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程特质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十分热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
  一、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础
  专家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体现着语文课程的特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其他课程中对学生都有所培育,唯独“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核心素养,体现着语文的课程价值。
  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语言的运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语言积累促进者”的身份,以宽广的课程视野,突破教材的藩篱,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朗读名篇,背诵经典,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词汇和相关语言表达范式,培养良好语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宁愿背下一部诗集,而不愿泛泛地阅读一百部诗集。因为泛泛看过的诗集终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诗集则成为自己的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实践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旅行,“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而非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践、思考。
  二、让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相关联,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从“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出发,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真正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原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角度,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卸八快,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只关注到言语形式的训练而剥离了言语中的内容和情感,使得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是以言语的形式封闭运行,仅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对其生命成长的意义,没有获得学习的愉悦体验,学习效能低下。
  教师应成为“情境创设者”,根据学习的需要,创设语言情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故宫博物院》一文,老师通常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作者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上效果一般。如果转变一下思路来设计问题:“假如你和老师一起到故宫游览,老师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如何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老师会合?具体的路线该怎样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下,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文本中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于漪老师在《孔乙己》教学中这样导入: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引导学生将文本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对人生的思索,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人生感悟。如此,语文学习就变成了有意义的生命活动。在真实的问题与情境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发,学习力、思维力、表达力才会得到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培育。
  三、释放语文文化气息,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将课程施力点放置于如何促进知识内化的环节,让学生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文化自觉。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者的情感涌动、文化内涵不是浮于文本的表层,而是隐藏于语言的外壳之中,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潜入语言的深处,抓住文本中那些关键的词句用力锤打,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情感激荡、人文情怀,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如在《龟虽寿》中让学生感受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在《醉翁亭记》中帮助学生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快乐;在《岳阳楼记》中使学生激荡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之心。這样在与文本对话、作者对话、生命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文的熏陶、浸染,学生的文化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提高课堂的文化品位。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联系《望岳》等诗歌,全景式地展现杜甫的一生经历,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兼济天下的抱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在学生感受了“悲剧”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后,顺势推荐《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引导学生由一文的学习拓展到一书的阅读,使教育的功能得到延伸,文化内涵得到扩充。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因从“人的发展”这一高度出发,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特性,把握好言语形式和内容情感这两个维度,使其有机整合、融为一体,体现教学的语文性,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无锡市江南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其他文献
《阿里山纪行》是现代美学研究大家、美学教育专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入选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1997年,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去台湾讲授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到台后,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讲学回来后,作者写了这篇《阿里山纪行》。入选苏教版教材后,教参和许多教师的公开课课例中,都把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和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其实,文中处处流淌出的醉人的古典美才是这篇
期刊
学生们在默默读书,《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他们都没读过,我也不着急。“好吧,那就静静地读书,大家边读边做圈点勾画,把贾平凹先生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给找出来。”本来嘛,语文课就是读书的课,安安静静地读书,把语言文字啃到心底,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且暑期,学生们来上课,多少有点不情愿,这读书,还能不知不觉地平息他们内心的小委屈。  我觉得很好。  绍兴柯桥秋瑾中学,柯桥区初中语文24学分培训活动,我的课是这样开
期刊
初一课文选进了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其中一则,其文首句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今人释“止”字时,往往以现代汉语习惯做考察,以为此系通假,“止”通“只”字。笔者通过对现今通假字的含义解释,从《聊斋志异》本身和同时代文章着手,认定此“止”字并非通假,“止”和“只”均是古人常用字,均表示“仅仅”这一副词意义。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期刊
2017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和命题导向上与前两年保持了高度一致。语基、阅读、作文三大板块的设置以及题量、分值也与2016年基本相同。命题者继承了“倡导阅读,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紧扣教材,联通课堂,结合生活,考得扎实而灵活,整张试卷充满了书卷气息和诗意的美感。这是一张具有“示范性”的试卷,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诸多启示。它让我重新去审视考试与教材、课堂、生活的关系。  一、考试与教材 
期刊
“狡兔三窟”,说的是狡猾的兔子有几处藏身的地方,用来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得从战国时的故事说起——    “狡兔三窟”的来历  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中,有一位叫冯煖的食客。一次,冯煖帮孟尝君去薛地收债,到那里后,竟然自作主张,将借债的借据收起来全部烧掉了。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想想木已成舟,也就算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官,到了薛地时,当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地在路上迎接他,他才理解冯
期刊
一、问题缘起  笔者曾任教七年级语文。刚刚接班,几位家长同我交流孩子的语文基础,说从小学开始,“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还常写错别字”,“作文越差越不想写,给他报的语文辅导班也上得不情不愿”。进一步了解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多为男生。  为进一步掌握男女生学情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多项测验。首先,分别从四至六年级和七年级课本中各选择100个常用词语,给学生默写;再利用第一次作文机会,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故事”为
期刊
一  这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试卷的最后一题,往往被称为压轴题,它难度最大,也是广大学生最重视最害怕的一题。我们也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极其重视这篇文章,想挑选一篇有代表性、阐释空间巨大、思想含量厚重的课文来研究。遗憾的是,翻遍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和读本之后,我们十分迷茫。不是说这套教材编得不好,相反,我们一致认为这套教材编写得很好。正是因为它的选文和编排体系很好,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语
期刊
自古以来,咏春的诗词便不在少数,然而,春景越是绚烂美丽,人们对它的依恋就越深,当春天逝去之时,给人的惆怅与愁绪也就越深。于是,丝丝春情与寸寸愁肠相融,化为点点滴滴苦涩的泪水,渗透到一篇篇伤春之作中,凄婉无限。  瘦竹通桥,垂杨萦路,步绕回堤千转。屐齿苔痕,任东风吹遍。最惆怅、几日轻寒薄暖天气,嫩绿繁红偷换。崔护重来,隔桃花人面。  记当时、暗结秦箫伴。空回首、事逐轻烟散。一片芳草斜阳,惹天涯幽怨。
期刊
小丑和疯子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两类格外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二者都迥异于大多数精神健全、拥有清醒理智头脑的“正常”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无法用被普遍接受的社会法则来规范和解读。这样两种可以称之为“边缘化”的人物,却往往在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都能看到丑角和疯人的形象,尤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中展现得最为透彻。在举例说明之前,还应当指出一点: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疯
期刊
【上期导读】杰克和小野人进了石门,突然很多暗器射了过来,小野人挡在了杰克身前,接下来会怎样呢?     只听“刷”的一声,一道强光从天而降,杰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山林静静,虫声唧唧……杰克慢慢醒来,这是哪里?  “小野人……”杰克轻轻呼唤。“腾”一下,一个小肉球突然跳到杰克面前。“你是谁?”杰克定睛一看,这是人吗?尖尖的鼠耳朵,长长的嘴,圆溜溜的身体,一双小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