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老族”(“NEET”)(NOtin Education Employmentor 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受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啃老族”的特点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欲求消费”强烈,知名快餐店、时尚卖场、嘉年华、欢乐谷.....成了他们的聚集地。
“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 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这一类占10%;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啃老族”的存在,不但对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啃老族”们应振作起来,不仅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其第一步应该是认真地为自己做好详尽的职业规划。
“啃老族”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压力过大,为年轻人的自食其力设置了障碍。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文章称,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达到最大值。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 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提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啃老族”的队伍将日益壮大。
(二)“啃老族”的形成更应归因于教育制度存在着弊端。一方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应加以更新。“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致命缺陷,例如技能低、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淡漠,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压力大、社会偶像“金钱味重”等原因,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出位,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里,使得年轻人社会“断乳期”有延长趋向,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事实上,“啃老族”拒绝长大的同时,家长在某种程度上自甘被“啃”也助长了“啃老族”的壮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有相当方面的工作亟待反思“一是今天的孩子们只知道埋头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二是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的严重破坏,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三是学位大跃进、大学公司异化了高等教育;四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热门不热,冷门不冷。另外,受社会传导的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 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愿去第一线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在艰巨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功能弱化的背景下,除了国家应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外,70年代后期、80年代的“新新人类们”要想摆脱“啃老族”的归宿,自强自立,就应该在关注整个社会环境的同时,探索自我,从长计议,清晰自我,探索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啃老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的过程。职业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职业生涯成功,是有规律可寻的。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足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我们首先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行业和工作,然后确定我们的目标,同时对我们的整个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并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
(一)准确定位,突出职业目标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当然,确定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非泛泛而谈。调查显示,目前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还处于空白状态,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更谈不到具体的职业目标;社会上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年轻人对职业规划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空想和文字层面。例如,95%的在校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还有20%的年轻学生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要登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这样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则难免脱离实际。
实际上比较科学理性的做法是:在步入社会以前,应该首先对外界和自身的情况都进行一下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有意识地去寻找。从外界的角度讲,主要是了解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从自身的角度讲,应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包括: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我适和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去寻找职业、补足专业知识的不足。企业用人首先会关注其职业目标,因此,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学校或社会可设立专业的职业测评机构,为人们了解自己、清晰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缩小校园和社会差距,帮助年轻人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提前连接,在校园和社会实现信息共享,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二)分解目标,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努力实施
当我们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之后,下一步就应该围绕着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线路图”,最终实现职业目标。
应该分段实现大目标。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目标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所以,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需要注意,各个阶段职业目标的订立尽量摆脱理想化,实现目标的路径选之应具有一定的救济性。杜绝目标实现过程中,学习考证多,社会实践少;想当然的多,结合测评的少;一般性准备多,针对性准备少。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总之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就业,做到早就业、早立业。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经济能力又会带来充分的自信和自尊,“啃老族”自然不复存在了。
编辑:呼格
“啃老族”的特点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欲求消费”强烈,知名快餐店、时尚卖场、嘉年华、欢乐谷.....成了他们的聚集地。
“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 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这一类占10%;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啃老族”的存在,不但对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啃老族”们应振作起来,不仅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其第一步应该是认真地为自己做好详尽的职业规划。
“啃老族”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压力过大,为年轻人的自食其力设置了障碍。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文章称,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达到最大值。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 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提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啃老族”的队伍将日益壮大。
(二)“啃老族”的形成更应归因于教育制度存在着弊端。一方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应加以更新。“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致命缺陷,例如技能低、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淡漠,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压力大、社会偶像“金钱味重”等原因,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出位,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里,使得年轻人社会“断乳期”有延长趋向,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事实上,“啃老族”拒绝长大的同时,家长在某种程度上自甘被“啃”也助长了“啃老族”的壮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有相当方面的工作亟待反思“一是今天的孩子们只知道埋头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二是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的严重破坏,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三是学位大跃进、大学公司异化了高等教育;四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热门不热,冷门不冷。另外,受社会传导的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 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愿去第一线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在艰巨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功能弱化的背景下,除了国家应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外,70年代后期、80年代的“新新人类们”要想摆脱“啃老族”的归宿,自强自立,就应该在关注整个社会环境的同时,探索自我,从长计议,清晰自我,探索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啃老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的过程。职业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职业生涯成功,是有规律可寻的。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足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我们首先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行业和工作,然后确定我们的目标,同时对我们的整个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并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
(一)准确定位,突出职业目标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当然,确定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非泛泛而谈。调查显示,目前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还处于空白状态,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更谈不到具体的职业目标;社会上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年轻人对职业规划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空想和文字层面。例如,95%的在校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还有20%的年轻学生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要登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这样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则难免脱离实际。
实际上比较科学理性的做法是:在步入社会以前,应该首先对外界和自身的情况都进行一下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有意识地去寻找。从外界的角度讲,主要是了解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从自身的角度讲,应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包括: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我适和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去寻找职业、补足专业知识的不足。企业用人首先会关注其职业目标,因此,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学校或社会可设立专业的职业测评机构,为人们了解自己、清晰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缩小校园和社会差距,帮助年轻人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提前连接,在校园和社会实现信息共享,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二)分解目标,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努力实施
当我们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之后,下一步就应该围绕着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线路图”,最终实现职业目标。
应该分段实现大目标。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目标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所以,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需要注意,各个阶段职业目标的订立尽量摆脱理想化,实现目标的路径选之应具有一定的救济性。杜绝目标实现过程中,学习考证多,社会实践少;想当然的多,结合测评的少;一般性准备多,针对性准备少。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总之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就业,做到早就业、早立业。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经济能力又会带来充分的自信和自尊,“啃老族”自然不复存在了。
编辑: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