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是“文质彬彬”,笔者将从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5着手来浅析《无词歌》中作曲家是如何使“文”与“质”交相辉映并达至“彬彬”。本文首先将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入手,介绍何为“美”,“文”与“质”分别是什么,二者怎样才算“彬彬”达至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其后,略微介绍门德尔松及《无词歌》;第三部分,将结合前两部分内容,分析这首“不慌张”作品。本文的着力点和创新点是:选取大众并不是特别熟悉的升f小调作品,立足于曲式结构的理性基础分析感性上的音乐美。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文” “质” “彬彬”;门德尔松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一、“文质彬彬”然后“尽善尽美”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时期鲁国人。
《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直接理解来说,孔子讲: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鲁鄙陋,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空洞。当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文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内容美”,“质朴”便是“形式美”,那么,二者怎样配合才算得上“尽善尽美”?我们不妨举例,《韶》六代乐舞之一,据记载,这部作品的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也就是說,韶乐格调优美抒情,犹如拂面的春风。孔子在齐看到《韶》的演出后,发出感慨“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叹!《武》也是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战功。《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评论这两部经典性乐舞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武》都是十分精彩经典的乐舞作品,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原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存在于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里。《韶》是歌颂舜的“禅让制”美德的,它符合孔子“尽善”标准,而《武》却在赞扬用武力征伐取得天下的赫赫战功,它不符合孔子“仁爱”精神,所以它“未尽善也”。
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蒂
门德尔松是一位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富商之家,门德尔松从小就受到广泛的文化教养和各门艺术熏陶。门德尔松一生在创作、演奏、教学和乐评活动上不断与当时沉迷庸俗低级的社会风尚作斗争,宣传德国优秀的古典主义传统音乐,其中突出贡献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J·S巴赫的价值。
提及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就很难不想到他的代表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也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体裁,为钢琴特性小曲开辟了新的蹊径。门德尔松认为一首乐曲是可以比语言更能明确的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愿望和情绪的!
三、《无词歌》op19.no5的内容美
前文我们也提到过这首作品又名《不安静、慌张》,小型抒情钢琴小品。乐曲一开始用连续上升的旋律直接展现主题旋律,通过强弱的对比,展示矛盾情感的冲突,之后将旋律转换至左手,舒缓悠扬,描绘低沉深刻的内心;第二部分先用模仿性的材料照应曲子开头,然后用对话形式的分解和弦仿佛描绘了轮唱式的声部间的深入交谈,两声部交谈甚欢情绪高涨,运用斗争型的力度对比表现出作曲者内心的挣扎,但这个挣扎始终没有放大,在弱的力度上,左右手分工出现单音型的旋律,缓缓引入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派生再现,体现情感的最高点,抒情高歌。旋律弱进,意将听者思绪慢慢拉回,回到左手的熟悉的旋律歌唱,再次陈述情感主题,前后呼应,完整结尾。
四、《无词歌》op19.no5的形式美
如果说内容美是感性认知,那么形式美就是理性分析。这首小品和《无词歌》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原则来创作的,但门德尔松完全从音乐内容出发,在奏鸣原则逻辑的支配下,利用调性思维的复杂关系使乐曲更加直接的表述深刻的艺术情感内涵。
曲式上来说,奏鸣曲式思维,保持单三部曲式规模和形态。呈示部中没有鲜明独立的连接部,也可以说它完全没有连接部,主副部主题对比不大,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主题,但又保持着基本的独立性,体现了统一结构的组合原则;展开部体现主题解体性发展;再现部的调性附和等体现出奏鸣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五、《无词歌》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Op19.no5为例,《无词歌》采用奏鸣曲式创作原则,贯穿纯器乐思想,完美地将情感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无词歌》在力图保持德国音乐古典传统的同时,也努力去将和谐优美作为不懈地追求,而这些又与浪漫主义唯美风格有机结合,形成特别是在形式美上地鲜明个性。
柴可夫基斯认为“他的作品永远是无懈可击的,风格纯洁的典范,这可以说是突出的音乐个性……这在德国乐派的音乐家中间却是鹤立鸡群的。”门德尔松语录:“如果你问我写《无词歌》时我在想一些什么,我会说,就是歌曲所表达的。如果有时在我脑海里对某些歌曲闪现出某个确定的语言,我也从来不会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同样的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所指的事也不同,只有音乐能表达同一件事,能在不同的人之间激发出同样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无法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
舒曼称门德尔松为“19世纪的莫扎特”。这与他延续古典传统密不可分。“门德尔松一生所创作的6卷48首《无词歌》象是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形式简单朴素,首首都是抒发了门德尔松的喜怒哀乐,对人对事对自然的各种印象,和他众多的有歌词的歌曲一样都是些诗情画意的小品,有许多小曲既精美又新颖”。
门德尔松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像是他的人生道路一般古典高雅、温柔舒适、娴静优雅却又极富诗意和幻想。
六、结论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从始至终采用着“纯器乐思想”,即歌唱的器乐,体现了门德尔松的新音乐的“纯粹性”,结构严谨细密,曲调甜美抒情,符合孔子音乐审美标准评价标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门德尔松首创《无词歌》体裁,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都展示了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每首乐曲都有鲜明生动的主题形象。内容美与形式美相得益彰,“尽善”且“尽美”,生动地描绘出作曲家真实地内心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 林旭.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形式美”[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万洋(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文” “质” “彬彬”;门德尔松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一、“文质彬彬”然后“尽善尽美”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时期鲁国人。
《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直接理解来说,孔子讲: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鲁鄙陋,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空洞。当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文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内容美”,“质朴”便是“形式美”,那么,二者怎样配合才算得上“尽善尽美”?我们不妨举例,《韶》六代乐舞之一,据记载,这部作品的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也就是說,韶乐格调优美抒情,犹如拂面的春风。孔子在齐看到《韶》的演出后,发出感慨“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叹!《武》也是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战功。《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评论这两部经典性乐舞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武》都是十分精彩经典的乐舞作品,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原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存在于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里。《韶》是歌颂舜的“禅让制”美德的,它符合孔子“尽善”标准,而《武》却在赞扬用武力征伐取得天下的赫赫战功,它不符合孔子“仁爱”精神,所以它“未尽善也”。
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蒂
门德尔松是一位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富商之家,门德尔松从小就受到广泛的文化教养和各门艺术熏陶。门德尔松一生在创作、演奏、教学和乐评活动上不断与当时沉迷庸俗低级的社会风尚作斗争,宣传德国优秀的古典主义传统音乐,其中突出贡献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J·S巴赫的价值。
提及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就很难不想到他的代表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也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体裁,为钢琴特性小曲开辟了新的蹊径。门德尔松认为一首乐曲是可以比语言更能明确的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愿望和情绪的!
三、《无词歌》op19.no5的内容美
前文我们也提到过这首作品又名《不安静、慌张》,小型抒情钢琴小品。乐曲一开始用连续上升的旋律直接展现主题旋律,通过强弱的对比,展示矛盾情感的冲突,之后将旋律转换至左手,舒缓悠扬,描绘低沉深刻的内心;第二部分先用模仿性的材料照应曲子开头,然后用对话形式的分解和弦仿佛描绘了轮唱式的声部间的深入交谈,两声部交谈甚欢情绪高涨,运用斗争型的力度对比表现出作曲者内心的挣扎,但这个挣扎始终没有放大,在弱的力度上,左右手分工出现单音型的旋律,缓缓引入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派生再现,体现情感的最高点,抒情高歌。旋律弱进,意将听者思绪慢慢拉回,回到左手的熟悉的旋律歌唱,再次陈述情感主题,前后呼应,完整结尾。
四、《无词歌》op19.no5的形式美
如果说内容美是感性认知,那么形式美就是理性分析。这首小品和《无词歌》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原则来创作的,但门德尔松完全从音乐内容出发,在奏鸣原则逻辑的支配下,利用调性思维的复杂关系使乐曲更加直接的表述深刻的艺术情感内涵。
曲式上来说,奏鸣曲式思维,保持单三部曲式规模和形态。呈示部中没有鲜明独立的连接部,也可以说它完全没有连接部,主副部主题对比不大,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主题,但又保持着基本的独立性,体现了统一结构的组合原则;展开部体现主题解体性发展;再现部的调性附和等体现出奏鸣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五、《无词歌》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Op19.no5为例,《无词歌》采用奏鸣曲式创作原则,贯穿纯器乐思想,完美地将情感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无词歌》在力图保持德国音乐古典传统的同时,也努力去将和谐优美作为不懈地追求,而这些又与浪漫主义唯美风格有机结合,形成特别是在形式美上地鲜明个性。
柴可夫基斯认为“他的作品永远是无懈可击的,风格纯洁的典范,这可以说是突出的音乐个性……这在德国乐派的音乐家中间却是鹤立鸡群的。”门德尔松语录:“如果你问我写《无词歌》时我在想一些什么,我会说,就是歌曲所表达的。如果有时在我脑海里对某些歌曲闪现出某个确定的语言,我也从来不会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同样的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所指的事也不同,只有音乐能表达同一件事,能在不同的人之间激发出同样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无法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
舒曼称门德尔松为“19世纪的莫扎特”。这与他延续古典传统密不可分。“门德尔松一生所创作的6卷48首《无词歌》象是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形式简单朴素,首首都是抒发了门德尔松的喜怒哀乐,对人对事对自然的各种印象,和他众多的有歌词的歌曲一样都是些诗情画意的小品,有许多小曲既精美又新颖”。
门德尔松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像是他的人生道路一般古典高雅、温柔舒适、娴静优雅却又极富诗意和幻想。
六、结论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从始至终采用着“纯器乐思想”,即歌唱的器乐,体现了门德尔松的新音乐的“纯粹性”,结构严谨细密,曲调甜美抒情,符合孔子音乐审美标准评价标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门德尔松首创《无词歌》体裁,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都展示了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每首乐曲都有鲜明生动的主题形象。内容美与形式美相得益彰,“尽善”且“尽美”,生动地描绘出作曲家真实地内心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 林旭.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形式美”[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万洋(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