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不仅牵涉到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在其背后,还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欢欣与失望息息相关。所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就是从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认识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变化入手,分别从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讨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相应对策。
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严峻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高兴的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和关注:但是,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却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以致在临近毕业时焦急、彷徨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而误入歧途。
对于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中国的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体制转轨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中国将长期面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也决定了将长期面临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愈来愈灵活,劳动力流动性愈来愈大,就业竞争就会愈来愈激烈。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
对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动机和目标等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而有的变化却为大学生就业设下了壁垒。
1.就业观念更趋实惠。在市场经济体制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学生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利他主义,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大学生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在就业时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双向选择的模式基本得到普遍认同,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来谋得职业。这都体现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更能认清客观实际。
2.就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在就业动机方面,大学生主要是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的实现。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就业时,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人们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人才。单位的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外,还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因为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施展。这一动机变化体现了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和经济价值中的理性抉择。
3.就业目标趋高拒低。在就业目标方面,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基层;在单位选择上,其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女生,以选择工作比较轻松、稳定,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单位为主;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4.就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抱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因此,大学生就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大学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
缓解当前大学生靴业严峻形势的几点思考
要缓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不同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对策。
1.对社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政府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当作首要工作重点来抓。在资金方面,我国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加强就业宏观管理,有效调控失业。此外,还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逐步取消跨地区就业的户口限制,改善就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解决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国家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宏观调控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供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选择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政府可以在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基本的劳动权,消除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宽松、积极的就业环境。再次,强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把就业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学校,精心组织专项行动, 认真搞好就业服务,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加强对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
2.对学校提出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
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劳动者。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充分就业来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3.对大学生自身的要求。大学生就业与否,最直接利害人是学生自己。所以,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和择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顺利就业。首先,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阶段后,广大学生依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社会甚至家庭身上,抱着一种“车道山前必有路”赌徒心态。在市场面前,这种“等、靠、讨”的思想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毫无竞争力可言。
其次,服从社会需要,最求长远利益。再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就业需要先择业。那么,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就业选择时首先应明确的。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大都把“收入高”,“待遇好”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今天,这种择业态度本无可厚非。但从社会现实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以偿的找到其理想的工作。在个人选择职业的同时,职业也在选择个人,这正是双向选择的体现。在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今天,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的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同一起来,既着眼现实,又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
再次,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的体现,实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我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会发现最受用人单位中是的学生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可见,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锤炼和完善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着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也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争创和谐社会的今天,所有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拿出巨大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年轻大学生学有所用。大学生朋友也应该切实提高自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接受社会的挑选,这样,就业也就不是难题了。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
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严峻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高兴的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和关注:但是,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却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以致在临近毕业时焦急、彷徨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而误入歧途。
对于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中国的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体制转轨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中国将长期面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也决定了将长期面临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愈来愈灵活,劳动力流动性愈来愈大,就业竞争就会愈来愈激烈。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
对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动机和目标等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而有的变化却为大学生就业设下了壁垒。
1.就业观念更趋实惠。在市场经济体制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学生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利他主义,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大学生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在就业时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双向选择的模式基本得到普遍认同,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来谋得职业。这都体现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更能认清客观实际。
2.就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在就业动机方面,大学生主要是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的实现。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就业时,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人们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人才。单位的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外,还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因为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施展。这一动机变化体现了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和经济价值中的理性抉择。
3.就业目标趋高拒低。在就业目标方面,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基层;在单位选择上,其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女生,以选择工作比较轻松、稳定,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单位为主;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4.就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抱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因此,大学生就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大学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
缓解当前大学生靴业严峻形势的几点思考
要缓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不同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对策。
1.对社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政府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当作首要工作重点来抓。在资金方面,我国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加强就业宏观管理,有效调控失业。此外,还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逐步取消跨地区就业的户口限制,改善就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解决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国家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宏观调控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供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选择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政府可以在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基本的劳动权,消除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宽松、积极的就业环境。再次,强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把就业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学校,精心组织专项行动, 认真搞好就业服务,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加强对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
2.对学校提出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
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劳动者。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充分就业来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3.对大学生自身的要求。大学生就业与否,最直接利害人是学生自己。所以,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和择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顺利就业。首先,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阶段后,广大学生依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社会甚至家庭身上,抱着一种“车道山前必有路”赌徒心态。在市场面前,这种“等、靠、讨”的思想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毫无竞争力可言。
其次,服从社会需要,最求长远利益。再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就业需要先择业。那么,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就业选择时首先应明确的。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大都把“收入高”,“待遇好”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今天,这种择业态度本无可厚非。但从社会现实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以偿的找到其理想的工作。在个人选择职业的同时,职业也在选择个人,这正是双向选择的体现。在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今天,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的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同一起来,既着眼现实,又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
再次,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的体现,实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我们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会发现最受用人单位中是的学生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可见,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锤炼和完善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着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也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争创和谐社会的今天,所有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拿出巨大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年轻大学生学有所用。大学生朋友也应该切实提高自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接受社会的挑选,这样,就业也就不是难题了。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