猫枕,其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只釉色乌金发灿的黑猫屈脚爬卧的体态,自然凹陷的身体刚好是人头部的枕合处。整件作品造型生动、敦实,体态肥厚,双耳高耸,胡须、额毛丝丝可数,形象自然逼真,把与人类共生共存的一只家猫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形象与北方民间“猫鬼神”信仰有吻合点。
澄城尧头瓷器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陶瓷,通过造型及纹样给我们传递出北方传统民间文化及艺术的厚重底蕴,它充满着浓重的地域文化特征,渗透着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以及从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最原始、最朴素、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它曾经的辉煌伴随着岁月的变迁已失去了往日风采,但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这块文化基因碎片往日的光泽。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