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就,作为一种辞格,实则是一种“性状的移属”。笔者做了初步统计,汉语中移就的中心语词类分布为:修饰词+名词/动词;而英语的移就一般只限于“修饰词+名词”。笔者试图将这两种类型加以论述和研究。
一、汉语“修饰词+名词/动词”与英语“修饰词+名词”的认知对比
英汉移就的中心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汉语移就中的修饰语所修饰的词类较英语丰富,其中之一便是动词。为何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笔者认为,动词和构式互动理论可以解释更为深层的原因。
(一)汉语移就中“修饰词+动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请看张爱玲作品《谈画》一文中的例子:
塞尚的太太第一次在他画里出现,是这样的一个方圆脸盘,有着微凸的大眼睛,一切都很淡薄的少女……
她第二次出现,着实使人吃惊。想是多年以后了,她坐在一张乌云似的赫赫展开的旧绒沙发上,低着头缝衣服,眼泡突出……永生永世的微笑的忍耐——做一个穷艺术家的太太不是容易的罢?
本段中“微笑的忍耐”便是移就“修饰词+动词”的典型运用。
为何“修饰语+动词”这样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显出足够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主要的焦点是在动词这个方面。Goldberg在《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动词和构式的主要课题。Goldberg认为,构式自身具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但是很明显语法的运作绝对不是完全自上而下的,即构式简单地将其意义强加于意义固定的动词。
Goldberg提出,虽然讨论框架语义学的例子大多是名词,但是不能认为名词的意义和动词的意义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因为名词通常可以被引申作为动词使用。像名词一样,动词也包含框架语义的意义;也就是说,动词的意义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此外,由于节选的例句中动词“忍耐”的用法可以说是一种特例,所以我们需要解释动词在特定构式中的新奇用法,这也是我们把论元结构构式的意义与实现该构式的动词区别开来,并且允许动词与丰富的框架语义意义相联的另外一个原因。这处移就辞格可以说是此节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塞尚妻子辛苦而无奈的人生。这处移就现象与全文的题旨情景是一致的。
(二)英语移就中“修饰词+ 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英汉移就辞格的“修饰语+中心语”结构可用构式之间承继关系理论来进行解释。下面举泰戈尔诗作Stray Birds中的移就现象加以分析: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The sands in your way beg for your song and your movement, dancing water.Will you carry the burden of their lameness?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了。舞动着的流水啊,在你途中的泥沙,正乞求你的歌声,你的舞蹈呢!你是否肯背负跛足的泥沙向前奔腾?她热切的脸,如夜晚的雨水,萦绕在我的梦中。——徐翰林译)
“wishful”意为“表达愿望的、怀有希望的”。在英语语言中,“wishful”往往用来修饰一些抽象名词,比如“wishful statements”(表达愿望的言语)、“wishful thinking”(基于愿望的想法),它在语言运用中往往用来修饰那些表示意识形态的词。而在此诗作中“wishful”一词用来修饰“face”(脸)这个具体事物。这样的搭配本是有违于语言习惯和语义逻辑的,为何读来意境异常优美?究其原因,不可避免地要从构式之间承继关系入手。
当两个构式通过一个隐喻映射相联时,我们把该联接称为隐喻扩展联接。这类联接可以明确表述映射的性质。通过把联接看作客体,我们可以表述隐喻之间的系统相联的关系,并最终通过承继层级把这些隐喻联接起来(参见Lakoff,1993)。在这首诗中,可以说,构式“face”正是构式“thinking”的隐喻实例。
《飞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诗人感叹命运的多变,并执着于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对人生美好理念的召唤”。
结合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构式“face (脸)”并非诗的本意,而是“美好理念”的一种隐喻化。笔者推测诗人的认知思维模式如下:
thinking(思想)wonderful concept(美好理念)→face(脸颊)
(思维认知)(隐喻)
在英语中,语言学家经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已经确立了“心智是身体”(THE MIND IS BODY)这一概念隐喻系统。语言学家李福印在《语义学概论》中对表示“思想”的概念隐喻的表达法做了统计,其中就提到了“思想(thinking)”与“物体(object)”的隐喻关系。笔者将李福印先生归纳的这种表达法与泰戈尔这段诗句中的构式间的隐喻用图表示如下:
概念隐喻 举例
思想是物体、是声音、是味道 我可以去欣赏,有手去触摸,有眼去看,有耳去听,有舌去尝,有心去爱或去恨,这是天使也会嫉妒的我作为人的种种美好吧。
thinking(思想)是face(脸)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她热切的脸,如夜晚的雨水,萦绕在我的梦中)
由此不难看出,英语移就“修饰语+中心语”语言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运用英语语言时特定的认知模式。
二、结语
汉语移就的词类较英语移就的词类更加多元化,汉语中移就的词类分布为“修饰词+名词/动词”,而英语的移就一般只限于“修饰词+名词”。正是依靠这种认知的思维模式,英汉移就的语言结构才详尽地给予其一定的理据性,体现其无穷无尽的修辞价值。
参考文献:
[1]David Lee.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4.
[2]F.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5).
(肖景恒 陕西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人文学院 71010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汉语“修饰词+名词/动词”与英语“修饰词+名词”的认知对比
英汉移就的中心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汉语移就中的修饰语所修饰的词类较英语丰富,其中之一便是动词。为何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笔者认为,动词和构式互动理论可以解释更为深层的原因。
(一)汉语移就中“修饰词+动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请看张爱玲作品《谈画》一文中的例子:
塞尚的太太第一次在他画里出现,是这样的一个方圆脸盘,有着微凸的大眼睛,一切都很淡薄的少女……
她第二次出现,着实使人吃惊。想是多年以后了,她坐在一张乌云似的赫赫展开的旧绒沙发上,低着头缝衣服,眼泡突出……永生永世的微笑的忍耐——做一个穷艺术家的太太不是容易的罢?
本段中“微笑的忍耐”便是移就“修饰词+动词”的典型运用。
为何“修饰语+动词”这样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显出足够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主要的焦点是在动词这个方面。Goldberg在《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动词和构式的主要课题。Goldberg认为,构式自身具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但是很明显语法的运作绝对不是完全自上而下的,即构式简单地将其意义强加于意义固定的动词。
Goldberg提出,虽然讨论框架语义学的例子大多是名词,但是不能认为名词的意义和动词的意义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因为名词通常可以被引申作为动词使用。像名词一样,动词也包含框架语义的意义;也就是说,动词的意义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此外,由于节选的例句中动词“忍耐”的用法可以说是一种特例,所以我们需要解释动词在特定构式中的新奇用法,这也是我们把论元结构构式的意义与实现该构式的动词区别开来,并且允许动词与丰富的框架语义意义相联的另外一个原因。这处移就辞格可以说是此节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塞尚妻子辛苦而无奈的人生。这处移就现象与全文的题旨情景是一致的。
(二)英语移就中“修饰词+ 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英汉移就辞格的“修饰语+中心语”结构可用构式之间承继关系理论来进行解释。下面举泰戈尔诗作Stray Birds中的移就现象加以分析: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The sands in your way beg for your song and your movement, dancing water.Will you carry the burden of their lameness?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了。舞动着的流水啊,在你途中的泥沙,正乞求你的歌声,你的舞蹈呢!你是否肯背负跛足的泥沙向前奔腾?她热切的脸,如夜晚的雨水,萦绕在我的梦中。——徐翰林译)
“wishful”意为“表达愿望的、怀有希望的”。在英语语言中,“wishful”往往用来修饰一些抽象名词,比如“wishful statements”(表达愿望的言语)、“wishful thinking”(基于愿望的想法),它在语言运用中往往用来修饰那些表示意识形态的词。而在此诗作中“wishful”一词用来修饰“face”(脸)这个具体事物。这样的搭配本是有违于语言习惯和语义逻辑的,为何读来意境异常优美?究其原因,不可避免地要从构式之间承继关系入手。
当两个构式通过一个隐喻映射相联时,我们把该联接称为隐喻扩展联接。这类联接可以明确表述映射的性质。通过把联接看作客体,我们可以表述隐喻之间的系统相联的关系,并最终通过承继层级把这些隐喻联接起来(参见Lakoff,1993)。在这首诗中,可以说,构式“face”正是构式“thinking”的隐喻实例。
《飞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诗人感叹命运的多变,并执着于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对人生美好理念的召唤”。
结合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构式“face (脸)”并非诗的本意,而是“美好理念”的一种隐喻化。笔者推测诗人的认知思维模式如下:
thinking(思想)wonderful concept(美好理念)→face(脸颊)
(思维认知)(隐喻)
在英语中,语言学家经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已经确立了“心智是身体”(THE MIND IS BODY)这一概念隐喻系统。语言学家李福印在《语义学概论》中对表示“思想”的概念隐喻的表达法做了统计,其中就提到了“思想(thinking)”与“物体(object)”的隐喻关系。笔者将李福印先生归纳的这种表达法与泰戈尔这段诗句中的构式间的隐喻用图表示如下:
概念隐喻 举例
思想是物体、是声音、是味道 我可以去欣赏,有手去触摸,有眼去看,有耳去听,有舌去尝,有心去爱或去恨,这是天使也会嫉妒的我作为人的种种美好吧。
thinking(思想)是face(脸)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她热切的脸,如夜晚的雨水,萦绕在我的梦中)
由此不难看出,英语移就“修饰语+中心语”语言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运用英语语言时特定的认知模式。
二、结语
汉语移就的词类较英语移就的词类更加多元化,汉语中移就的词类分布为“修饰词+名词/动词”,而英语的移就一般只限于“修饰词+名词”。正是依靠这种认知的思维模式,英汉移就的语言结构才详尽地给予其一定的理据性,体现其无穷无尽的修辞价值。
参考文献:
[1]David Lee.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4.
[2]F.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5).
(肖景恒 陕西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人文学院 71010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