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课堂三境界:主动参与、互动学习、实践运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8623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学生多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到了简单的加减法和几何图形的知识,一二年级的数学知识基本类似于复习,这就会让很多孩子误以为自己很聪明,数学知识学习就逐渐松懈下来。再加上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多是理論说教解说概念,配合习题来提升解题能力,这就导致很多孩子高分低能,也就是做习题头头是道,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想不起来用哪一具体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问题,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整合教学内容,以生为本,结合生活实践让同学们建立数学知识和实践运用的联系。
  一、创设活泼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善,他们以形象认知为主,这就是传统的理论说教课堂无法吸引他们兴趣的原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要驱动和满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认知速率。
  例如才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传统理论解说法,虽然让同学们记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乘以宽,但是许多同学并不懂得面积在生活中有怎样的体现,有怎样的功能和意义。因此遇到“一块地栽树8行,每行7棵,问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的生活类习题就想不到用面积知识来解决。所以,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可以让同学数一数方格本一页有多少行,一行多少格,让同学们体会面积;也可以让他们数一数教室同学坐了几行,一行有几位,算一算有多少位同学……这样通过具体的情景,就让同学们以形象的方式理解了抽象的面积概念,掌握了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陆放翁诗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实践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由之路。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是直观、感性的,所以从记住、理解概念到拓展运用,不能忽略实践这个过程。同时,因为同学们存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相互帮扶的学习小组。
  还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通过形象的生活情境让同学们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去寻找面积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运用,并自主设置例题,给出解决方法。同学们在组内先各自发挥寻找生活中与面积相关的案例,然后在组内评选、讨论,选择比较优秀的案例准备课堂讨论。经过在组内集思广益,优选出了很多典型案例:装修房子计算地板砖用多少;流转土地也要计算面积;算一页文章有多少字也需要用面积计算方法……同学们经过思考,找到了诸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面积计算运用方法,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入探究,同学们才能明白面积的真正含义,达到了举一反三,拓展知识,深化理解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灵动、开放的实践型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引导同学们学会了数学知识和基本算法,我们还要投入到实际中来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为此,我们注意设计灵动、开放的实践型数学活动,以灵活、形象的方式让同学们遇到问题,然后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筛选数学信息,建立数学逻辑关系。这样启发和引导,驱动孩子们通过实践体验打开思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并通过反思和体悟形成运用能力。
  例如,传统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觉得“统计”的内容无聊,也不好掌握。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要过多地去说统计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结合春季运动会买水果的实例因势利导,启发大家以形象的方式,结合实际体验和尝试完成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班级实际调查,得到同学们所喜欢水果的实际数据,然后让同学们画一画统计图,以便于让大家一目了然:喜欢吃每样水果的有多少人。最后通过学习小组互动交流,分别完成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完全放置在开放的生活中,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结合生活实践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调查、统计,有效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不只是教师说到,而是要让学生做到。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整合,让数学知识以契合他们认知和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驱动他们通过探索完善形象理解,通过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缘于问卷调查——大相径庭]  为了检测一下高年级学生对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我们数学组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数学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填准确数”这一栏完成情况较好,可是在“填近似数”中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室面积20平方米、70平方分米,学校旗杆大约高100米、80厘米,一支毛笔大约长2厘米、5分米,数学老师体重大约是30千克、75克……如此荒诞的结果,着实让人感到吃惊。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对幼儿的奖励是普遍存在的,是教师维持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教育方法。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有利于同伴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适当的奖励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让幼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讲究奖励的方式方法,让奖励在幼儿教育中得到有效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我们把分数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比较直观,通俗易懂,强调了“平均分”,分母是平均分成的若干份,分子是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用份数来定义分数,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份数中的一份或几份还是与自然数比较接近,并没有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分数是一种新的数,是由于自然数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数,
素材搜索点一:过敏症状  搜索点解读:在我们身边,过敏其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过敏性疾病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它是全球18岁以下儿童的第三大疾病。只要稍微留心,你就能发现由各种过敏原导致的过敏症。  搜索提示:1.花粉过敏、冷空气过敏、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原真是多种多样。在你身边,有没有对某种事物过敏的患者?过敏的时候,他们都有哪些症状呢?2.过敏的感觉特别难受,为了打败过敏,人们可谓绞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