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建立和应用输液相关性静脉炎护理程序,提高静脉炎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输液相关性静脉炎预防护理程序,通过对穿刺局部皮肤状况、静脉状况、护士操作技术、穿刺侧肢体状况、输入药物理化性质、室内环境、穿刺针和连接管、输液疗程和药物种类、患者一般状况的护理评估,合理选择血管、输液工具,改进操作技巧,给予适当的给药浓度、速度和输液顺序、严格护理留置导管、合理管理营养,每班对患者静脉情况进行评价.如出现静
【机 构】
: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一干部病房,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和应用输液相关性静脉炎护理程序,提高静脉炎护理质量.方法 应用输液相关性静脉炎预防护理程序,通过对穿刺局部皮肤状况、静脉状况、护士操作技术、穿刺侧肢体状况、输入药物理化性质、室内环境、穿刺针和连接管、输液疗程和药物种类、患者一般状况的护理评估,合理选择血管、输液工具,改进操作技巧,给予适当的给药浓度、速度和输液顺序、严格护理留置导管、合理管理营养,每班对患者静脉情况进行评价.如出现静脉炎的早期表现,立即进入静脉炎治疗护理程序.根据护理评估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给予体位、理疗、药物治疗等措施,并及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比较2005年5月8日-6月30日(254例)与2006年同期(275例)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8%(2005年组)和11%(2006年组),P<0.05.2组患者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5年4月30日(26例)和2006年同期(22例)科室注册护士对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态度比较,χ2=14.11,P<0.01.结论 对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通过建立和应用输液相关性静脉炎护理程序,可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二丙酸倍他米松/倍他米松磷酸二钠(得宝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玻璃酸钠(SH)组,治疗组40例采用得宝松联合关节腔SH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单独应用关节腔SH注射治疗.定期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次数(5.45±2.5),明显少于对照组(9.65±3.4)(P<0.05)
留置导尿管患者为保持引流通畅,清除膀胱内血块或沉渣以预防感染,通常需行膀胱冲洗[1].鉴此,笔者对一次性引流袋装置加以改进,并与扬州市华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改制成玉
目的 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检测GIST中P-PDGFR-α的表达.结果 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P<0.05);P
运用纯氧复苏易导致高氧血症,引发一系列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对新生儿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国外部分学者对以空气作为窒息新生儿复苏的气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论证了空气复苏可以达到与纯氧复苏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各大医学权威组织也开始重新审视新生儿复苏气源的选择问题.该文对近年来有关新生儿复苏气源选择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为先天性巨结肠病(HD)的诊断、预后以及术后随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HD的实验室检查常规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等项目,其染色简便、经济,技术要求低,便于普及;除此之外还增添了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和HD相关基因表达蛋白的原位检测等,其检测的准确性、特异性更强,特别是该类检查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中起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19例快速自行消退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11例,女8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5岁.入院时GCS评分9~15分,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0~30 ml.经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于伤后12 h内消退者9例,~24h者6
目的 探讨结合有聚消旋乳酸(PDLLA)与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生物涂层的髓内钉通过可持续释放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兔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普通克氏针及按一定比例结合有PDLLA与rhBMP-2(500μg:10mg)的克氏针作为髓内钉固定骨折,在术后4、8周分别行X线评分、DEXA测量骨密度、三点弯曲试验测量最大应力与负荷、组织学观察骨折部位的成骨