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长白山一带就是著名的人参产地。清朝前期,清政府对长白山实行封禁,采参人必须在政府允许下,持采参证才能进山采参,为了发展人参生产,参农把人参由野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种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是人工栽培人参最早的地方,种植人参已有44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人参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下的生产模式,改革开发以来,吉林省白山市的人参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89年全市人参面积发展到2068万平方米,随后人参价格开始大幅度下降,使白山市的人参生产进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谷徘徊阶段。近几年人参市场转好,但由于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参业用地受到严格的限制,为使白山市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九十年代末我们就开始了老参地重复栽参的实验,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白山市的林下参发展比较早,六十年代在部分国营参场就有小面种植,规模不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市的林地特色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林下参面积增长较快,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白山市人参产业发展情况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心地带,人参栽培历史悠久,抚松县是全国著名的人参之乡,素有“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白山”的美誉,人参栽培技术、人参质量、种植规模、产品总量均位于吉林省前列。白山市的人参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30%、46%和59%,出口量占全国的80%。在人参药食产品开发方面,集中打造以鲜参生产与加工、人参饮品、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人参保健食品四大产品为主体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链。2014年,共开发人参药食产品104种,其中肽谷生物公司的人参肽粉系列,安东参业公司的人参茶饮料系列,林海雪原公司的人参酒饮品系列,皇封参公司的人参咖啡、纯粉片系列44种产品已完成食品标准备案。雨鑫生物公司的红参饮料系列、松林绿色食品公司的人参米系列9种产品已完成QS认证。
白山市的人参加工主要以初加工为主,消耗水参达到70%。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深加工开始起步,重点在保健品、药品和提取物上有了较快发展。目前,白山市人参加工产品主要有7大类:一是初加工的成品参,如:红参、生晒参;二是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如西洋参胶囊、心舒胶囊、人参蜂王浆、西洋参口服液、参灵抗癌胶囊、人参花蕾花超微粉胶囊等;三是人参保健品,如人参精膏、人参蜜片;四是日用化工产品,如:人参润肤霜;五是人参饮品,如:人参茶、人参酒、参宝酒;六是人参食品,如人参糖果、人参大煎饼和以人参为原料烹饪的菜肴。七是人参提取物,如:人参皂苷,共计310多个品种。全市共有人参品牌约80多个,知名的人参品牌主要有:靖宇的“皇封参”、“同仁堂”、 “参宝”;长白的“灵光塔”、“参隆”;抚松的“抚宝牌”、“参美人”、林海;临江市的“长白山人”等品牌。
二、人参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人参生产是我市一个传统的资源型优势产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参产业一直没有走出“资源强势、产业弱势”的怪圈,从调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地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缓慢,农药残留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宏观管理不到位,市场运作不规范。四是精加工产品单一,市场占有率不高。五是深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功能性系列保健品的开发不够,科研成果未能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六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化水平低。七是品牌含金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八是经营手段和理念落后,市场开发不够。
三、人参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突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第一,制定人参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以规范人参栽培、加工、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产品检测等行为,提高白山人参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二,尽快完善制定人参栽培、加工饮片等标准,统一质量标准,取缔不规范的小加工厂和小市场,杜绝质量低劣的人参产品流入市场。第三,建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重新进行整合白山人参产业存量资源,连接人参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集约化程度高的经营主体。通过资本运营方式解决白山人参产业基地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第四,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将有限的参地资源的划拨向人参产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具有市场开拓有力的企业倾斜,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人参、产品质量千差万别的生产现状,优化人参生产。
2.采取积极措施,缓解林参矛盾。一是向林下转移,发展林下参。这是实现人参生产回归自然的重要途径。全面推广林下播籽,保持林下参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二是向非林地转移,发展农田参。这是当前缓解参地资源匮乏的现实选择。充分利用我市参后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参后地连作和轮作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栽培技术。三是向域外转移,发展域外参。这是稳定白山人参总量,带动延边、通化、吉林等周边地区发展的多赢之举。充分利用域外宜参地资源,发挥白山老参区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全省人参产业的共同发展。
3.发展林下参生产,加快老参地再利用和农田地栽参的研究。一是采用林下仿生态种植山参的模式,恢复林下野生山参资源和山参的市场供应。二是采用老参地再利用和农田栽参模式,杜绝伐林种参,大力倡导农田栽参,彻底解决人参原料供应可持续发展之路。
4.做大做强“长白山”这一人参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人参龙头加工企业,并由龙头加工企业统一组织人参标准化栽培、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合力打造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国家人参原产地域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发挥白山人参的品牌优势,确立白山人参在长白山人参品牌中的主导地位。
5.推广GAP标准,提高人参质量。按照国家中药材GAP标准和SOP操作规程的要求,从源头抓起,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的参场都要通过国家的GAP认证,把全面质量控制作为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农残、重金属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同时,要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人参生产示范基地和种源基地,强化对环境、水壤、空气、PH值、农残、重金属的控制,全面提高人参品质,促使有限的资源向优质、高产、出口产品倾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加快科技研发力度。有效整合市内科技人才资源,构筑以乡土人才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骨干的白山人参科研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研发进程。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省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借助外力发展人参产业。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科研,实行成果、利益共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人参产业。
一、白山市人参产业发展情况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心地带,人参栽培历史悠久,抚松县是全国著名的人参之乡,素有“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白山”的美誉,人参栽培技术、人参质量、种植规模、产品总量均位于吉林省前列。白山市的人参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30%、46%和59%,出口量占全国的80%。在人参药食产品开发方面,集中打造以鲜参生产与加工、人参饮品、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人参保健食品四大产品为主体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链。2014年,共开发人参药食产品104种,其中肽谷生物公司的人参肽粉系列,安东参业公司的人参茶饮料系列,林海雪原公司的人参酒饮品系列,皇封参公司的人参咖啡、纯粉片系列44种产品已完成食品标准备案。雨鑫生物公司的红参饮料系列、松林绿色食品公司的人参米系列9种产品已完成QS认证。
白山市的人参加工主要以初加工为主,消耗水参达到70%。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深加工开始起步,重点在保健品、药品和提取物上有了较快发展。目前,白山市人参加工产品主要有7大类:一是初加工的成品参,如:红参、生晒参;二是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如西洋参胶囊、心舒胶囊、人参蜂王浆、西洋参口服液、参灵抗癌胶囊、人参花蕾花超微粉胶囊等;三是人参保健品,如人参精膏、人参蜜片;四是日用化工产品,如:人参润肤霜;五是人参饮品,如:人参茶、人参酒、参宝酒;六是人参食品,如人参糖果、人参大煎饼和以人参为原料烹饪的菜肴。七是人参提取物,如:人参皂苷,共计310多个品种。全市共有人参品牌约80多个,知名的人参品牌主要有:靖宇的“皇封参”、“同仁堂”、 “参宝”;长白的“灵光塔”、“参隆”;抚松的“抚宝牌”、“参美人”、林海;临江市的“长白山人”等品牌。
二、人参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人参生产是我市一个传统的资源型优势产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参产业一直没有走出“资源强势、产业弱势”的怪圈,从调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地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缓慢,农药残留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宏观管理不到位,市场运作不规范。四是精加工产品单一,市场占有率不高。五是深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功能性系列保健品的开发不够,科研成果未能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六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化水平低。七是品牌含金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八是经营手段和理念落后,市场开发不够。
三、人参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突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第一,制定人参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以规范人参栽培、加工、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产品检测等行为,提高白山人参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二,尽快完善制定人参栽培、加工饮片等标准,统一质量标准,取缔不规范的小加工厂和小市场,杜绝质量低劣的人参产品流入市场。第三,建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重新进行整合白山人参产业存量资源,连接人参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集约化程度高的经营主体。通过资本运营方式解决白山人参产业基地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第四,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将有限的参地资源的划拨向人参产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具有市场开拓有力的企业倾斜,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人参、产品质量千差万别的生产现状,优化人参生产。
2.采取积极措施,缓解林参矛盾。一是向林下转移,发展林下参。这是实现人参生产回归自然的重要途径。全面推广林下播籽,保持林下参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二是向非林地转移,发展农田参。这是当前缓解参地资源匮乏的现实选择。充分利用我市参后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参后地连作和轮作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栽培技术。三是向域外转移,发展域外参。这是稳定白山人参总量,带动延边、通化、吉林等周边地区发展的多赢之举。充分利用域外宜参地资源,发挥白山老参区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全省人参产业的共同发展。
3.发展林下参生产,加快老参地再利用和农田地栽参的研究。一是采用林下仿生态种植山参的模式,恢复林下野生山参资源和山参的市场供应。二是采用老参地再利用和农田栽参模式,杜绝伐林种参,大力倡导农田栽参,彻底解决人参原料供应可持续发展之路。
4.做大做强“长白山”这一人参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人参龙头加工企业,并由龙头加工企业统一组织人参标准化栽培、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合力打造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国家人参原产地域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发挥白山人参的品牌优势,确立白山人参在长白山人参品牌中的主导地位。
5.推广GAP标准,提高人参质量。按照国家中药材GAP标准和SOP操作规程的要求,从源头抓起,利用3-5年时间,使全市的参场都要通过国家的GAP认证,把全面质量控制作为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农残、重金属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同时,要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人参生产示范基地和种源基地,强化对环境、水壤、空气、PH值、农残、重金属的控制,全面提高人参品质,促使有限的资源向优质、高产、出口产品倾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6.加快科技研发力度。有效整合市内科技人才资源,构筑以乡土人才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骨干的白山人参科研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研发进程。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省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借助外力发展人参产业。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科研,实行成果、利益共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人参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