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儿童观”和“师生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只有在正确的儿童观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才能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个性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多元的环境,使每个儿童在有规可循之时选择自己的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 儿童观 师生关系体系
  
  儿童观,简单地说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教育儿童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教育任务也不同。纵观教育历史,错误的儿童观导致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曾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阻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如把儿童看作是具体而微小的大人,与成人无区别,按照成人的规范来要求儿童的行为举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行成人化的教育,使儿童受到摧残;认为儿童只是坐着的,被动地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于是产生了“注入式”教学,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阻碍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能较合理地解释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相对完善的儿童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只有在正确的儿童观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才能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个性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多元的环境,使每个儿童在有规可循之时选择自己的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才会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方法,也只有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才能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包括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等。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从师生关系的构成体系可以看出其影响因素很多,儿童观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儿童观影响教学关系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它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包含师生以知识为纽带的文化共享,也包含着“教与学”两种行为的高度依赖。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儿童观能指导教师客观地分析学生,分析其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学习心理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分析选编、组织教材,因材施教,课堂组织井井有条,学生喜听、爱听并给予充分地配合,教学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情绪良好,必然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这样方能尽可能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满足和快乐又是师生关系的催化剂。错误的儿童观,如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识的、被动的,通过听和看教师的说教做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不许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批评、讽刺、挖苦等,致使教学关系失去和谐,课堂气氛压抑、紧张,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下降。
  
  二、儿童观影响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深刻理解和正确认知以及及时的信息反馈是建立师生心理关系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认知”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它在师生心理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优秀教师及班主任的事迹分析,他们心目中的学生不管聪明与否、听话与否、顽皮与否或可爱与否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学生。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坚强的意志,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把顽皮的,连父母也失掉信心的儿童教育成材,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相反,也有不少教师,他们心目中的学生,调皮、爱捣乱的多,笨头笨脑的多,搞两面派的多,因而对教育好学生信心不足,对学生爱不起来。在片面的儿童观的指导下,永远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三、儿童观影响个人关系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或因志趣相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可以无拘无束,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自由地实现面对面地较为深入地双向沟通。只有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性格之人,教师才能真正地与学生个体交往,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反之,认为学生只是受教育者,没有独立的人格等,教师自然不愿与他们在教学关系之外多费口舌。这样又怎能建立起朋友之间的真诚的个人关系?学生有心里话不向老师倾诉,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找老师帮助并不奇怪。
  
  四、儿童观影响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双方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错误的儿童观把学生看成言听计从,接受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独立的人格,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而教师却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任意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道德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抵抗心理,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儿童观影响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及道德关系。这四种关系之间又相互依存、互相渗透构成一个有机体系。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整体关系,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儿童观影响教师的工作,影响师生关系。每个教师对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育对象都有一定的看法。儿童观是主观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定型化了的,这就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如果盲目相信自己的儿童观就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性,违反心理学和教育学原则,破坏师生关系,降低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了解、理解自己的学生的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儿童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兔肾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从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血液学等方面研究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AAA扩
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的转变,使得当下人们加强了对英语的重视.因此,小学英语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读与写是其关键部分,两者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小学英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手段,找到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改革.本
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教学大多是“知识传递型”,关注较多的是学科知识及考试,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则着眼于“人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成长被公认为是衡量教学成效的最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被看作“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一个相对于“预设”、“既定”的说法;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而提倡
摘 要:要推动新课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对于如何发掘新教材、运用新课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是我们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论述运用“形象化教学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 形象化教学法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关键在于落实,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课45分钟之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
随着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如今社会,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