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办学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相对公办高校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更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特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就业指导、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双师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创建三个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模式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多数人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民办高校学习,所以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不易摆脱负面情绪;由于民办高校学费标准高于公办高校,学生经济承受压力大,同时因父母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择业观念不新,期望值过高。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办学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相对公办高校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更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度注重就业择业技巧的指导
大多數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毕业班的最后一学年开设就业择业技巧的课程,就学生如何面试、如何选择用人单位等方面进行技巧强化。虽然就业择业技巧能够解决学生就业的一时之需,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2.欠缺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普遍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领悟能力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加大力量进行学生管理,每个班级都配有班主任,并设立早读、晚自习制度,把学生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实习阶段,多数民办高校采取放开政策,忽略了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提升的就业指导,从而欠缺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就业指导的范围偏窄
多数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现在就业指导课和毕业最后一年的专业就业指导讲座,偏理论化,就业指导的范围偏窄。使学生只能就表面上接受就业指导的信息,而在社会中真正遇到就业困惑和挫折时却无能为力。
4.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创新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基层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由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创新模式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欧美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从职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角色、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活动。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实现、执行力、有效利用时间、人际沟通能力、对周围环境主动适应、创新等能力。
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作为指导的首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一阶段,应侧重于学生大学适应能力、人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到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大二阶段,应侧重于学生自我塑造和完善,引领他们努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协调统一;大三阶段,应根据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大四阶段,应针对学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对其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等。
2.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就业指导,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好专业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1)加强实践,进行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形式为能力的竞争,民办高校应以实践、就业为导向,重视系统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新生入学时,应该明确提出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中安排一定量的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分别到相应的部门、岗位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使他们的实践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有关部门和单位见习。由此,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逐渐提高。
(2)加强考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工作技能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在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拥有两个以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为顺利就业加大砝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加以引导,开展“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3)结合第二课堂,进行就业指导
提升民办大学生综合素质,还应注重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心和责任感、诚信教育等。应鼓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社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在这些活动的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提高了他们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受挫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创业的能力。
3.“双师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创建
“双师型”就业指导师队伍创建,既有利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师的稳定,又有利于对学生就业中实际问题的指导。首先,民办高校应对现从事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支更专业化、职业化的“双师型”队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他们参加就业指导师的考证,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有效的帮助。其次,民办高校可以从各个企业和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兼职担任就业指导师,他们既能动口也会动手,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玺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05).
[2]毛晨蕾,胡剑锋.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SWOT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JD880092)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模式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多数人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民办高校学习,所以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不易摆脱负面情绪;由于民办高校学费标准高于公办高校,学生经济承受压力大,同时因父母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择业观念不新,期望值过高。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办学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相对公办高校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更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度注重就业择业技巧的指导
大多數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毕业班的最后一学年开设就业择业技巧的课程,就学生如何面试、如何选择用人单位等方面进行技巧强化。虽然就业择业技巧能够解决学生就业的一时之需,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2.欠缺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普遍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领悟能力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加大力量进行学生管理,每个班级都配有班主任,并设立早读、晚自习制度,把学生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实习阶段,多数民办高校采取放开政策,忽略了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提升的就业指导,从而欠缺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就业指导的范围偏窄
多数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现在就业指导课和毕业最后一年的专业就业指导讲座,偏理论化,就业指导的范围偏窄。使学生只能就表面上接受就业指导的信息,而在社会中真正遇到就业困惑和挫折时却无能为力。
4.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创新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基层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由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创新模式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欧美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从职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角色、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活动。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实现、执行力、有效利用时间、人际沟通能力、对周围环境主动适应、创新等能力。
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作为指导的首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一阶段,应侧重于学生大学适应能力、人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到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大二阶段,应侧重于学生自我塑造和完善,引领他们努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协调统一;大三阶段,应根据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大四阶段,应针对学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对其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等。
2.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就业指导,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好专业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1)加强实践,进行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形式为能力的竞争,民办高校应以实践、就业为导向,重视系统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新生入学时,应该明确提出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中安排一定量的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分别到相应的部门、岗位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使他们的实践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有关部门和单位见习。由此,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逐渐提高。
(2)加强考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工作技能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在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拥有两个以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为顺利就业加大砝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加以引导,开展“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3)结合第二课堂,进行就业指导
提升民办大学生综合素质,还应注重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心和责任感、诚信教育等。应鼓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社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在这些活动的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提高了他们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受挫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创业的能力。
3.“双师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创建
“双师型”就业指导师队伍创建,既有利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师的稳定,又有利于对学生就业中实际问题的指导。首先,民办高校应对现从事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支更专业化、职业化的“双师型”队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他们参加就业指导师的考证,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有效的帮助。其次,民办高校可以从各个企业和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兼职担任就业指导师,他们既能动口也会动手,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玺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05).
[2]毛晨蕾,胡剑锋.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SWOT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JD88009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