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水”韵飞扬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万物之本,在中国山水画中,“水”不仅影响了创作,同时还对作品的意境、气势、神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水暗藏了诸多玄机。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山水画中的“水”为对象,从中国山水画中的水法、水的内涵、水的审美等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水法;内涵;审美
  中国山水画是笔、墨、水相互交融的艺术。其中,“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水”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玄机不仅体现在画法上,还包含于山水画的观念、审美等多个方面。本文在研究中从“水”的画法、内涵、审美等不同角度对山水画中“水”的玄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水”——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水法是中国画技的法名,水法与笔法、墨法都有着独特的地方,只有运用好水调墨、水破墨、泼水、铺水等水法,才能让山水画的艺术效果更胜,达到一种虚实结合、气韵十足的美感。水法在不同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运用,甚至在同一作品上会使用不同的水法,常被运用于空间的塑造、质感的呈现、虚实的凸显、体积的展示以及材料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一)空间的塑造
  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的说法,即强调通过多面、多维的创作,让空间的展现更加自然。空间塑造是山水画创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画山岗时需要表现出云雾缭绕的茫茫一片,这时候就用灵活运用水法,通过水墨深浅的变化凸显作品在空间上的深度;例如在制造山间阴雨连绵的隐约效果时,不能直接通过笔法来生硬地描绘,而是利用水渍去形成偶然的效果,避免产生一种拥堵压抑之感。
  (二)质感的呈现
  山水画中的树、山与石都需要通过笔法、墨法、水法来展现描述物体的材质、机理,不同的画法可以让描述物体展现出或湿润、或干枯、或飘逸、或浑厚的质感。而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墨与水的巧妙结合,能够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美感、清新雅致的机理。
  例如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在绘画的过程中,就通过水的运用打造了“抱石皴”的效果。这种效果先用笔锋散开,勾勒出整块山石的结构,然后再进行细致化的渲染,泼水、铺水的水法在质感塑造中都有巧妙的运用,仿佛水可以在纸上流淌,又好似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留白时将水控制住,保证画面的干湿有致。
  (三)虚实的凸显
  在中国山水画中,通过虚实的巧妙处理可以打造出作品的意境,一般可以通过水的渲染或者周围环境的衬托来凸显虚与实,让画面的韵律、节奏更加生动。例如,在描绘云雾的虚时,应该认识到墨是实的,而水在画面中则代表了可有可无的虚,想要表现比较湿多的云,就可以运用渲染法,想要表现出山林的朦胧,就可以用清水画出烟云的大致轮廓,然后再画出山河的样子。
  (四)体积的展示
  山水画与西方的素描、水彩不同,没有强烈的透视,但是也极为强调体积的塑造。在一副山水画中,山、树都是有体积的,想要描绘出其体积,就需要将水、墨充分调和、灵活运用,通过调和使得墨在浓淡、干湿、枯润等方面发生变化,让作品的体积感油然而生。例如在《雪景寒林图》中,作者在描绘山石时,就运用了反反复复的多次水墨渲染,达到了浑厚,又不失干枯的质感,也让山体的体积更加凸显。
  (五)材料的运用
  中国山水画绘画的材料最为常见的就是纸和绢、笔、砚、墨。在纸和绢上,由于材质的差异,造成这两种绘画材料的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例如生纸的水墨吸收性较强,更容易产生晕化的效果,使得水分的点线面、干湿与浓淡的变化更为明显。这就要求画家小心谨慎地调节水墨,在绘画时也需要注重水的流动。而笔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笔法的运用直接决定了画面形式美的成败,水的运用与笔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中国山水画中水法的运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不同材料的运用息息相关的。
  二、“水”——中国山水画的内涵
  “水”在中国哲学文化中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人通过水,萌发了对自身、对道德、对情感乃至对宇宙的思考。而中国山水画以描绘山、水为主,表现出了自然中最美的一面,也呈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水”的哲学背景
  中国山水画中的“水”最早源于君子“观水悟道”的喜好。虽然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寻常的物质,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将水与抽象的事物、道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老子就曾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传统哲学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在魏晋时期,画家就开始通过“水”这一自然形象来象征超自然的“道”,君子也喜欢从画水中感悟道。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强调在山水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发挥山水的“體道”功能,借水的曲线来象征“道”的圆环性、循环往复的突出特征。
  (二)“水”的人格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与君子的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就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反应了智者以水为美、以水为鉴,而“乐水”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格境界、人格理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人将山水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君子人格的象征。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水”象征了君子仁义的精神品格。这种水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物像的描绘,而是要表现出水的神韵,这样才能映射出高尚的人格境界。
  (三)“水”的风水含义
  风水师由先民对所居住环境的观察发展起来的,这一学问起源于秦汉,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起来。山水画与风水学有着共同的追求,都注重“气”的运化,而这种“气”的关注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气是水的汽化状态,气的基本内涵是水的循环往复。
  中国山水画正是有了这种气,才有了换面的生气与灵动:水对山的围绕,形成了动静结合之感;水的曲折环绕也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动感。在中国山水画中,山石的存在,能够让气随着山势而缓慢流动。水的存在,让气戛然而止,将宇宙之气收拢。例如在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就对水流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使得整副作品气韵通畅、动静相生。   三、“水”——中国山水画中的审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出现的时间较早。而山水画对“水”的表现虽然没有明确的时代分割,但是不同的朝代在水的塑造上也会有所侧重,这就致使山水画中水的美也是多样性的,有着曲线之美、空寂之美等审美的差异,也有着动静之美的区分。
  (一)“水”的风格表现
  “水”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风格包括曲线、空寂、皴染等不同表现手法,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不同的美感。“水”的曲线美受到了早期彩陶紋饰、石窟壁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我国早期的画水形象,一般是先勾勒出轮廓,然后再画水的波纹。在山水画《游春图》中,就有着大片波状的水纹勾勒出线条,并以细小的圆弧状的线条来表现。在诸多山水画作品中都注重曲线描绘,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江帆楼阁图》、《江行初霁图》等。
  “水”的空寂之美指的是通过虚空来代替水的实体,实际就是一种留白与空水。例如在董源的《潇湘图》中,画家就采用了“平行构图法”,在靠近河岸的水域部分用留白的方法来展示水,在山头同样采取了留白的手法,实现了水天一色。这种风格其实是画家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水的皴染美是通过表现水的脉络纹理,并用墨水或淡彩来润刷画面,进一步加强水的立体感。例如在马远的十二水图《长江万顷》中,画家就用线条的走势来表现水的走向,将近处的水描绘得十分细致,而远处的水则是模糊不清,线条也是近处实、远处虚,然后再通过色彩让水的情意得以凸显。
  (二)“水”的形态表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水”在形态上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静态的“水”与动态的“水”入手进行了分析。静态的“水”指的是山水画中没有大波澜、大涟漪的水,表现了水的阴柔之美。在早期山水画中,就较为重视山的雄伟壮大,展现的多是静水之态,能够加强欣赏者对自身的反思,实现心灵与自然的统一。而动态的“水”在山水画中有较多的形态,包括瀑布、水口、巨浪、江海,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流水在山水画中有着运动的概念。但无论是哪种“水”的形态,都应该与其他景物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水”的独特魅力,也将“水”的灵动、婉转、飘逸的神韵凸显出来。
  总而言之,“水”在中国山水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水法,将这一画法与墨法、笔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而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内涵元素、审美艺术,“水”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山水画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也通过曲线美、空寂美、皴染美、静态美、动态美等多种美的姿态增强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中国山水画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与意境。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水”的玄机,灵活运用水法、深入体会哲学思想、感知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及其审美内涵[J].大舞台,2013(07):110-111.
  [2]王秀薇.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美学内涵简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39-140.
  [3]吴敏.超越法式,臻为至法——探析中国山水画的画法[J].文艺生活,2012(08):195-195.
  [4]王珊.“淡”而有“骨”——中国山水画淡墨美学之探析[J].美术观察,2014(11):94-95.
  [5]康华燕.如何提高中国画精神内涵的初探[J].神州民俗,2015(07):50-53.
  [6]陶丰艺.浅谈中国画艺术内涵与美术教育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黄舒蓉(1995-),女,福建厦门人,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永恒的孤独之中,凡人皆有所寄托。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断地在寻找朋友。我们就是这样,常常为这个过程感到无限的疲惫。对于Mary and Max,我们都不完美,但我的世界因你而完美。  关键词:影评;孤独;相知  引言  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
期刊
摘要:特色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域,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如何平衡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博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的一个瑶族村的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为例,就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性保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性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一、拉片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现状  拉片村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西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 全
期刊
摘要: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让我们家校携手从点滴做起,从关键期抓起,利用榜样的力量,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名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
期刊
摘要: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人为因素、跑道入侵、气象条件、空中相撞、机械与维护。最近频发的航空安全事件也使得对航空安全不了解的人群引发了恐慌。不过从整体上讲,航空运输依然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人为因素导致的各种错误是导致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航空公司1420航班的实际案例,剖析航空事故的成因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航空事故;安全管理;人的因素  一、人为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与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成果]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反腐倡廉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亡,面对国民党的“溶共”政策,中共更是如此,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基础性的工作。为此,中共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为人民服务、民主、法制、整风运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使陕甘宁边区成为了世界上最进步的地方
期刊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习近平  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荡然无存,内心的棱角也已渐见光滑,简单粗暴的教育早就失去了它的功效,面对眼中的学生多了一份怜惜,少了一份责备,少了一份责罚,多了一份宽容,我深感对学生的教育该从“严”向“理解和宽容”转变,因为宽容也有力量。  偶然读到一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陶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对何多苓《雪雁》作品02的直接观感,重点分析作品中“四横一竖”等构成要素,进而探讨各种构成要素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最终把该画放回整个《雪雁》系列作品中进行讨论,更为丰富和全面地剖析《雪雁》作品02。  关键词:何多苓;《雪雁》作品02;构成;形式  初观何多苓《雪雁》作品02,第一眼便被该画牢牢吸引住。画面主要由一个背包男人的背影、一片有水的沼泽地、一群远行的大雁和远处水天一色的天
期刊
紫砂壶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摇篮,是中国陶艺的一个靓丽分支。早期的日用器时代没有磨灭紫砂陶的灵性光华,短短数百年就发展出了精彩纷呈的紫砂陶艺作品。作为伴随着茶文化共同发展的手工陶艺,从明清以来,紫砂壶已经奠定了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和艺术法则。以文化為先导,由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将中华文明的种种不凡都熔铸一身,加重了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地位,最终衍化出现代紫砂陶艺,让世界重新审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物
期刊
摘要: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的角度入手,使用了“图像”与“文字”之间的断裂思想手法,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种“看”与“说”、“思维”与“视觉”既让此画成为一种创造,也使福柯发现了一种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代表作《圣马可的奇迹》(The Miracle of St Mark Freeing the Slave),阐述该画的母题与叙事主题,同时重点分析该画画面中形式的革新,进而探讨与之相关的宗教情感的传达。  关键词: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形式;匠心  十六世纪的威尼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而威尼斯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