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保殿祭拜,是浙江中部金华各县市及杭州、绍兴、丽水等部分区域沿袭千年的乡村民俗。旧时村坊内募资建造的本保殿,是这种信仰的物质载体。本保殿迄今仍有海量遗存,翻修、新建者为数甚众。为了镶灾祈福,笃信龙脉说法的乡民通常会将本保殿建于风水上佳区域,同时以带有“龙”字的名称对本保殿进行命名,如“飞龙庙”“骑龙殿”“镇龙庙”“转龙庙”等,由此构成了浙中特有的神庙命名风俗,构成了一道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
以“×龙庙”为格式的浙中本保殿名体系,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有着复杂的成因,反映了旧时浙中民众的传统风水观、自然观和审美观,彰显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心理和深沉、朴素的审美观念。对本保殿命名体系中蕴含的龙脉文化加以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入解读浙中村落敬龙习俗和地理风水观念。
本保殿与龙脉的互生关系
浙中民间历来崇奉神灵,庙祀兴旺,县有城隍庙,乡有乡主殿,村有本保殿。“保”为古代村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故本保殿系一保(本保)所建。本保殿可谓村村普及,被视为村落的保护神。通常建于村口、山口、水口等风水宝地,内塑土地、财神、五谷神、送子娘娘、关公、胡公、观音、龙王和其他佛、道二界的菩萨、神仙。通过神灵的奉祀和敬仰,宽慰世间凡人,纤解精神困惑,护佑本村平安。浙中常举行民间敬神祈福活动,设有会期,逢开光则设祭、演剧。
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本保殿,在承载无形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名称上忠实观照村落龙脉的地理位置,承载着祈福佑祥意义。要阐明本保殿龙类名称的形成原因,我们就要厘清龙脉与本保殿的关系,进而理解这种名称的生成及流行。
首先,龙文化对浙中乡村百姓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渗透,为本保殿祀龙主题的建构建立了思想基础。
古时浙中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存能力弱,往往祈求上苍佑福,由此形成了自然崇拜,敬神风气蔓延开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龙图腾,人类对于龙有着最显著的情感寄托和心理期望,希望得到龙神的保护,以达到消灾集福的目的。“本保殿所祀神灵中,‘龙王’‘五谷神’‘土地’之像,分别司风雨、司稼禾、司民情,求其风调雨顺,三禾成熟,国泰民安。”尽管本保殿供神标准不一,但对龙王的奉祀属共同行为。据1929年金华文化学者曹松叶对金华境内神庙的调查,有的本保殿以龙王为主神或附从之神,佛寺、城隍庙有的也以龙王为附神。
浙中还形成了一系列与敬龙相关的习俗。除了本保殿塑龙神,还有迎龙灯、取龙接佛、曝佛等民俗仪式,在社会大众中渲染和强化了龙图腾的神圣信仰语境。各地迎龙灯习俗中,以板凳龙为形式的圈舞游弋,寄予了渴盼祥龙施福众生的期望,表达了对龙的敬仰和特殊情感。作为祀神之所的本保殿,也举行龙灯朝觐仪式。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即开眼后,全村桥灯连接,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欣会诸神。曝佛习俗也和以本保殿为载体的龙信仰有关。大旱之年,民众将本保殿主或龙王等佛像,抬到旷野曝晒,让其体验干旱之味,并央求神祇体察民情,降霖救急,助枯苗复苏。
其次,龙文化的滥觞,使本保殿建造者重视类龙物质在风水地理的主导地位,在选址上强调龙脉因素的甄选。
旧时浙中民间极信风水。人们认为风水影响未来,故看风水者受人器重。该类人俗称地理先生。因应群众求福心理,地理先生善于为人择地和选择房屋朝向。村落为形成风水宝地可谓郑重其事。民众认为五世其昌,靠的是村落的龙脉护佑。于是,龙脉的寻识和取舍成为风水考察的首要因素。龙脉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之一,其对村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风水理论中的龙脉指的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讲究山水合一。《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浙中属丘陵地带,地势起伏,群山屏列,清流萦环。习惯上,各村落把周边绵延的山脉或蜿蜒的河沟称为龙脉。
浙中各地名门望族把本族人丁兴旺、英贤辈出归功于龙脉好。选择村落基址自然要选吉地,本保殿更是要设在风水宝地,紧挨着龙脉。以本保殿为载体的祀龙习俗,也为人们的龙脉崇拜和选取推波助澜。本保殿绝大多数设于村口,坐落于作为龙脉的山体上或水体旁。受龙脉风水理念的影响,各村落构成了山环水抱、良田如砥的地形环境,非常适合江南的气候特点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基于龙脉地理而建造的本保殿,被乡民赋予含龙命名的格式化,以渲染本保殿的灵验和威严。民间普遍认为,只有表现崇高感和威严气势的名称,才能凸显本保殿的吉祥色彩。演绎于龙脉镇守的风水宝地,仰赖于各种节令习俗的熏染,本保殿祀龙文化影响着本保殿名称的主题确立,以至于夸耀龙脉、赞美龙王成为名称重点表达的含义。通过对名称的精巧构思和创作,进而表达驱邪除瘟、远祸接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愿望。在含龙名称被大量复制模仿的过程中,龙图腾崇拜也得到了更大力度的传播。
本保殿文化是浙中传统文化的标本和活化石,或者说是本根之上的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的生命体。龙脉文化为本保殿名的阐发和延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龙脉代表着本保殿的依托。本保殿是具有地方风格特征的建筑,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本保殿殿名忠实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依山傍水的乡土地理环境,是造就龙脉文化和本保殿文化的重要条件,本保殿名称是地理形胜的文化表现主题。浙中文风昌盛,更促进了龙脉文化和本保殿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带动了本保殿以“龍”人名成为约定俗成的雅举。
本保殿龙类名称的呈现
浙中本保殿以龙人名经历了由萌芽、勃兴、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流)了庆苏乏。
其肇始阶段当在唐宋时期。北方士族大批南迁,浙中人口渐兴,已经涌现出了一些基于姓氏族群构成的规模性村落。此时,金华佛教道教、大殿小庙无处不在。各村则兴建土地庙之类的祭祀场所,由此形成了本保殿的雏形。其中部分以龙王为主神,立像祭祀,使得一些以龙命名的殿名开始流行。记载较早的本保殿有磐安县梓誉村朝龙庙。1272年,蔡炎将原居住村落古庙迁至梓誉村水口狮山上,名为朝龙庙,为族人佑安送福。 明清两代是龙类命名的盛行时期。风水地理在此际得到空前重视。仰仗于龙脉的辨识,大量含“龙”的本保殿名应运而生。永康城郊苏溪的“黄龙相公庙”即源于明代。据传,黄龙相公生于远古时期,会法术,会治水,每年农历八月廿三日是黄龙相公祭日。又一说,黄龙就是龙,民间传说每年四月初四系龙祭日,故四月初四苏溪一带居民纷纷上黄龙相公庙祭拜。再如,缙云钱岭外灵龙保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雅宅三龙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丁亥(1587年)。到了民国初期,浙中地区绝大部分本保殿在命名上已经最终定型。作为地方神信仰场所的本保殿,通过龙类名称的使用,激发信众前来祈福、求财、保平安和祭拜先人。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相当多的本保殿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民间塑佛造殿重又兴起,一批庙宇、道观、尼庵在乡村复建。多数重建者在庙名传承和题写上较为重视,多请书法功底较深入士题写,或交由广告公司以美术字体制作。如缙云龙通庙,历经风雨年久失修,在村民和善男信女的努力下,于2012年成立筹建小组,集资新建。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大庙落成,将乐助者刻石,“龙通庙”名称也书于庙门。东阳南市街道梨坑村的“镇龙庙”,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并得到重修,门坊上的庙名均予以重刻。
浙中各地的本保殿命名格式多为“x龙庙”“x龙殿”。
各地总体上遵守本保殿名称结构的规制,均以“龙庙”“龙殿”为后缀,如“镇龙庙”“回龙庙”“璟龙庙”“迎龙庙”“乌龙殿”等。也有各种变化,系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确定。如东阳市城东街道前张村本保殿为“回龙阁”。有的则是四字或五字,如浦江有“白龙皮庙”,缙云有“灵龙保殿”,永康则有“黄龙相公庙”。但也有的以“龙X庙”行世,如永康永祥有“龙籍庙”,金华城郊有“龙皇庙”,缙云方溪有“龙通庙”。
本保殿造型简洁美观,体现了浙中建筑艺术的独有风格。本保殿通常和宗祠、族厅互为映衬,也和流水、山势和谐共存,这是浙中人民千百年来都在追寻“天人合一”人居理想的典型体现。为了突出龙类名称的精神内涵,同时体现社庙的气势威严,建造者注重对庙名匾额进行高规格装饰。以飞檐翘角为特征的门罩在乡村比比皆是。庙宇每隔几年要作修缮,即重新描装神像,粉饰殿宇,并对殿名重新仿写,竣工之际举行开光庆典。
龙类名称的类型
浙中古人为民居择址喜背山临水,以打造龙脉卧藏理想格局,折射出祈福求吉、镶灾除殃的心理,体现了传统村落的风水观。“古代风水学家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他们喻河流为龙,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根据传统风水理念,乡村中学识较丰人士凭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依托龙脉地理环境乃至历史传说、氏族衍迁、宗教传播等相关人文素材,加以艺术想象与发挥,对本保殿取名作出精心构思创作。其龙类名称类型兹梳理归纳如下:
一、山脉因素的影响
传统风水视村旁山体为龙脉。故浙中村址设置的理想模式,是三面或四面环山,屋舍前有平畴,以利藏风聚气。本保殿名总结了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和变化。可分为四类:
1.闭环型、半环型
回龙庙:四围皆山,本保殿坐落水流下泻处。形若回头纸尾之龙,暗喻朝宗顾祖。
2.马奇山型、靠山型
骑龙庙(磐安梓誉等)、骑龙山殿:本保殿基址背后有山来龙,殿如骑坐,姿势甚伟。以梓誉骑龙庙为例。蔡氏先祖蔡渊,见村旁山岭上龙脉蜿蜒,立庙于山岭之上,名为骑龙庙。
登龙殿(武义县三港乡双村等):村背后有主山为龙,殿址居于山道起步处。如双村登龙殿,位于村尾,为青石板铺就的被认作龙脉的曳岭古道的起始处,故谓“登龙”。
伏龙庙:山峰匍甸村旁,极似龙神为人类所伏。殿屋紧靠龙脉而建。
来龙庙(缙云县前路乡水口村):殿靠山体,有祥龙飞临保护全村之象。以水口村为例。村口有眠牛山、象山左右屏列,若双龙交会,殿则恰处两山交接处,倚靠水流下泻处,故书此名以示吉兆。
3.螺旋型
蟠龙庙、盘龙庙:山体环绕村庄且呈螺旋上升状,民意视为龙脉强力护村,藏风纳气。殿在风水佳处。
4.两山对峙型或多山交叠型
双龙庙、双龙亭:村落左右有低岭岗阜环抱围护,犹如两条腾挪跳跃的蛟龙,于村口相聚。殿建两龙交会处。
九龙庙:村落周围高山群峰连绵,似群龙起舞。殿以龙脉为屏障。
二、水体的影响
龙为叱咤风云的司水之神。在浙中鄉村的传统文化视野中,河流沟汉构成了具有龙体生命存在的自然意象,也被视为龙脉。很多本保殿特别是平原村落的本保殿都建造于村落水口处。而从环境因素来分析,面水可接受夏季南来凉风,实现充足的光照,获得用水的方便条件。
回龙庙:该类殿名部分指称水体环绕,蜿蜒流淌,象征龙体护身,绵长连贯,给村庄带来吉祥与财气。
镇龙庙:村落根据水流情形,建殿于村落水口旁,以喻示龙神镇守把关,风水透不出去。画水镇月塘畈、巉景、岭下三村皆用此名。
护龙庙:以龙喻指水流,庙立水旁,表达庇佑族众之意。
朝龙庙:立庙于龙脉水旁,寓意依托龙神庇佑而举村安康太平。如磐安梓誉村朝龙庙。
三、地表特征的艺术化展示
浙中地域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浙中乡民将地表生态状况描述融入龙类名称中,形成富于艺术化的诠释生态美学的本保殿名称。就地理环境而言,保护林木,涵养水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此类名称包括:
1.以色彩区分
青龙庙、青龙古庙、黄龙庙、乌龙庙、白龙庙、白龙皮庙、金龙庙:一般用裸露的岩体色彩特征来与龙体搭配,形成吉祥名称。也有的源于民间传说,以祥龙肤表色彩特征来命名之。
2.以地表物质区分
石龙庙(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村)、井龙庙、柏龙庙:对地表植物或岩体,在表述其物理属性特征的基础上,与“龙”搭配后形成吉祥名称。如李宅石龙庙,村民用“石龙”喻称潜卧村中、被视为龙脉的突兀岩体。村民称其为石龙太祖。风水师认为,该岩体系单龙独脉,从后山延伸过来,潜于蟾塘,因得龙气之助,水塘从未干涸,并给全村带来了吉祥灵气。 除上述两种情形,还有的以水体特征命名的,如“清龙古庙”。借村落紧靠清澈水流的景致描绘,表达政治清明、乡村安宁太平的愿望。
四、历史人文元素的体现
在本保殿名称中展现历史人物,传播其惩恶扬善、济困救难的事迹和精神,使地理属性的龙脉具有喻人功能,从而推动受众对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的认识,感悟村落强大的人文气场。例如:
三龙庙(缙云县东渡镇雅宅):“三龙”指传说中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唐宏、葛雍、周斌三位将军,为浙中民众广为崇拜的神祇。三将军勇猛威武。在任时,重整朝纲,拨乱反正,降服夷邦,安抚百姓,民众感恩不尽,立祠供奉,历代香火不衰。三龙庙建在雅宅村口唐葛岭的龙脉上,以镇风水。三龙既指三位将军,也表龙脉宝地。
五、龙神形象、动态及兆吉功能的描述
许多本保殿名称,围绕山体或水体所蕴之龙脉进行赞美性描述,表现龙神的伟岸形象、超异功能和慈爱精神。有的系典故引用,名称散发出古典文学的深沉魅力。
飞龙庙(东阳市南马镇龙山村后杜):源出《周易·乾卦》中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用龙的腾飞之姿来比喻山脉弯曲起伏,表示本村读书人博取功名,有所作为,迎来大展宏图的机会,或象征村内事业蒸蒸日上,运势非常好。
文龙殿,有象征聚集天地灵气,推动村落读书人荣登魁榜之深意。这类庙名或活画龙神洒脱灵动的性格气质,或展示普度众生的境界情怀,或渲染文风兴盛、代有俊彦的象征功能,龙脉的演绎颇具艺术感染力。
兴龙庙(东阳市东阳江镇马竹院)、龙福庙、龙籍庙(永康市永祥村):期望类龙的山川涵养风水,以构筑长远兴旺之族,助推弟子世代簪缨,并达到保护一村安宁吉祥的目的。以永祥“龙籍庙”为例。“籍”有依靠、保障之意。传此地是九條龙脉汇集之地,龙籍庙也有“三疆(指周边三县)保障”之说。再如马竹院兴龙庙,有文人赞其风水地理之佳:“蓬莱胜景,天龙高卧,又名招龙山。有兴龙庙,飞阁流丹。”其名也隐含龙脉佑护之下村落兴旺发达的愿景。
六、无具体形态描绘、仅以’‘龙‘’字命名的简单建构
常见名称有:龙王庙、龙皇殿(浦江)、龙母娘娘庙(缙云)、石井龙王庙、龙王太子庙(兰溪)、龙头庙、龙宫庙。
本保殿虽历经沧桑变化,但其名称仍仰赖于敬神民俗却异常坚固地保留了下来。在传统文化样式走向衰微的今天,作为地域内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保殿中的一些历史性建筑值得关注。
以“×龙庙”为格式的浙中本保殿名体系,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有着复杂的成因,反映了旧时浙中民众的传统风水观、自然观和审美观,彰显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心理和深沉、朴素的审美观念。对本保殿命名体系中蕴含的龙脉文化加以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入解读浙中村落敬龙习俗和地理风水观念。
本保殿与龙脉的互生关系
浙中民间历来崇奉神灵,庙祀兴旺,县有城隍庙,乡有乡主殿,村有本保殿。“保”为古代村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故本保殿系一保(本保)所建。本保殿可谓村村普及,被视为村落的保护神。通常建于村口、山口、水口等风水宝地,内塑土地、财神、五谷神、送子娘娘、关公、胡公、观音、龙王和其他佛、道二界的菩萨、神仙。通过神灵的奉祀和敬仰,宽慰世间凡人,纤解精神困惑,护佑本村平安。浙中常举行民间敬神祈福活动,设有会期,逢开光则设祭、演剧。
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本保殿,在承载无形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名称上忠实观照村落龙脉的地理位置,承载着祈福佑祥意义。要阐明本保殿龙类名称的形成原因,我们就要厘清龙脉与本保殿的关系,进而理解这种名称的生成及流行。
首先,龙文化对浙中乡村百姓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渗透,为本保殿祀龙主题的建构建立了思想基础。
古时浙中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存能力弱,往往祈求上苍佑福,由此形成了自然崇拜,敬神风气蔓延开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龙图腾,人类对于龙有着最显著的情感寄托和心理期望,希望得到龙神的保护,以达到消灾集福的目的。“本保殿所祀神灵中,‘龙王’‘五谷神’‘土地’之像,分别司风雨、司稼禾、司民情,求其风调雨顺,三禾成熟,国泰民安。”尽管本保殿供神标准不一,但对龙王的奉祀属共同行为。据1929年金华文化学者曹松叶对金华境内神庙的调查,有的本保殿以龙王为主神或附从之神,佛寺、城隍庙有的也以龙王为附神。
浙中还形成了一系列与敬龙相关的习俗。除了本保殿塑龙神,还有迎龙灯、取龙接佛、曝佛等民俗仪式,在社会大众中渲染和强化了龙图腾的神圣信仰语境。各地迎龙灯习俗中,以板凳龙为形式的圈舞游弋,寄予了渴盼祥龙施福众生的期望,表达了对龙的敬仰和特殊情感。作为祀神之所的本保殿,也举行龙灯朝觐仪式。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即开眼后,全村桥灯连接,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欣会诸神。曝佛习俗也和以本保殿为载体的龙信仰有关。大旱之年,民众将本保殿主或龙王等佛像,抬到旷野曝晒,让其体验干旱之味,并央求神祇体察民情,降霖救急,助枯苗复苏。
其次,龙文化的滥觞,使本保殿建造者重视类龙物质在风水地理的主导地位,在选址上强调龙脉因素的甄选。
旧时浙中民间极信风水。人们认为风水影响未来,故看风水者受人器重。该类人俗称地理先生。因应群众求福心理,地理先生善于为人择地和选择房屋朝向。村落为形成风水宝地可谓郑重其事。民众认为五世其昌,靠的是村落的龙脉护佑。于是,龙脉的寻识和取舍成为风水考察的首要因素。龙脉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之一,其对村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风水理论中的龙脉指的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讲究山水合一。《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浙中属丘陵地带,地势起伏,群山屏列,清流萦环。习惯上,各村落把周边绵延的山脉或蜿蜒的河沟称为龙脉。
浙中各地名门望族把本族人丁兴旺、英贤辈出归功于龙脉好。选择村落基址自然要选吉地,本保殿更是要设在风水宝地,紧挨着龙脉。以本保殿为载体的祀龙习俗,也为人们的龙脉崇拜和选取推波助澜。本保殿绝大多数设于村口,坐落于作为龙脉的山体上或水体旁。受龙脉风水理念的影响,各村落构成了山环水抱、良田如砥的地形环境,非常适合江南的气候特点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基于龙脉地理而建造的本保殿,被乡民赋予含龙命名的格式化,以渲染本保殿的灵验和威严。民间普遍认为,只有表现崇高感和威严气势的名称,才能凸显本保殿的吉祥色彩。演绎于龙脉镇守的风水宝地,仰赖于各种节令习俗的熏染,本保殿祀龙文化影响着本保殿名称的主题确立,以至于夸耀龙脉、赞美龙王成为名称重点表达的含义。通过对名称的精巧构思和创作,进而表达驱邪除瘟、远祸接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愿望。在含龙名称被大量复制模仿的过程中,龙图腾崇拜也得到了更大力度的传播。
本保殿文化是浙中传统文化的标本和活化石,或者说是本根之上的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的生命体。龙脉文化为本保殿名的阐发和延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龙脉代表着本保殿的依托。本保殿是具有地方风格特征的建筑,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本保殿殿名忠实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依山傍水的乡土地理环境,是造就龙脉文化和本保殿文化的重要条件,本保殿名称是地理形胜的文化表现主题。浙中文风昌盛,更促进了龙脉文化和本保殿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带动了本保殿以“龍”人名成为约定俗成的雅举。
本保殿龙类名称的呈现
浙中本保殿以龙人名经历了由萌芽、勃兴、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流)了庆苏乏。
其肇始阶段当在唐宋时期。北方士族大批南迁,浙中人口渐兴,已经涌现出了一些基于姓氏族群构成的规模性村落。此时,金华佛教道教、大殿小庙无处不在。各村则兴建土地庙之类的祭祀场所,由此形成了本保殿的雏形。其中部分以龙王为主神,立像祭祀,使得一些以龙命名的殿名开始流行。记载较早的本保殿有磐安县梓誉村朝龙庙。1272年,蔡炎将原居住村落古庙迁至梓誉村水口狮山上,名为朝龙庙,为族人佑安送福。 明清两代是龙类命名的盛行时期。风水地理在此际得到空前重视。仰仗于龙脉的辨识,大量含“龙”的本保殿名应运而生。永康城郊苏溪的“黄龙相公庙”即源于明代。据传,黄龙相公生于远古时期,会法术,会治水,每年农历八月廿三日是黄龙相公祭日。又一说,黄龙就是龙,民间传说每年四月初四系龙祭日,故四月初四苏溪一带居民纷纷上黄龙相公庙祭拜。再如,缙云钱岭外灵龙保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雅宅三龙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丁亥(1587年)。到了民国初期,浙中地区绝大部分本保殿在命名上已经最终定型。作为地方神信仰场所的本保殿,通过龙类名称的使用,激发信众前来祈福、求财、保平安和祭拜先人。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相当多的本保殿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民间塑佛造殿重又兴起,一批庙宇、道观、尼庵在乡村复建。多数重建者在庙名传承和题写上较为重视,多请书法功底较深入士题写,或交由广告公司以美术字体制作。如缙云龙通庙,历经风雨年久失修,在村民和善男信女的努力下,于2012年成立筹建小组,集资新建。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大庙落成,将乐助者刻石,“龙通庙”名称也书于庙门。东阳南市街道梨坑村的“镇龙庙”,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并得到重修,门坊上的庙名均予以重刻。
浙中各地的本保殿命名格式多为“x龙庙”“x龙殿”。
各地总体上遵守本保殿名称结构的规制,均以“龙庙”“龙殿”为后缀,如“镇龙庙”“回龙庙”“璟龙庙”“迎龙庙”“乌龙殿”等。也有各种变化,系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确定。如东阳市城东街道前张村本保殿为“回龙阁”。有的则是四字或五字,如浦江有“白龙皮庙”,缙云有“灵龙保殿”,永康则有“黄龙相公庙”。但也有的以“龙X庙”行世,如永康永祥有“龙籍庙”,金华城郊有“龙皇庙”,缙云方溪有“龙通庙”。
本保殿造型简洁美观,体现了浙中建筑艺术的独有风格。本保殿通常和宗祠、族厅互为映衬,也和流水、山势和谐共存,这是浙中人民千百年来都在追寻“天人合一”人居理想的典型体现。为了突出龙类名称的精神内涵,同时体现社庙的气势威严,建造者注重对庙名匾额进行高规格装饰。以飞檐翘角为特征的门罩在乡村比比皆是。庙宇每隔几年要作修缮,即重新描装神像,粉饰殿宇,并对殿名重新仿写,竣工之际举行开光庆典。
龙类名称的类型
浙中古人为民居择址喜背山临水,以打造龙脉卧藏理想格局,折射出祈福求吉、镶灾除殃的心理,体现了传统村落的风水观。“古代风水学家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他们喻河流为龙,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根据传统风水理念,乡村中学识较丰人士凭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依托龙脉地理环境乃至历史传说、氏族衍迁、宗教传播等相关人文素材,加以艺术想象与发挥,对本保殿取名作出精心构思创作。其龙类名称类型兹梳理归纳如下:
一、山脉因素的影响
传统风水视村旁山体为龙脉。故浙中村址设置的理想模式,是三面或四面环山,屋舍前有平畴,以利藏风聚气。本保殿名总结了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和变化。可分为四类:
1.闭环型、半环型
回龙庙:四围皆山,本保殿坐落水流下泻处。形若回头纸尾之龙,暗喻朝宗顾祖。
2.马奇山型、靠山型
骑龙庙(磐安梓誉等)、骑龙山殿:本保殿基址背后有山来龙,殿如骑坐,姿势甚伟。以梓誉骑龙庙为例。蔡氏先祖蔡渊,见村旁山岭上龙脉蜿蜒,立庙于山岭之上,名为骑龙庙。
登龙殿(武义县三港乡双村等):村背后有主山为龙,殿址居于山道起步处。如双村登龙殿,位于村尾,为青石板铺就的被认作龙脉的曳岭古道的起始处,故谓“登龙”。
伏龙庙:山峰匍甸村旁,极似龙神为人类所伏。殿屋紧靠龙脉而建。
来龙庙(缙云县前路乡水口村):殿靠山体,有祥龙飞临保护全村之象。以水口村为例。村口有眠牛山、象山左右屏列,若双龙交会,殿则恰处两山交接处,倚靠水流下泻处,故书此名以示吉兆。
3.螺旋型
蟠龙庙、盘龙庙:山体环绕村庄且呈螺旋上升状,民意视为龙脉强力护村,藏风纳气。殿在风水佳处。
4.两山对峙型或多山交叠型
双龙庙、双龙亭:村落左右有低岭岗阜环抱围护,犹如两条腾挪跳跃的蛟龙,于村口相聚。殿建两龙交会处。
九龙庙:村落周围高山群峰连绵,似群龙起舞。殿以龙脉为屏障。
二、水体的影响
龙为叱咤风云的司水之神。在浙中鄉村的传统文化视野中,河流沟汉构成了具有龙体生命存在的自然意象,也被视为龙脉。很多本保殿特别是平原村落的本保殿都建造于村落水口处。而从环境因素来分析,面水可接受夏季南来凉风,实现充足的光照,获得用水的方便条件。
回龙庙:该类殿名部分指称水体环绕,蜿蜒流淌,象征龙体护身,绵长连贯,给村庄带来吉祥与财气。
镇龙庙:村落根据水流情形,建殿于村落水口旁,以喻示龙神镇守把关,风水透不出去。画水镇月塘畈、巉景、岭下三村皆用此名。
护龙庙:以龙喻指水流,庙立水旁,表达庇佑族众之意。
朝龙庙:立庙于龙脉水旁,寓意依托龙神庇佑而举村安康太平。如磐安梓誉村朝龙庙。
三、地表特征的艺术化展示
浙中地域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浙中乡民将地表生态状况描述融入龙类名称中,形成富于艺术化的诠释生态美学的本保殿名称。就地理环境而言,保护林木,涵养水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此类名称包括:
1.以色彩区分
青龙庙、青龙古庙、黄龙庙、乌龙庙、白龙庙、白龙皮庙、金龙庙:一般用裸露的岩体色彩特征来与龙体搭配,形成吉祥名称。也有的源于民间传说,以祥龙肤表色彩特征来命名之。
2.以地表物质区分
石龙庙(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村)、井龙庙、柏龙庙:对地表植物或岩体,在表述其物理属性特征的基础上,与“龙”搭配后形成吉祥名称。如李宅石龙庙,村民用“石龙”喻称潜卧村中、被视为龙脉的突兀岩体。村民称其为石龙太祖。风水师认为,该岩体系单龙独脉,从后山延伸过来,潜于蟾塘,因得龙气之助,水塘从未干涸,并给全村带来了吉祥灵气。 除上述两种情形,还有的以水体特征命名的,如“清龙古庙”。借村落紧靠清澈水流的景致描绘,表达政治清明、乡村安宁太平的愿望。
四、历史人文元素的体现
在本保殿名称中展现历史人物,传播其惩恶扬善、济困救难的事迹和精神,使地理属性的龙脉具有喻人功能,从而推动受众对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的认识,感悟村落强大的人文气场。例如:
三龙庙(缙云县东渡镇雅宅):“三龙”指传说中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唐宏、葛雍、周斌三位将军,为浙中民众广为崇拜的神祇。三将军勇猛威武。在任时,重整朝纲,拨乱反正,降服夷邦,安抚百姓,民众感恩不尽,立祠供奉,历代香火不衰。三龙庙建在雅宅村口唐葛岭的龙脉上,以镇风水。三龙既指三位将军,也表龙脉宝地。
五、龙神形象、动态及兆吉功能的描述
许多本保殿名称,围绕山体或水体所蕴之龙脉进行赞美性描述,表现龙神的伟岸形象、超异功能和慈爱精神。有的系典故引用,名称散发出古典文学的深沉魅力。
飞龙庙(东阳市南马镇龙山村后杜):源出《周易·乾卦》中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用龙的腾飞之姿来比喻山脉弯曲起伏,表示本村读书人博取功名,有所作为,迎来大展宏图的机会,或象征村内事业蒸蒸日上,运势非常好。
文龙殿,有象征聚集天地灵气,推动村落读书人荣登魁榜之深意。这类庙名或活画龙神洒脱灵动的性格气质,或展示普度众生的境界情怀,或渲染文风兴盛、代有俊彦的象征功能,龙脉的演绎颇具艺术感染力。
兴龙庙(东阳市东阳江镇马竹院)、龙福庙、龙籍庙(永康市永祥村):期望类龙的山川涵养风水,以构筑长远兴旺之族,助推弟子世代簪缨,并达到保护一村安宁吉祥的目的。以永祥“龙籍庙”为例。“籍”有依靠、保障之意。传此地是九條龙脉汇集之地,龙籍庙也有“三疆(指周边三县)保障”之说。再如马竹院兴龙庙,有文人赞其风水地理之佳:“蓬莱胜景,天龙高卧,又名招龙山。有兴龙庙,飞阁流丹。”其名也隐含龙脉佑护之下村落兴旺发达的愿景。
六、无具体形态描绘、仅以’‘龙‘’字命名的简单建构
常见名称有:龙王庙、龙皇殿(浦江)、龙母娘娘庙(缙云)、石井龙王庙、龙王太子庙(兰溪)、龙头庙、龙宫庙。
本保殿虽历经沧桑变化,但其名称仍仰赖于敬神民俗却异常坚固地保留了下来。在传统文化样式走向衰微的今天,作为地域内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保殿中的一些历史性建筑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