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民国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早期的《谜鸦》《七声》,有世故练达的故事,也有简净清朗的叙事,已经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小说家的造像。2009年,他推出第一部长篇《朱雀》,纵写南京现代史里的盛世流离,细密缠绵,并且点染出宿命色彩,是近年少数关于城市历史的野心之作。
  葛亮新作《北鸢》耗时七年完成,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细腻典雅,情节错落有致,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象。如同《朱雀》,《北鸢》仍然充满传奇色彩。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不同的是,抒情意境大为提升。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以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
  全书男女主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比较起来,文笙部分比重稍重,因为设定这一人物内敛寡言,更需要作者的慧心,凸显他经历人生转折的动机和情绪,尤其是他左转的部分。仁桢是理想的民国女子,她聪慧大度的“范儿”,写来是要让读者心向往之的。
  文笙、仁桢两人的因缘当然动人,但就像故事篇首暗示,他们注定历经沧桑。《北鳶》后半段的节奏由徐而蹙,呼应了时代的脉动。尤其到了上海部分,故事急转直下,戛然而止,留下许多线索余韵。事实上,细心的读者在小说的开端部分,已经可以意会到文笙、仁桢日后的遭遇。小说结尾呼应小说开端文笙个人出生的背景,不容错过。
  《北鸢》的故事完而未完,而哪一个时代的故事又有必定的结局?唯有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如断线远扬的风筝,忽远忽近,带来无限顾盼期望,终究怅然消失。作为小说家,葛亮写出了一个瑰奇的时代故事,他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代故事。
  历经《朱雀》《北鸢》两部长篇小说,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他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必可期盼。
其他文献
刁亦男指导的影片《白日焰火》荣膺201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赢得了国外各大主流媒体的好评与影视界的广泛关注。这部投资甚微的中国电影缘何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轰动性的效应呢?众多的国内外电影专业人士将这部影片归为“黑色电影”一类,并将其与流行一时的侦探小说进行比照分析;一部分西方影评界普遍关注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认为影片介于“政治与美学的维度之间”,并混有“社会主义纪实”的部分,是一幅典型的“中国肖
期刊
上篇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先解一下题。这个题目是“到第二条河去游泳——从“梁庄”到“吴镇”,其实也是想谈谈我在写的这样一个作品,“云下吴镇”,这是我在《上海文学》连载时的题目,出版后书名将改为“神圣家族”。当然主要由李洱老师来谈。  这一路写下来,我经常在想,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我不知道我这个是不是小说?一会儿听李洱老师来谈一谈。什么是文学呢?就是你对这个人非常迷恋,你对这样一
期刊
自从晚清“文学立科”以来,在过去百余年间的中国,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像当下这样“繁荣”——不仅每年都有数量十分巨大的批评文章与著作问世,而且一支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的“职业批评家”队伍还在不断地急速扩容。曾有论者指出,当代文学的危机不在创作,不在传播,而在阅读。尤其是在传统文学的部分门类中,甚至一度出现了“作者”多于“读者”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情形下,学界与文坛的“批评”热情高涨,自然是一
期刊
一、是市井,不是城市  据言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主流是“乡土文学”。即便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文学”仍然没有发展起来,或是“城市文学”创作的成就仍抵不上“乡土文学”,抑或对“城市文学”的评价没有“乡土文学”高。凡此种种,至少在我们的批评史视野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关于“城市文学”的批评标准,或者是缺少充足的批评资源与批评经验去面对当下所谓的“城市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期刊
中国的城市文学是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城市文化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百年中国城市文学发展的波峰浪谷与中国城市文化的盛衰荣辱是相协调一致的,城市的生活与文化是孕育城市文学的摇篮与子宫,城市文学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积累和经验。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题材,还是文学研究对象,城市文学都被我们不断提起和反复讨论。与此同时,城市文学的经验价值与审美意识也不断处于反思和重构中,它既受文艺潮流与文学观念变迁的影响,
期刊
2015年6月,马小淘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了一篇谈80后作家的作品,我注意到她行文间的讨论与自我省视:  所谓“80后”赶上了匮乏的尾巴,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好像和一直遭罪的前人不同,也區别于生来就见识繁荣的后辈。但是我忽然觉得,地球那么大,历史那么长,代际可能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鲜明。也许人与人真的没有那么不同,不过是自命不凡或者被另眼相待。  评论家们意图打造的代际命题与视野,她一笔勾销,轻
期刊
2016年6月24日,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这个事件必将对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进程产生冲击。英国脱欧事件也说明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着抵制全球化的强大力量,在人类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反现代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时代,现代与反现代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现代与反现代的悖论是现代性最为核心的悖论,甚至可以断言,“完全现代的生活是反现代的”,“最深刻的现代性必须通过嘲弄来表达自己”①。197
期刊
一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眷村”之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即便是随着影像、书籍的传播和交流,我们或许触及皮毛,只是大部分时候,了解止于故事本身的悲情,造成“悲情”的历史与政治都变得不再重要。正如很多年前的电影《海角七号》,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海峡那边的“爱情”,而这“爱情”背后的历史和政治被轻轻放过。所以,当我们重新谈起“眷村”的时候,我们需要稍稍地设定一下前提和补充一些常识:首先
期刊
一  马小淘的小说,颇具辨识度。而这相当程度上来自她的小说语言。关于80后女作家,我一度总抱有一种整体性的印象,认为成就和局限她们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那普遍流行着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文艺腔。在这种腔调里浸泡久了,某日读到马小淘的小说,确实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那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但却不矫情、不温软,不故作呢喃、不刻意华美;它是口语化、风格化的语言狂欢,俏皮话、网络流行词和大实话混合着年轻气盛
期刊
以新现象、新技术来表征或命名当下社会是目前一种很通行的做法,像新世纪、E时代、大数据、传媒时代、网络社会等语词在当下颇为流行,并以高度发达的媒介传播而来的文化现代性与多元性而自诩。在性别话语层面,当下更强调对传统性别机制的颠覆与对抗性,“她世纪”、“女汉子”、“性少数”、“我的身体我做主”、酷儿文化等往往成为性别现代性与女性(权)主义的象征,在追新逐异的时尚文化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与之相反的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